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年均增长35.7%

2019-06-14 19:27 半岛网阅读 (13833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韩小伟

从0.03亿美元到2630.6亿美元,改革开放40年,山东外贸进出口总值实现年均增长35.7%;青岛、烟台作为山东省外贸发展的“领航员”率先崛起,两地市合计进出口值占全省比重由1986年的8.9%上升至1994年的76.3%,截至2017年仍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5.3%,领航地位不可撼动。6月14日,《改革开放40年山东省对外贸易发展报告》正式出版发行,详实记录了山东外贸发展运行轨迹。

从0.03亿美元到2630.6亿美元

据了解,该书由青岛海关、济南海关历时一年多共同编纂完成,由青岛出版社出版。全书共40多万字,涉及商品行业、贸易市场、贸易方式、贸易主体、区域发展、口岸开放等专题内容,并收录了较为全面翔实的贸易统计数据资料,多角度、全方位的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外贸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对外贸易实现蓬勃发展。

据青岛海关、济南海关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从0.03亿美元增长到2630.6亿美元,年均增长35.7%,增速较全国同期高22.2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的比重从0.01%提升到6.4%。其中,出口由2.6万美元上升至1471亿美元,年均增长52.3%,较全国高38.3个百分点;进口由326.6万美元攀升至1159.6亿美元,年均增长32.7%,自1984年以来连续34年保持贸易顺差,顺差额由491.8万美元扩大至311.5亿美元,增长6333.1倍。

40年来,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排在全国第一方阵。山东省GDP总量从1978年的225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72678亿元,排名从全国第4位上升至第3位,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

40年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在山东省经济社会建设方面立下汗马功劳。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累计贸易顺差3716.1亿美元,为国家外汇储备增长作出积极贡献;外贸企业在2017年达到4.2万家,创造大量就业岗位,大批企业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实现了产业链的全球布局,海尔、海信、重汽、兖矿、万华、浪潮等大型企业集团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资源能源进口青岛占鳌头

改革开放40年,山东省外贸经营主体愈发繁荣,外贸企业从不到百家发展到4.2万家;朋友圈遍布全球,外贸伙伴从50余个发展到226个。如今,山东外贸商品结构、国际市场布局、外贸主体结构、省内区域布局等都更加优化,随着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外贸转型升级的推进,山东正从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不断迈进。

自1984年青岛、烟台入选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14个对外开放城市起,青岛、烟台便作为山东省外贸发展的“领航员”率先崛起,通过加快口岸基础建设和大力吸引外资,不断累积改革开放优势,两地市合计进出口值占全省比重由1986年的8.9%上升至1994年的76.3%,尤其是1993年,一举跃升至64.5%,较1992年大幅提升39.2个百分点,奠定了山东外贸地市第一集团的地位。此后随着其他地市外贸的不断发展,青、烟所占比重有所下滑,截至2017年仍占全省外贸总值的45.3%,领航地位不可撼动。

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省经济快速增长,辉煌成就背后离不开大量资源能源类商品的贡献,同时国内资源能源缺口也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为保证供应,山东省资源能源类商品在外贸进出口特别是进口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一直占据山东省资源能源类商品进口的最重要位置,2006年以前占比过半,2009年以前稳居首位,2017年以96.1亿美元的进口值居全省第2位,占全省进口总值的19.5%。

改革开放伊始,山东省进出口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仅50多个,随着我国不断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推动山东省贸易伙伴数量快速增加,2017年达到226个国家和地区,几乎覆盖全球。

日本作为与我国建交较早的发达国家,与山东省地缘接近、产业互补,在2001年前长期占据山东省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1992年随着中韩正式建交,对韩贸易迅速崛起,2002年超过日本,此后连续9年居首位。2011年起,美国正式接过榜首位置,并将领先优势保持至2017年。

近年来,我国加快推进自贸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在对欧美日韩等传统市场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对新兴市场进出口持续扩大,山东省对东盟、非洲、拉丁美洲、印度四个新兴市场的合计贸易额所占整体比重由1993年的8.8%增长至2017年的33%。

民营企业从无到主力军

1987年之前,山东省外贸全部由国有企业完成,此后的山东省外贸发展进程中,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和行业中一直扮演着“稳定器”的作用,1987-2018年,山东省国有企业进出口由34.8亿美元增长至238亿美元,增长5.8倍,年均增速6.6%。

1987年,山东省售价外资企业落户烟台,外资投资企业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依托国内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和自身资本技术优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快速扩张,在山东省外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96年进出口规模达到85.2亿美元,首次超过国有企业成为最大的外贸主体,至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始终作为山东外贸的“领跑者”,是推动外贸增长的重要力量。201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达到历史最高峰1074.4亿美元,较1987年扩大1757.7倍,期间年均增长36.5%,占全省外贸比重由1.7%不断上升,1996年首次突破50%,并在此后的连续14年稳定保持在50%以上。2012年之后,受省内制造业成本上涨、产能外迁、新投资引入速度放缓等因素影响,进出口值连年走低,2017年进出口值下降至841.6亿美元,占全省外贸比重下降至32%。

取代外商投资企业“领头羊”位置的,则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民营经济,得益于国家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1993年民营企业首次亮相,此后作为外向型经济的主力军一路高歌猛进,2012年民营企业以1133亿美元的外贸规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和国营企业成为最大外贸主体,至2017年,山东省民营企业进出口达到156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较1993年增长8363.3倍,占山东省外贸的比例由0.3%增长至59.5%,年均增长45.7%。

作为对外贸易的直接参与者,山东省外贸企业“军团”也在不断扩张。1992年之前,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不足百家,1993年迅速增长至6849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达到6546家,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此时民营企业仅有40家,国有企业263家。至2017年,山东省外贸企业数量增至4.2万家,其中民营企业达到3.7万家,成为外贸发展的中坚力量和绝对主力。

相关链接:我省外贸发展历程

1978-1991年,制度革新,开启征程

1984年,山东进入以开放促开发阶段,随着国务院批准青岛、烟台为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1985年以前开放格局尚未形成,外贸规模很小,1985年后对外开放和外贸体制改革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山东省进出口值从1985年的30.7亿美元到1991年的48.2亿美元,年均增长7.8%。

1992-2001年,扬鞭策马,加速开放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强调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加快改革开放步伐。自此,山东对外开放全面加速,开放型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2-2001年,山东外贸总额从58.5亿美元起步,1995年首次突破百亿大关,2000年突破200亿美元,到2001年进出口值达到289.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9.4%。

2002-2011年,一日千里,风雨无惧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阶段,开放型经济迅速向纵深发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山东省经济总量在2004年跃居全国第2位,全省贸易伙伴由1978年的50余个增加到2007年的220余个国家和地区,外贸总额在2007年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224.9亿美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席卷全球,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在危机深化的2009年山东省外贸总值下降12.2%,低于当年全国13.9%的降幅;短暂回落之后,2010年重拾升势,在2011年一举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358.9亿美元。从2002年至2011年10年间,山东外贸年均增长率达到24%,堪称山东外贸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2012-2017年,迎风翱翔,提速换挡

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新征程,“强国之路”愈发宽广。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随着我国货物贸易总值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山东省外贸规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14年外贸总值达到2771.2亿美元,床下改革开放40年来山东外贸总值的历史最高点,居全国第6位,增速一度在全国主要外贸省市中位居首位。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上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2015年山东省外贸总值下降12.8%,为1985年以来的最大降幅,并且2016年继续下滑3.1%,出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连年下降的严峻局面。面对挑战山东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大力促进外贸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推动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经过短暂沉淀,2017年,山东省外贸再度回升,贸易结构显著改善,增长动能换挡升级,当年大幅反弹12.3个百分点至2630.6亿美元,扭转了连续下降的不利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