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都市报创刊二十周年 | 20年,我们一同守望

2019-08-09 09:59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27206)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刘雪莲

20年前的那个夏天,一群满怀新闻理想和热情的热血青年,从天南海北、各行各业,会聚到青岛潍县路55号,在青岛这片蓝色沃土激情创业,浓眉大眼的半岛都市报走进青岛市民的生活。

20年过去,半岛从一份报纸,成长为报网端微深度融合的全媒体生态圈。“精彩源自创新”,半岛一年一个足迹,不断突破自我。

20年,半岛与青岛这座城市一起成长,见证青岛成长的点点滴滴,提升青岛的城市温度。

20年,我们和读者交流的纽带在变,但我们的初心依旧,有事情找半岛,我们值得您的信赖。

>>>从纸端到指端

我们始终与读者在一起

“没有广大读者的认可支持,就没有半岛的今天。只有始终以读者和用户为中心,切实强化读者、用户意识,让群众觉得有用、管用,半岛的躯干、枝叶才不会枯萎。”在半岛,我们一直把读者放在很高的位置。

10年前,你可能习惯于在上下班路上买一份半岛都市报,看看都有什么大事发生;今天,你可能习惯于早晨起床或者晚上入睡前,拿起手机,浏览一下半岛新闻客户端、看看半岛都市报的公众号,让自己不要错过重要的消息。

20年,从纸端到指端,从报纸到手机,半岛与市民联系的纽带在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我们始终在一起。听取读者的心声、关注读者的难题,我们初心不变。

年轻的半岛人曾经在狭小的潍县路55号奋战8年,那是一个你开车绕着转几圈都很难发现门头的小地方。但是,艰苦的办公环境阻挡不了我们与读者之间的密切互动。

并不宽敞的热线新闻办公室里,六七部热线电话一起响是很平常的事儿。值班的记者,经常是左手一部电话,右手一部电话,脖子上还要夹一部电话。

曾有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来半岛接听读者的新闻热线,短短两个小时,数百个电话涌入,接电话的负责人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从此对半岛影响力印象深刻。

2007年8月9日,半岛从潍县路55号搬到南京路110号。科技的发展,使得半岛不再囿于一张报纸,半岛有了半岛新闻客户端、有半岛都市报公众号、有微博、有众多的微信群。半岛和读者的交流,也不再仅仅局限于热线电话。

经常关注半岛都市报公众号的读者们,都对一个名字特别熟悉——姚桂枝姚大姐。近两年多来,几乎在每天的半岛都市报公众号文章下面,都能看到姚桂枝的留言。很多读者的习惯是看完公众号的稿子,再去下面找姚大姐的评论,如果没看到,就会留言:“这件事,姚大姐怎么看?”

今年50岁的姚桂枝,原来就是半岛都市报的粉丝,家里订了十多年报纸。后来看到报纸上的半岛都市报微信公众号,就扫了二维码,从此开始“走红”。

“我和半岛是相互成全。”姚桂枝说,在半岛这个平台上,自己通过留言传递了想法和正能量,让更多人认识了自己,而自己也在不断宣传半岛,让更多人了解半岛。

除了热线电话、新媒体留言,微信群的互动,也成为半岛与读者亲密接触的重要阵地。今年高考填报志愿期间,半岛都市报邀请驻青高校招办主任为家长答疑,阵地就是微信群。17个微信群,约5000名考生家长,可同时与招办主任们交流。

今年8月9日,半岛都市报20岁生日之时,当读者们登录新改版的半岛新闻客户端时,会惊喜地发现,新的客户端已经有了“找记者”的功能,读者和记者可以更加零距离沟通。

>>>当大事发生

给你最新最精彩的内容

每当大事发生,很多青岛人会习惯看看半岛怎么说。

2003年3月21日,美伊战争爆发,已在早晨出过报的半岛都市报,迅速推出下午版,报道最新战况。这在青岛报业史上是第一次。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

2010年7月12日,推出南非世界杯号外,第一时间给读者带来巅峰之战的精彩。

2011年3月11日,日本“3·11大地震”,半岛记者刘延珉深入日本青森、新瀉、福岛等地震和核辐射区内现场采访,并舍身跟随中国驻新瀉总领馆到最危险的核辐射警戒区内护侨,带领52名中国侨民安全撤离。他的摄影组照《悲欢离“核”》,获2012年全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

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世界新闻热点不断增多,国内一些主流媒体也纷纷参与其中,派出优秀的记者采访报道,发出了中国记者的声音。”

2012年2月27日,北海舰队首次护航亚丁湾,半岛进行独家报道。

2018年6月,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从4月起,半岛开始推出“相约上合,风从海上来”系列报道。

“构建命运共同体,书写上合新篇章”;“上合正是扬帆时,山青海碧再出发”……半岛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

稿件、图片、视频、漫画、长图、动漫……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的报道中,半岛拿出十八般武器,多种产品形态联合出击,报网端微一体化呈现。

2019年4月,海军节和中俄海上联合军演在青岛举行。

海陆阅兵有啥不同?为何选择在青岛举行?三代海军老兵情铸MV,75岁少将出演男主角,一天点击量过百万。半岛用自己的报道,把海军节和读者拉得更近。

而在中俄海军-2019海上联合军演活动中,半岛更是作为山东独家媒体参与报道,在十天的时间里,记者零距离探访俄罗斯军舰“瓦良格号”和中俄两国海军陆战队员真枪实弹大比拼等,为读者献上丰富大餐。

>>>深爱这座城 让我们的城市更有温度

从20年前的那个夏天起,半岛都市报与青岛这座城市融为了一体。半岛见证并记录了青岛城市发展的每一重大时刻。

2009年3月31日,《半岛都市报》A4版整版报道了地铁一期的新闻,一直到7年多之后的2016年12月18日,地铁3号线全线通车,青岛正式进入地铁时代,数千篇报道见证了青岛地铁梦的实现。

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山东省政府,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6月10日,半岛推出“国家战略”特刊,近20个版面,描绘西海岸新区蓝图。

2016年8月,半岛独家推出“青岛为什么能”系列报道,对青岛经济转型经验进行深入解读,全面总结青岛以城市全域规划为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推进经济供给侧改革的转型经验,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路提供青岛样本。

2016年9月,半岛又推出大型全媒体策划“我的青岛我的梦”系列报道,详细解读了青岛近年来在交通布局、产业调整、商业规划、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2017年1月,围绕“青岛五个县区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百亿”一事,半岛刊发深度报道《从“落榜”到“霸榜”,全域统筹发展走出“青岛路径”》;围绕“青岛GDP破万亿”刊发深度报道《青岛优势:透视万亿GDP的含金量》。

2017年9月21日,推出“新即墨,大青岛”专题报道,全面剖析即墨市撤市设区对于即墨以及青岛的影响。

2019年3月份,青岛市委推出“学深圳、赶深圳”城市发展战略。半岛多次派出专门采访团队赴深圳采访,先后推出“印象深圳”“读懂青岛”“厉兵鹏城”三组系列报道。青岛学深圳,差距在哪里?青岛赶深圳,优势在何方?学好赶得上,关键在思想。这是半岛之问,这是半岛的声音。

2019年7月,当青岛港合并威海港,以及山东省将组建港口集团的消息“刷屏”时,山东也已经吹响了胶东半岛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嘹亮号角。

2019年7月,“大半岛与一体化”系列报道重磅推出:“时代机遇篇”“他山之石篇”“奋起直追篇”“携手共进篇”“龙头担当篇”,篇篇掷地有声。

爱一座城市,就希望她更好。从创刊开始,20年来,半岛用坚持不懈的舆论监督,让这座城市更好。黑心肉、黑心棉、黑心油、黑月饼……初入青岛的半岛,用一连串的“揭黑”稿件,成为最受青岛市民信赖的媒体,大家有事情找半岛。

2016年8月,胶州一中高考考生常升被同班同学篡改志愿,名落孙山。半岛记者连夜采访并出稿,掀起了全国性舆论热点。随后6天,半岛全媒体平台全天候关注,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级媒体共同关注常升的命运,直至他最终收到陕西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刨根问底,米罗湾“奇葩楼房”究竟是如何诞生的?》《挑客拒载,还兼职当“导游”》《卡丢不能挂失,余额无法返还》……20岁的半岛,依然“挺身”为市民直言,促使某些部门完善工作。

如果说揭黑是刮骨疗毒,过程不免痛苦。半岛对于这座城市最普通、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帮助,则让青岛成为一座更有温度的城市。

为母亲去世、跟着来青打工的父亲住在男工宿舍的10岁女孩青青寻找寄养家庭;帮助胶南血癌女孩鲁若晴;帮12岁唇腭裂男孩张昌文弥补微笑缺憾……一系列深陷困境中的人,因为半岛的报道,被来自四面八方的爱心包围。

寻亲江南、最美弯腰女孩儿、即墨女教师崔金华翻墙救下煤烟中毒的一家三口、平度“轮椅女孩”蔡东晓带着妈妈读大学……一个个人间大爱的故事,温暖你我。

20岁,正青春的半岛,值得你更多的期待,希望带给你更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