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脉之开埠往事4:德国入侵强租借 青岛开埠声鹊起

2020-06-15 22:2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35903)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胶州湾,“湾阔而水深,方向位置举得其宜,外当黄海之门户,内容中原之奥区,固天然之商业地也”(《胶澳志》)。

青岛这片土地上,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东夷族先民繁衍生息,夏商周时期为莱夷之地,周朝东夷后裔建立莒国,琅琊湾是莒国重要的门户。朝代变迁中,春秋战国,越王迁都琅琊。秦汉时期,有琅琊、胶东两郡,秦皇汉武都曾在这里留下动人的传说,而后在长广郡、莱州、密州等中变换着归属。

千年历史长河,孕育着灿烂的古文明,而青岛的大地上则绽放出灿烂的海洋文化。琅琊、胶莱运河、板桥镇,都谱写出了非凡的文化史篇。

“青岛开埠如果要是宽泛地讲,其实很早,在明代以前,青岛的港口处于开放状态,宋朝的板桥镇是北方唯一的市舶司,表明当时的通商口岸异常活跃”,青岛文史专家郭泮溪先生告诉半岛记者,明朝初年因为防范倭寇,曾经实行海禁,港口关闭,“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即墨知县许铤上奏朝廷,获准开放青岛口、女姑口、金家口等海口,海运贸易重新恢复活力,这应该也算是开放,货物大量进出口”。

清朝时期,青岛口进一步发展,直到1891年6月14日,清内阁颁发上谕,批准青岛设防,是为青岛建置之始。其实,青岛设关征税的历史比建置还要早,史料记载,1859年,咸丰帝敕令崇恩派人视察登州、莱州和青岛各处海口,同年在山东沿海设立6处厘税局,其中青岛地区有塔埠头、金家口两局,另在青岛口、女姑口设分局。1865年,东海关监督衙门在青岛地区的青岛口、塔埠头、金家口先后设立常关分关,在灵山卫、女姑口、沧口、沙子口、登窑口和薛家岛等地设常关分卡。

只是,1897年11月14日,青岛海面上的军舰强行登陆,打乱了正在顺利发展的青岛贸易。

德国列强借口“巨野教案”侵占了胶州湾,并于1898年3月6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胶澳租界条约》,德国获得了租借胶州湾及其附近陆地99年的权利,并取得了在山东修筑铁路,开挖矿产等特权。“1898年9月2日,德国将整个租借地作为自由港向世界各国开放,青岛成为山东第二个对外开放的约开商埠”(《近代山东开埠与区位分析》)。

随后于1899年4月17日,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会订青岛设关征税办法》,并据此筹建胶海关。1899年7月1日,胶海关正式对外办公,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租借地海关,德国人阿理文任首任税务司。胶海关设立后,青岛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进出口货运量及其价值增长较快,至1911年,已有德、英、法等国的许多大商行在青岛设立分行或代理机构,并有7条大的航线定期到达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