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文脉之坐贾行商5:历久弥坚 刘锡三创办盛锡福

2020-06-17 21:24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435155)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掖县帮的代表人物中,大名鼎鼎的青岛首富刘子山大家都认识,他的传奇经历与傅炳昭相似,不同的是他后来累积的资产雄厚,除了房产中的“刘半城”神话,还在金融界独领风骚。

关于刘子山的传奇故事我们讲过很多,这次我们推出的掖县帮代表人物是刘锡三,他不是凭借财富致胜,而是他创办的老字号脱颖而出,至今在中山路上有一席之地。

老字号是中国传统商业的特色,历史悠久,世代传承。叩问老字号的成长秘史,便是解读青岛商业发展的密码。青岛中山路上有包括钱庄、百货、茶叶、酱园等在内的一批老字号。相信,很多青岛人随口都能说出几个:瑞蚨祥、春和楼、亨得利、万源永等,这些老字号有的已经消失,有的尚且存在,盛锡福就是其中一个。

刘锡三(1896年~1982年)是刘子山的老乡,掖县(今莱州市)沙河镇湾头村人,祖辈以务农为生,因生活艰难,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他先在青岛一家外国饭店供职,因为一个常来饭店的美国商人见刘锡三聪明灵活,嘴勤手勤,便邀请他到美清洋行工作。美清洋行是美国人与中国人合办的,经销美国货,同时也将中国商品销往美国。刘锡三被分配到采购部,任务是收购草帽辫。

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刘锡三发现草帽辫制作简单,而且货源充足,凭什么钱都让外国人挣去了?于是他和表兄一拍即合,1911年,在天津估衣街归贾胡同租了一个临街门面房,取名为盛聚福帽庄。

此时的刘锡三兼职开店,生意还算可以。1925年,表兄病故后,刘锡三彻底辞去洋行的职务,彻底接手帽庄,并改换了地址,将店铺改名为盛锡福。“盛”字取自兴隆昌盛之意,“锡”取自刘锡三名字中的一个字,“福”是刘锡三小名“来福”中的一个字。

刘锡三很有商业头脑,他还向天津部注册了商标:在盛锡福三个字的下面,用草立连成环形,中间三顶帽子呈“品”字形,接着是“三帽商标”四个字,从上往下顺着一念,正好就是“锡三”。厂名和商标都正合锡三之名,含义是锡三创办的盛锡福、制造的“三帽”牌帽子繁盛不衰,他的名字永远与帽庄同命运。

由于单一的帽业草帽辫生意不见起色,刘锡三决定改变。当时正在流行日本产的硬平顶帽,刘锡三当即决定改进工艺。“他打听到青岛技师周绍熙有一手漂白的绝艺,遂亲自登门以高薪延聘周到天津”(《刘锡三与盛锡福帽庄》),并淘得了一部先进的机器,如虎添翼,立刻凭借物美价廉的平顶草帽赢得了市场。1926年结账,获纯利10万多元(银币)。

然而,1927年的一场大火,将盛锡福的资产火烧殆尽,刘锡三不屈不挠,据理力争,终于在保险公司中获得10万元(银币)的赔偿。随后,他东山再起,重建盛锡福,这种精神感动了很多人,盛锡福的名气也大增。

为了不砸牌子,盛锡福宁肯返工、作废,也不准劣质产品出厂。所以在1929年菲律宾举办的国际博览会上,盛锡福的草辫和草帽获得了头等奖,在东亚地区属草帽业之冠。

所以,老青岛的顺口溜“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身穿谦祥益,手戴亨得利”中第一句讲的就是盛锡福。在当时,帽子不仅具有功能性,还是不同身份的象征:夏天戴草帽,冬天戴毡帽,洋派的戴鸭舌帽,有身份的戴礼帽,这都使得盛锡福的“顶上生意”非常红火。

抗战时期盛锡福已形成辐射全国的经营体系除了天津总店和分店外还先后在南京、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分号,亚洲、欧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都有代销处。

1948年,刘锡三去中国台湾经商,1982年病故。至今,盛锡福和盛锡福的故事一样,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