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腾片遇水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长期过量服用增加患病风险

2019-07-18 09:16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51750) 扫描到手机

玻璃罐里的蜡烛在泡腾片的影响下熄灭。

文/图 半岛记者 徐杰

口感酸甜清爽的泡腾片在夏日受到不少市民欢迎,可当泡腾片遇水“生气”,也有安全风险。17日,记者实验发现,泡腾片反应时不仅会大大缩短密封环境中蜡烛熄灭的时间,还能让气球在短时间内“涨肚”十几倍,若使用不当,会因其产生大量气体带来安全隐患。营养专家介绍,泡腾片配料中含钠等成分,长期过量服用会增加患病风险。

泡腾片“生气”也有风险

炎炎夏日,在高温的户外和空调房切换,很多人容易因温差变化大而患上感冒。为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不少市民习惯用维生素C泡腾片泡上一杯水来补充维生素,品尝酸酸甜甜的口感受到不少人的欢迎。对于孩子来说,泡腾片在水中泡腾冒泡的“神奇”现象和调制出的水果口味,更是受到很多孩子的喜爱。

然而,看似有趣的泡腾片一旦“生气”,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记者搜索发现,曾有一个年仅18个月的幼儿,因为家长直接将泡腾片喂入孩子口中后再喂水这种错误的服用方式,最后导致孩子窒息,在重症监护室抢救一天后无效死亡,给家人留下了无限悲痛,也给大家起到了警示作用。

一片泡腾片气球“涨”十几倍

一片小小的泡腾片会要了一个幼儿的命?它“生气”时的威力究竟有多大?17日,记者采购了市场上常见的几种泡腾片、蜡烛、气球、透明玻璃罐等材料,进行了一场生活实验。

记者观察泡腾片的配料表发现,其成分中含有碳酸钙、淀粉、菊根粉、碳酸氢钠、碳酸钠、糖精钠等成分。根据泡腾片的反应原理,泡腾片是利用有机酸和碱式碳酸(氢)盐反应做泡腾崩解剂,放入水中后,碳酸氢盐在水的作用下电离,立即发生复分解反应,快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

第一步,记者将用玻璃罐密封罩在一根燃烧的蜡烛上,随着玻璃罐内氧气减少,蜡烛的火苗渐渐微弱,23秒后蜡烛熄灭。第二步,在玻璃罐内放入一小杯水,点燃蜡烛后,在水杯内放入一片泡腾片,密封好玻璃罐,记者观察发现,随着水杯内泡腾片开始反应冒泡,蜡烛的火苗摇曳,11秒后火苗就熄灭了。通过这一实验,证实了泡腾片入水反应后,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

那么,泡腾片入水反应究竟能产生多少二氧化碳气体呢?记者随后又做了一个实验。第一步,在一个气球内装满水,将一片泡腾片塞进气球密封。随着泡腾片遇水反应,气球开始逐渐膨胀,气球内能明显听到“嘶嘶”的声响。两分钟后,泡腾片分解完毕,此时气球的“肚子”较之前已经膨大了十几倍。

长期过量服用会有患病风险

在临床医疗专家看来,泡腾片使用不当所带来的危险首先就与其产生大量气体有关,若直接将其放入口中,大量气体急剧充斥气道,便有引起窒息的风险。记者还发现,在泡腾片的配料表中显示,每100克泡腾片含有钠8500毫克,每片4.3克的泡腾片中含钠370毫克。

对此,海慈医院营养科主任杨红介绍,虽然钠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但摄入超标会对人体有危害,主要是增加肾脏负担。对小宝宝来说更为严重,因为小宝宝的肾脏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摄入的钠经常超标,会增加患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风险。杨红建议,4-6岁的宝宝每天摄入钠不应超过900毫克,而4岁以下儿童每天摄入钠则应更少,因此在使用泡腾片时也要注意控制量。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长期过量摄入某种东西,会对身体的排泄器官造成影响,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患病风险。”杨红建议,泡腾片属于再加工的产品,既不属于食品,也不属于药品,不能长期过量服用。如果要补充维生素等营养,应回归到食物中,从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中摄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