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脉之开埠往事3:登州港口未通商 烟台开埠写篇章

2020-06-15 22:2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40717)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悦

在城市的变迁中,外力楔入,胶东城市逐渐开埠。

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是烟台。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清政府在英法等国的武力胁迫下被迫求和,这年的6月同俄、美、英、法等国相继签订了《天津条约》。“按照不平等的条约规定,山东地区只开放一个通商口岸,这就是登州,可是最后却改在了烟台开埠,主要是缘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派往登州的英国领事马礼逊。马礼逊1826年出生在中国澳门,是早期来华的传教士老马礼逊的儿子,他从20岁起就先后在英国驻中国的几个领事馆任职,1860年12月又调往天津担任领事,他是一个中国通,正是这个小马礼逊改变了烟台的命运”,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罗澍伟先生说。

1861年2月5日,天气寒冷,马礼逊从天津进入山东,与山东巡抚文煜相见。随即,在董步云的陪同下来到登州,站在蓬莱阁上遥望大海,一望无际,然而,马礼逊却发出一声叹息。原来,他经过一番考察,发现该口岸不适于建现代港口,原因是登州港多年作为军事港口,建筑的水城门窄水浅,而且水城外水域没有船舶避风场所。马礼逊随即要求再到烟台去查看,显然,他是有备而来,等他从登州抵达烟台后,立刻决定在这里修建大型港口。

烟台,古称“转附”,自秦汉时起,称“之罘”,明代演变为“芝罘”。“烟台”是因烟台山而得名,明朝时期,奇山守御千户所在北山设狼烟墩台,遂改为“烟台山”。开埠前,烟台其实很小,不足万人,能叫得上名号的也就是奇山所和烟台大庙,然而,烟台位于山东半岛北部属黄海,隔海与辽东半岛的大连遥遥相对,港湾呈U形向东和东北方向敞开,崆峒群岛在东北部兀峙海面,形成两个宽阔的海口。芝罘岛犹如巨大的灵芝横卧北部,是港湾的主要屏障。

这都让“内行人”马礼逊看在了眼里,他随即决定上报,英国决定将开埠口岸登州改为烟台,得到了清政府的许可。

经过短时间的筹备,烟台便于1861年8月22日宣告开埠,光绪七年出版的《登州府志》记载:咸丰十一年,即1861年,烟台设东海关三口通商大臣奏定厘局章程,并派员前赴烟台督理洋税,凡中外商船税务皆与地方官会办。当时,“山东沿海包括青岛在内的大小12个港口均归其管辖”。(《近代山东开埠与区位分析》)

历史的机缘巧合,让本写入条约的登州被烟台所取代,这一时间节点比青岛早了30多年,比济南早了40多年。然而,就在烟台港进出口贸易额不断攀升之时,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