观澜丨农事记忆——复收

2024-11-09 17:34 大众·半岛新闻阅读 (17148) 扫描到手机

□牧鱼人

深秋时节,天空飘着片片白云,由近至远游荡着,一会拉着长丝,一会聚成棉团,一会又变成了碎絮,就这样时而整齐列阵,时而散淡杂乱,魔力般变幻着,像一幅巨大的水墨画,润染着秋天的空灵与寂静。大地敞开博大的胸怀,张扬着斑斓的色彩,布满了山间田野,承载着沉甸甸的果实,铺展在秋季的旷野上,像粉墨登场“角儿”,形形色色,把这个季节装扮得琳琅满目。秋风拨弄着丰收的音符,信使般传递着成熟的秋讯,叩响了农家小院的门扉,带着农家人忙秋的身影,在田陌间舞蹈,无论是收割、采摘,或是搬运、晾晒,每一个环节里,都是秋收的节奏,带着艰辛与喜悦,农家人抢秋、忙秋,演绎得有条不紊,好一番热闹景象!

忙秋就像一场“战役”,若说成年整劳力是一线作“战”的主力军,完成第一次抢收,那么,老人妇孺做好后勤保障外那些不可或缺的辅助性工作,就是二次收获,山里人谓之“复收”。

复收的活计并不轻松,通常人们要在秋种前抢时完成,照样要起早贪黑,推着小车,拐着篓子,扛着镢头和耙子,翻山越岭,寻找不同的地块,主要是在第一次收获后的地瓜地里、花生地里翻刨,找出遗漏在地里的地瓜和花生,山里人称其为“揽地瓜”“揽花生”。可不要小看这二次收获,除了添补日常温饱,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农家人对粮食的珍惜,知道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之道。复收工作既艰辛又细腻,不是对每一寸土地翻刨,看似东一镢头西一耙,靠的是游击性和经验性,除了消耗大量体力,还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每一镢、每一耙下去,都要在翻过的土里仔细寻找,需要眼明手快,迅速将“猎物”拾于篓子里,慢了就会被下一次翻起的土盖住,那就前功尽弃了。被复收过的土地,新翻的土壤和旧土壤,形成鲜明对比,斑驳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为了不漏掉一粒丰收成果,农家人还把家中圈养的猪赶到复收后的地里“放猪”,猪嗅觉灵敏,把长长的鼻子伸入土里来回翻拱,寻找泥土里的果实,这样,不仅节约了部分饲料,同时,也给这些猪营造了强身健体的机会。它们饱食后,产生的粪便留在地里,给土壤增添肥力,充分体现了农家人缜密的心思、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每当饷午时分,劳作的人们坐在地头上歇息,靠啃干粮、喝山泉水果腹。年长的会找个背风朝阳的坡坎,席地一躺,眼睛一眯,沐浴着秋日暖暖的阳光,聆听着山溪的欢快歌唱,一身的疲惫被这份惬意赶得无影无踪。年少的山里娃子则不知疲倦地穿树林、爬草窠,捉蚂蚱、逮螳螂、挖豆虫,再拾一把干草点燃,用火烧食捕捉的“猎物”,野味的烧香充塞鼻腔,香喷喷的十分诱人,他们满脸鼓腮地咀嚼着,尽情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味大餐。草木灰把稚嫩的脸蛋弄得黢黑,像化了妆的小花猫,你看着我、我望着你,发出阵阵笑声,载着无限童趣和快乐,在山谷旷野穿越,一片童真在清秋里荡漾。

夕阳西下,一天的忙碌结束了。载着满满的收获,拐着篓子,推着筐子,农家人脸上写满了收获的喜悦。秋晚的冷月那一束束寒光,把他们的影子压缩得很小,窸窸窣窣的步履杂乱无章,一曲山歌小调在山梁上萦绕,为这冷冷的秋日傍晚,装满了“带月荷锄归”的诗意。几声犬吠从村郭里传出,袅袅炊烟在月光下弥漫,为村庄夜空增加了几分静谧与安逸。灶间的燃火哔啵作响,锅台上的蒸汽吱吱升腾,锅里的地瓜、花生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煤油灯微弱的光苗焦急地跳跃着,狗儿静静地卧在灶间一角,月光顺着味道溜进灶间,洒下的缕缕光束,似流淌的道道垂涎。当热气腾腾的一盆地瓜,一笊篱花生,一碗玉米糊糊,一碟咸萝卜端上饭桌,农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说年景,尽情享受着辛勤劳作的结晶。咬一口地瓜、剥一粒花生、喝一口糊糊、就一块咸萝卜,咀嚼的、咽下的、咂咂嘴都是秋天的味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伴着月亮、挑着灯花,夜晚的农家小屋,满满装着的都是秋天的故事。

每当打开记忆的闸门,故乡的往事林林总总,总会活灵活现,历历在目,时代进步,新旧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与必然,然而,在历史的长河里,有些事物挥之不去、抹之不掉,深深镶嵌在记忆里。如今,“复收”一词虽已走出农事的“词典”,但珍惜粮食颗粒归仓,是农家人永远坚守的品行,辛勤节俭是农家人永远的操守。这种品行和操守,是我们的根和魂,是人生道路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