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拨浪鼓,手腕轻轻摇!拨浪鼓千年流传不失本色

2019-02-21 18:01 半岛网阅读 (217339)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柳静

拨浪鼓清脆的声音曾响彻世界各地大江南北,一面走,一面摇,牵动源远流长的历史,一走就是两千多年。2月20日上午,莱西水集二村文化市场的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馆长孙宏杰向半岛记者介绍了古时候走街串巷货郎们用的音响器具——拨浪鼓,村民在自己家中听到“波啷啷”的声音,便知道有货郎来了。

货郎鼓声最受村民欢迎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发展至宋代的拨浪鼓已经在三个领域出现,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鼗鼓街头摇丁东,无须竭力叫卖声。莫道双肩难负重,乾坤尽在一担中。”描写的便是拨浪鼓商用的情景。

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这把“货郎鼓”在牛皮鼓面拨浪鼓的上方又用金属圈串系上了一面小锣,手腕旋转鼓柄便有敲锣打鼓的混响声传出,气氛欢快活跃。“民间货郎一般是用这声音招徕顾客的。”孙宏杰说,货郎担上的物品花样繁多,从锅碗瓢盆,到针头线脑,甚至瓜果糕点,小日用百货巨细无遗。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货郎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摇起来的声音像撒豆子一样落满整个村庄,很能吸引人的注意力。货郎们十分受欢迎,从南宋画家李嵩的《货郎图》里能看到老货郎挑担将至村头时,众多妇女儿童争购围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染匠鼓最具时代特色

“一般地说拨浪鼓的鼓面越大所发出的声音越低沉,鼓面越小声音越高。”孙宏杰介绍说,这面比较大的牛皮鼓面的拨浪鼓是染匠鼓,染坊的工人到村里收各家各户织出的白布,收布后会给客人一张麻将大小刻有数字的竹牌,送染好的布时客人出示与布匹数字相同的竹牌领布。古时候的生意人都比较诚信,村民对收布的染匠信任度很高,收下竹牌后便会放心的在家中坐等染匠鼓再次响起。

低沉的鼓声洪亮悠远,货郎不需要扯着喉咙吆喝,不然一天天下来,喝多少大碗茶也避免不了收获一副沙哑的嗓子。以前染布的颜色比较单一,印花的贵一些,一般人家都会选深蓝、浅蓝等颜色,比较耐脏实用。“咱们现在需要啥都能买到现成的,已经不需要跟染坊直接交易了。”

糖锣声是孩童的心头好

小小的拨浪鼓,手腕轻摇,“波啷啷”的声音四散开来,摇的天长地久,折射着深远的城市文化和经济文化内涵。据《义乌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当地农民从事“鸡毛换糖”的行业,当地人认为是“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催生了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胶东民俗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这个铜制鼓面的拨浪鼓叫做“糖锣”,是卖麦芽糖专用的,声音清脆悦耳。“糖是孩子们的最爱,但是他们手中大多没有钱。”孙宏杰笑着说,以前的时候是可以以物易物的,没钱可以用粮食换,也可以用积攒的破布旧鞋烂麻团头发等等来交换。

“拨浪鼓之所以能广泛流传,主要是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共同发挥了作用,造型特点又增强了观赏性。”孙宏杰说,即使是货郎手上实用性的拨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娱乐色彩,在招徕顾客时总能营造欢快、轻松与优美的氛围。拨浪鼓自先秦时期鼗鼓诞生至今天已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虽然到现在基本上只作为儿童玩具使用,但其形态未有大的改变,都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