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干就是62年!全国最高龄在岗护士讲述青岛医疗变迁

2019-09-12 23:43 半岛网阅读 (78552)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一干就是62年!全国最高龄在岗护士讲述岛城医疗变迁

半岛记者 王鑫鑫

从1957年踏上护理岗位至今,青岛唯一南丁格尔奖获得者李桂美在护理一线坚持了整整62年,如今80岁高龄的她依然准时上下班,到病房护理病人,给护士讲授经验。挂号费从1毛钱到几块钱甚至上百元,护士的称号从“高级老妈子”变为“白衣天使”,医疗设备从一台简陋的X光机到种类繁多功能高级,集中爆发的传染病从二三十种到寥寥几种,人均寿命从三四十岁到七八十岁……62年来,她亲眼目睹了岛城医疗卫生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李桂美老人讲述她的亲身经历,一起感受这些已经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

护理员被称为“高级老妈子”

李桂美出生于1939年,很小就痛失父亲,是母亲一手把她拉扯大,家境十分贫寒。那时候,她经常目睹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因为穷而看不起病,因为生病而痛苦离世。于是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如果我长大了能去医院工作该多好,就可以尽情地帮助那些无助的人。”

然而,在那个年代,护士这个工作(当时叫护理员)并不受待见,周围人甚至对它很有偏见,称呼这个群体为“高级老妈子”。“在外行人眼里,护理员说白了就是伺候人的,没地位,没出息,没前途。”尽管如此,李桂美仍然选择了护理专业,因为母亲非常支持她,16岁那年,她进入护校学习,因学习认真,成绩优异,毕业后顺利进入美国基督教鲁东信义会于1931年1月创办的教会医院“信义会医院”,正式成为了一名护理员。从此开启了她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

“信义会医院”后改名为“青岛医院”,又更名为“青岛市沧口医院”(如今的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李桂美在那里先后工作了9年,1966年,她被调至青岛市传染病医院,一直到今天。

家属不陪床,护士全面护理

回想刚工作时的状态,李桂美最大的感受是医院要求严格,日常工作忙碌。“现在的患者住院,大都需要家属陪床,有的还雇佣护工,帮忙照料基本生活,我刚工作那会完全不是这样,照顾患者,那都是护士的活。”李桂美初到医院,人送外号“小李子”,急诊科、外科、内科、小儿科全部轮转了一遍。她勤快负责任,受到了一致好评。她最欣慰的是来自患者的信任和肯定。

那时候做护理,先从患者的生活护理做起,尤其是对待重病病患,护士要负责照料他们的一切。喂他们吃饭、洗手洗脸洗脚、翻身擦身子搓背、揉腿捶肩、端屎送尿……这些,李桂美都干过。

“当时在外人看来,给病人端屎送尿是低人一等的活,但我不这么认为,既然选择了护理专业,就必须做好分内工作。”她解释说,在他们专业护理人员眼里,病人大小便的变化意味着病情的变化,只要善于捕捉这些细节,及时反馈给医生,关键时刻可以救命。所以,她坚信生活护理也是一门学问,考验个人的技术水平,而不单单是一项伺候人的不起眼的工作。

宫外孕患者用门板抬进医院

现在去医院看病,往往直接找医生,然而,在李桂美工作初期却并非如此,“那时候,第一个冲在前面了解病情的,不是医生,是护士。”在青岛市沧口医院急诊科做护士时,有一件事令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有一个急诊病号被家人用门板抬进了医院,她赶紧上前了解病情,初步判断是一名宫外孕患者。于是,立刻找来妇产科大夫,不料大夫触诊了几下说 “小李子,这明明是一名外科病人,你找我妇产科干嘛?”她听后赶紧找来外科大夫,不料大夫看了几眼说:“小李子,这明明是一名宫外孕病人,你找我外科干嘛?”这时的李桂美左右为难,她心里明白应该就是宫外孕,但又不好直接呛回妇产科大夫,考虑到病情紧急,不能耽误时间,于是,她又跑去找妇产科大夫,很委婉地说:“外科大夫请您前去会诊。”等对方再次问诊后直接开出医嘱准备穿刺,这时李桂美早已准备好了一切需要穿刺的器械设备。穿刺及时,病人转危为安,结果也证明了当初的猜想——宫外孕。

这件事令李桂美感触颇深,她亲身体会到作为一名护士需要掌握的沟通技巧,也感受到救治病人带来的成就感和喜悦,从那以后,她完全坚定了做好护士的决心,也彻底热爱上了这份职业。

在此后的多年里,她脑子里一直萦绕着一个信念:“一心一意为病人”。如今80岁高龄的她,回顾62年的护理生涯,她拍着胸脯说:“对待我的病人,我问心无愧。”

季节性传染病疫情严峻而常见

1966年,李桂美的生活因一次工作调动而发生了重大转变。她从沧口医院调至传染病医院。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她每天都要跟传染病病人打交道,这意味着危险。

“你看我们医院现在接诊的传染病患者大部分是肝病和胃肠道传染病,种类固定,疫情稳定,那个年代却没这么太平。”据她回忆,初来时她内心极不情愿,充满了恐惧甚至抗拒,每次接诊病人或者进病房时,都要戴十几层口罩,穿三四层隔离服。她一直小心翼翼,谨慎而紧张。然而,洪水般涌来的病号让她忙得不可开交,疾病的残酷让她渐渐忘记了自己的安危。

“那时候的传染病太多了,流脑、乙脑、麻疹、流感……光我见过的就有二三十种,尤其是季节性疫情相当严峻。”她记得有一年夏天,蚊子很多,传染性流 行性脑膜炎集中爆发了,病号汹涌而至,将医院塞得满满当当,一张病床上放着三到四个患儿,走廊里也安上了病床,甚至会议室里都住着病人。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她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给患传染性流行性脑膜炎的患儿口对口地做人工呼吸。他们尽最大努力去收治救治,但还是不可阻挡死亡的发生。“每晚,我几乎都要抱着三四个孩子去太平安,一边走,一边哭。”

对比过去,青岛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现在,很多传染病已经被彻底消灭,大大减轻了人们的恐惧和痛苦,也减轻了医院的负担。

检查设备只有x光机病床是铁床

如今,“看病难、看病贵”时常被患者诟病,医患关系也变得紧张,医患冲突事件时有发生,加剧了医患矛盾。在过去也是这种局面吗?对此,李桂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我现在时常听身边的护士们抱怨,说现在的患者要求高了,事变多了,难伺候了,护理工作难干了,其实我内心并不认同。”她认为,患者的要求高了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的生活水平本身就提高了。这是时代的进步,观念的进步。回想当年的生活,真的就是一个字:穷。

“我刚来传染病医院的时候,病床是铁床,住院条件很简陋,医院也没什么设备,医疗设备只有一台简陋的X光机,检查项目很有限,医院周围全是庄稼地,坑坑洼洼的,交通十分不便,家住很远患者都走着来就医。”李桂美感慨道:“现在发展得多快,高楼拔地而起,住院环境大大改善,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坚持“真心换真心”赢得患者尊重

“那时候虽然穷,但人心朴实、简单,容易满足。患者来看病,真的把医生当成救命恩人,而医生也真的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时隔多年,李桂美的心中永远记得那个病人。此人家住即墨,家境困难,病重后入住传染病医院,只交了300元押金,而出院结算时费用总计833.27元。他家里实在没钱,就连妻子来院的1块钱路费都拿不出,李桂美不忍心,不仅帮她垫付了路费,还替她打菜买饭。最后,李桂美还七拼八凑借来533.27元助他出院,病人下跪感谢。没想到,他出院后一周便去世了,李桂美凭借着每月只有39元的工资帮他还上了全部费用。她说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件事,也不后悔当初的举动,因为她明白了“什么是拿真心换真心” 。

如今,面对紧张的医患关系时,她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身边的年轻护士,多从自身找原因,多些反思,少些牢骚。

如今,她是全国最高龄在岗护士,退而不休,依然每天早上8:00上班,很多人不解,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笑笑说:“医院还需要我,病人还需要我,一 辈子活到老就要干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