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盛大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来到,半岛网祝广大网民度过一个喜庆祥和团圆和谐的文化年。春节假期,青岛各大文化场馆,都将推出系列文化活动,与市民一起,以或...
平度一村庄"光荣灯"送军属 六十八载代代相传
孩子们手捧“光荣灯”,向4户军属家中走去。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杰
今年过年期间,平度市凤台街道东潘家疃村格外喜庆热闹,各种民俗庆祝活动接连上演。这其中,有一个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活动是全村人最不愿缺席的,那就是送“光荣灯”。“村里有个拥军优属的好传统,从1951年开始,每年春节期间都为现役军人军属家送‘光荣灯’。村党支部换了一届又一届,送‘光荣灯’从未间断。”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洲说。
10任村支书接力送灯68年
今年2月2日,正值过年前的腊月廿八,平度市凤台街道东潘家疃村的村民忙年正火热。这一天的上午,几乎所有的村民都停下了手中的活计,跟随着锣鼓声、鞭炮声集中到大街上。记者看到,在村子的主街上,4个孩子手里各捧着一盏写有“光荣人家”的“光荣灯”走在前面,不时喊着“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参军光荣,保家卫国”等口号。
跟在后面的村干部、村民代表们则提着花生油、大米等慰问品,敲锣打鼓,来到本村的4户军属家中,为他们钉挂“光荣灯”,并送上全村人的温暖和祝福,以感谢他们对祖国国防事业的支持。
在其中一户军属门口,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玉洲小心地安装好“光荣灯”后,带着大家赶赴下一户军属。李玉洲介绍,他是解放后该村的第10任村党支部书记,从1951年开始,村里有个拥军优属的好传统,每年除夕前,都为现役军人军属家送“光荣灯”,已经延续了68个年头。尽管村党支部换了一届又一届,村干部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送“光荣灯”从未间断,已经成了全村人的优良传统。
141户人家先后有36人参军
该村上了岁数的老人告诉记者,1951年,当时的平度县(今平度市)人武部给村里解放前参加胶河战役(俗称三合山战役)牺牲的李昊烈士家送烈士光荣牌、发抚恤品。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于洪奎,组织村民设计并制作了一盏“光荣灯”送到烈军属家,用这种方式表达拥军优属情。
根据老人的介绍,“光荣灯”最初是由木板制成的一个五角星,用粉红纸糊上,中间用毛笔字写上“光荣人家”四个字,底部放上蜡烛,挂在烈军属的门前。1958年开始,“光荣灯”由原来的五角星改为由4块木板做成一个敞口的长方体,正面用粉红纸糊上,中间用毛笔写上或贴上“光荣人家”四个字一直延续至今。
说起送“光荣灯”这段历史,当年参与送灯的80岁老人李书全依然历历在目。“那时候我才12岁,每年跟着大人到烈军属家送‘光荣灯’,一年没落,整整送了68年了。”李书全老人回忆,当年除了送“光荣灯”,村民们还帮着烈军属打扫院子、清理卫生、挑水,帮着包饺子、劈柴等。“因为当年条件差,没有电灯,家里有个‘光荣灯’,过年的时候显得格外亮堂。”李书全老人说。
如今,组织送“光荣灯”的任务已经传到了现任村支部书记李玉洲手中,“我是第10任‘接棒’送灯的村支书,‘光荣灯’已经不仅是一盏灯,更是全村的一种爱军拥军情结。”李玉洲接着说,“别看俺村小,才141户人家,从建国到现在已有36人参军了。”
好传统要一代一代传下去
他举例称,该村有一位军转干部李书江,一家三代都是军人,祖孙三代一代接着一代干,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部队。离李书江家不远的李书嘉一家同样也是军人世家,父子两代都曾经驻扎海岛十多年。“东潘家疃村在部队当兵多、提干多,与村里对军人家庭关心支持分不开,而‘光荣灯’是这份关心的凝聚点”。李书嘉说。
“‘光荣灯’虽小,可意义大,国家倡导军爱民、民拥军,拥军优属、保卫祖国,看到家里有“光荣灯”,在外当兵的安心,一心一意地保家卫国。”56岁的退伍军人綦瑛瑞说,村里每年还组织军属举行春节茶话会,充分体现了对军人及军属的关怀和支持。
在该村计生主任李辉看来,村里再忙,也不能落下送“光荣灯”这件事,“这‘光荣灯’既折射出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又反映出村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好。送光荣灯也从单纯的送灯演变成了除却送灯还送慰问品和慰问金,今年就给每家送去了价值300元的慰问品。”李辉说,此外,他们还组织小学生一起参与,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耳濡目染,把这个好传统记在心里、延续下去,好传统绝不能丢,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