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青岛丨让神秘天书“说出”真相

2019-04-02 15:18 半岛网阅读 (86857) 扫描到手机

文/薛欣喜

红崖天书,又称“红崖古迹”,原名“红岩碑”、“红崖碑”、“诸葛碑”,位于贵州安顺地区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明朝为永宁州永宁县)的红岩山上。红崖天书为中国八大神秘文字之一,被誉为“黔中第一奇迹”。

数百年来,历代学者先贤孜孜不倦持续探索,经历代学者考订,虽然各说难以一统,却使人从纷繁精彩的各家之说中,通览了一本无形的黔中通史。据说郭沫若、丁文江等著名学者也曾尝试破译,但一直没有定论。作者亲赴贵州,带去独家破译内容:天书应为建文帝罪己密诏和祭文。

关岭红崖古迹碑记 胡林军提供

天书无人解,传说众多

红崖天书似画如字,字画混体。大者如斗,小者如升,非雕非凿,如篆如隶,笔势古朴,结构奇特。其布局蹊跷,风格古拙,虽然排列无序,却也错落有致,仿佛上古书家谋章布局,大有“上侪禹碑,下陋秦石”的“磅礴之气”。

神秘的红崖天书,文字记载起始于明朝,金石考古兴盛于清朝,断代解读仅有瞿鸿锡摹本天书突破于现代。关于红崖碑的身份,有几种主要观点:伐鬼方刻石说。清代西南硕儒郑珍有“红崖光焰万丈长,刻自高宗伐鬼方”的诗句。湖南新化邹叔绩(字汉勋)亦同其说。于是《安顺府志》中释为《殷高宗伐鬼方刻石》。

薛欣喜(右)给胡林军介绍 摄/半岛记者 魏军

诸葛图谱说。当地人传说诸葛亮讨伐南中地区七擒孟获时曾在此屯兵,称为诸葛誓苗碑。据传,当年蜀军与孟获交战,败退红崖山,安营之后卸甲晾晒山坡上,故此,红崖山又称晒甲山。在霸陵桥以西的古驿道上,至今仍有不少关于蜀汉南征的历史地名,诸如孔明塘、关索洞、马创井、孟获屯、诸葛营等,就是一幅以《三国演义》为故事的军事画卷。

另外还有三危禹迹说、苗文古书说、彝文片段说、祭祀符号说、自然石花说,甚至还有外星人遗迹、天界碑等说法。

明史悬案与天书有关?

在解读天书之前,我们先来回顾至今仍是谜的明史悬案。

奉朱元璋之命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因为朱允炆削藩,反书至金陵,以“清君侧”名义起兵。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燕军进抵金陵。徐增寿作内应,事败,被朱允炆亲自诛杀于左顺门。守卫金川门的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大将军(字九江)和谷王望见朱棣麾盖,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王进入京城,文武百官纷纷跪迎道旁,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建文帝

燕王进京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皇后跳入火中自焚,两岁的幼子朱圭被幽禁皇宫。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或云建文帝由地道出亡,落发为僧,云游天下,传说他于正统朝入居宫中,寿年而终;又有一说建文帝逃至东南亚,郑和下西洋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建文帝。建文帝的真正下落成为明史上的一大悬案……

巨资悬赏引起“破译热”

自1995年以来,贵州省、安顺市和个别企业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国内外媒体和展会等巨资悬赏,掀起“破译红崖天书”的高潮,引起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兴趣。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有如下两种学说:

建文(皇帝偕随员)遁迹说。山东大学教授刘乐一与贵州省安顺地区博物馆原馆长李业成根据史料和摹本以及实地考证,将瞿鸿锡摹本红崖天书成书时间断代为“丙戍(1406)年”,天书内容“与明前叶建文皇帝朱允炆偕随员遁迹云贵大有关连”。辨认出:

“甲”、“丙”、“戌”、“允”、“乙”、“心”、“咽”、“欧”、“宦”、“品”等字以及图形“一个女人在祈祷和一个儿童在玩耍”。天书采用金文、钟鼎文、篆隶书和添加、省减、移位、倒写、横写、图释等方法,隐蔽性地留言,说明:“大势已去、归隐山林、不问朝政、母子平安”。刘乐一通过进一步赴贵州考证,“证明建文帝没有自焚于火,而是化装为僧遁迹于黔”,刘乐一和李业成虽然明确了成书时间,但仍然没有明确天书作者,其意图也多有牵强。

讨燕檄诏说。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原高级工程师林国恩,利用业余时间,持续九年独立研究后,也认为清代瞿鸿锡摹本为真迹摹本,从内容分析,成书在1406年,是明初逊国建文皇帝所颁的一道讨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诏檄”。全文直译为:“燕反之心,迫朕逊国。叛逆残忍,金川门破。杀戮尸横,罄竹难书,大明日月无光,成囚杀之地。须降伏燕魔,作阶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凤皇(御制)。”林国恩虽然明确了成书时间和作者(建文帝)以及金川门之变(靖难之役)历史事件,但天书内容和建文帝采取的隐秘行动却与“伐燕诏檄”明显不符。而且,所有历史记载,无论正史或野史,自始至终均不曾有过建文帝“伐燕”行动,更何况瞿鸿锡摹本天书成书年代已经是建文帝逊国隐遁的第五年。

独家解读:

建文帝罪己密诏和祭文

红崖天书摹本有数十个版本,但多有雷同,或清晰度较差难以辨别,或因人为原因明显产生变异失真。因此,需要对不同摹本进行鉴别,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摹本。经鉴定瞿鸿锡摹本为出自红崖天书真迹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摹本。

综合建文帝逊国历史记载和瞿鸿锡摹本天书内容,经系统细致考证,瞿鸿锡摹本天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意图,系明朝靖难之役(金川门之变)后,“丙戌”年(即永乐四年、建文帝朱允炆逊国隐遁第五年),建文帝为祭祀金陵惨死诸臣,以“史记”和“罪己”为内容、以隐秘形式发布的“罪己密诏”和“祭文”。金川门变史记,循空入门罪己,诏祭惨死诸臣。为避免被篡位的燕王朱棣及其爪牙知晓行踪,故只能以隐秘的“罪己”诏书和祭文格式(即“罪己密诏”)和隐晦的图文形意组合写成。

红崖天书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形意结合;字词语句,手法极致;金文篆书,字体杂糅;上下左右,语序混搭;分合旋转,动静组合;岩画雕刻,风貌并存。图文表达以象形为基础,淋漓尽致,跃然崖上;但大多不具备单字的形声特点,故“天书”基本无法单独发声读出,只可似画意会,不易简单言传。既表达出建文帝对燕王谋逆(金川门之变)和残害忠良的极度愤慨,又体现了建文帝逊国流亡遁迹的隐忍无奈。

经过红崖天书的现场考证,瞿鸿锡摹本红崖天书真迹朝向西部,即朝向驾鹤西去的惨死英灵。明显地,其功能是用于祭祀告慰或厚葬遭受“株十族”、“瓜蔓抄”等酷刑惨死而无葬身之地者的英灵。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作者学疏才浅,水平有限,难免会不当之处,在此诚恳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红崖天书各种摹本可以得到更好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