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曲山艺海:“盖山东”的西河泰斗刘泰清吸粉无数

2020-06-04 19:07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8052)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说起青岛的曲艺世家,非刘家莫属。

刘泰清(1904年~1977年),我国著名的曲艺演员,因西河大鼓唱得技惊四座,所以有着“盖山东”的美誉。他的妻子、弟弟以及儿女、儿媳等十余人都是曲艺艺人!在青岛的各大书场,都留下过刘泰清先生字正腔圆的说书声。半岛记者采访了刘泰清先生的女儿、也是西河大鼓的传承人刘书琴女士,并访问了几位专家,还原“西河泰斗”刘泰清先生的传奇故事。

   

“当时在济南说书的,数刘泰清最红,不论在哪个园子,观众一听是刘泰清在这儿说书,就往园子里进,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他也被听众誉为‘西河泰斗’”,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先生回忆1934年初到济南时如是说。

刘泰清原籍河北省南皮县,自幼家庭生活困难。母亲的一个毅然的决定,把他送上了艺术之路。

“父亲从小跟着爷爷、奶奶和奶奶带过来的一个姐姐生活,家里的生活来源全靠地里的收成”,刘书琴女士告诉半岛记者,奶奶的勤劳没能改变家庭的生活境遇。就在刘泰清14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个说书人,走街串户,挣点散钱。这天,刘泰清的母亲把儿子带到说书人的面前:“先生,能不能教教我的孩子?”母亲显然是想给儿子寻个出路。

说书的先生见这个少年长得不错,人也挺机灵,就答应下来,收刘泰清为关门弟子。这位说书人就是刘泰清的启蒙老师周增柯,专门教授河间大鼓。“拜师讲究三年满四年圆,三年学艺,一年回报老师,之后就可以出徒了”,刘书琴女士说,父亲18岁那年走出师门,走街串巷。刘泰清声音高亢洪亮,慢慢地,技艺又日渐精进,因而逐渐闯出名声,“能说住一场子人了”。

   

几年之后,刘泰清又接触到了西河大鼓,“因为比起河间大鼓,西河大鼓节奏明快,字正腔圆,父亲非常喜欢”,刘书琴女士说。于是,刘泰清又跟着一位师叔学了一段时间,然后独创一派,融合了多种曲艺形式,“快打慢唱”,很快吸引了一大批听众。著名曲艺理论家张军在《曲山艺海话济南》一文中写道:“刘泰清以其挺拔高亢的唱腔,铿锵有力的说白,气势恢弘的表演,赢得听众喜爱,其捽缰调入西河调,创造出快打慢唱尤为精彩。为山东大鼓改唱西河大鼓形成独特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哪里说书,观众连站的地儿也没有了”,刘书琴女士告诉半岛记者。

刘泰清走遍了天津、沧州和几乎整个山东,青岛也留下过他的足迹。最终,他在曲艺人聚集的济南落了脚。

1932年,他来到青岛,虽然停留的时间并不长,但在这里,他遇到了相伴一生的爱人,组建了美满的家庭。

“我母亲是唱梨花大鼓的,平度人,比父亲小5岁,两人都是曲艺人,父亲在劈柴院等场子演出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刘书琴的母亲名叫吴云喜,是当时知名的梨花大鼓演员,不过,与刘泰清先生成婚后,便离开艺坛,回归家庭,偶尔会出山客串几场演出。

   

上世纪30年代的劈柴院艺人云集,人才辈出,各种曲艺形式轮番上演,刘泰清在众人中脱颖而出,他的泰清茶社里,场场爆满。

好景不长,由于日军加紧侵犯中国,青岛的局势也更为紧张,刘泰清还是带着妻子和刚出生不久的儿子回到了济南。

“父亲在济南大观园东门里也有场子,叫泰清茶社,主要在这里说书,有时也会到席棚说,比如济南的劝业场等”,刘书琴女士说。

那么当时刘泰清的粉丝听众有多痴迷?著名表演艺术家赵连甲先生举了这么个例子:“有位大富商是刘泰清的书迷,那天他和路经火车站的另一商人约好,准时到济南站站台见面签订一份巨额货单,怕听书过了钟点儿,于是包下一辆洋车,答应给拉车的加倍工钱,还请人家喝茶、听书,撸下手表让车夫看着,到点儿好叫他奔车站。没想到拉车的听书入了‘扣子’(悬念),哪还顾得上看表?老板反倒叫开他了:‘走吧伙计!’‘上哪儿呀?’‘该上车站啦。’拉车的说:‘给你表,快找别人吧,车站俺去不了咧,俺得听听呼延庆到底怎么着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