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农机中心发挥平台优势打造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2020-01-05 18:58 信网阅读 (39951) 扫描到手机

信网1月4日讯  近日,市农机中心技术委员会循环农业组走访了即墨区即发现代农业园区,围绕该园区农牧废弃物堆肥化处理,量身定制循环农业发展方案,探讨创立“园区小循环构成镇域中循环,串起县域大循环”的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 来源:市农机中心)

园区技术负责人介绍,该园区现有耕地2000亩,其中养猪500头,设施蔬菜350亩,粮食700亩,其余为大田蔬菜。每年产生约200吨秸秆和300吨蔬菜尾菜。目前,大棚内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吊绳,人工清除难度大,导致大量尾菜无法进行资源化利用,只能填埋处理,亟待破题。专家组实地考察后认为,该园区种养废弃物数量和结构比例均适合堆肥处理,可以用全生物可降解材料制作的吊绳替代传统吊绳,作物收获后,蔬菜尾菜连同吊绳及可降解地膜,经调配秸秆、猪粪和生物菌等一并进行堆肥处理,不但可破解困扰园区多年的地膜和吊绳污染难题,还可获得数量可观的优质有机肥,用于培肥地力、提高产品品质。该基地作为青岛市市控蔬菜基地,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效果,通过打造园区小循环,带动整个段泊岚镇域大循环。

专家组随后又来到青岛宏达塑胶公司,就设施栽培专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及吊绳生产、应用进行研究讨论后提出:一是吊绳要满足作物全生育期强度要求;二是进入堆肥环境后可完全降解;三是产品规格要符合常规生产要求。

目前,青岛市设施蔬菜大棚约60万亩,年产生蔬菜尾菜数百万吨,其中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作物均使用一次性吊绳及地膜,导致其尾菜无法进行堆肥化处理,不仅污染环境还造成资源浪费。市农机中心原组建单位自2014年以来就开始在马铃薯上推广应用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示范面积达8万亩以上,取得了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可连同马铃薯秸秆进行堆肥处理,不仅从根本上解决地膜污染,同时也培肥了地力,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深受广大农户欢迎。在设施大棚推广全生物可降解吊绳及地膜,与尾菜一同进行堆肥化处理,必将对青岛市循环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信网首席记者  于晓  通讯员  孙亚萍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