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热天开始了,洗海澡的日子到了,听听大作家们怎么说

2020-06-25 21:4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4261)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张文艳

“夏天是青岛的黄金时代。

汇泉是夏天青岛的黄金地带。

在汇泉,有海滨公园,有中山公园,有海水浴场,有体育场,有跑马场,就是在平时,这已是一个游散娱乐的黄金地带,一到夏天,更成为一般人不能一日不到的消夏圣地了。汇泉,夏天的汇泉,吸引人最大的地方,便是海水浴场。”

作家芮麟在他的《青岛游记·夏在汇泉》中如是说。

酷暑来临,青岛又热闹起来。周日早上8点40分,乘坐地铁上班,就看到不少稚嫩的面孔,他们目光清澈,小脸兴奋,因为母亲的手里握着他们的世界:一个小桶和几个小铲子。“玩得最尽兴的莫过于夫妻俩携带着小儿女光临,在沙滩上玩沙土,好像没个够”,这是梁实秋回忆青岛时的记忆描述。

就在上周六晚上,吃过晚饭,笔者也带孩子去石老人浴场,去感受一下青岛夏日晚上海风的清凉,然而,行驶到海尔路,就发现车流量很大,在拥堵中挪到浴场,停车场车辆已满。沙滩上,即将到来的夜幕没有削弱游人的热情,洗海澡的,玩游戏的,搭帐篷的,挖沙子的,一派乐不思蜀的景象。直到夜里9点半,余兴未尽,驾车而归,沙滩上仍有许多人滞留。不用说,回程路上,还是堵车,各地牌照的车辆带着一天的疲惫,裹挟着细碎的沙子,回到各自的住处,或许他们已经约定,明日还来。

青岛浴场的魅力,毋庸置疑。

“有福之人,散处四方,无福之人,蛰居一隅,寒暑不侵,死不动窝。有福者避暑,而暑避矣;无福者暑避,而罪来矣”,1935年7月28日,老舍先生在《民报》发表了名为《暑避》的文章,用他一贯的幽默描述他夏日“遭罪”的经历:“海岸走走,遇上二三老友,多年不见,理当请吃小馆。避暑者得吃得喝,暑避者几乎破产;面子事儿,朋友的交情,死而不怨,毛病在天。吃小馆而外,更当伴游湛山崂山等处,汽车呜呜,洋钱铮铮,口袋无底,望洋兴叹。逝者如斯夫,洋钱一去不复返。炮台已看过十八次,明天又是‘早八点儿,看看德国的炮台,没错儿!’”

既然如此,那就待在家里吧:“海岸不敢再去,闭门家中坐,连苍蝇也进不来,岂但避暑,兼作蛰宿。哼,快信来矣,‘代定旅舍……’于是拿起腿来,而车站,而码头,而旅馆,而中国旅行社……昼夜奔忙,慷慨激昂,暑避者大汗满头”,“这还是好的,更有三更半夜,敲门如雷;起来一看,大小三军,来了一旅,俱是知己哥们儿,携老扶幼,怀抱的娃娃足够一桌,行李五十余件。于是天翻地覆,楼梯底下支架木床,书架上横睡娃娃,凉台上搭帐篷,一直闹到天亮,大家都夸青岛真凉快”。一众折腾弄得老舍“苦不堪言”,“由此看来,暑避之流顶好投海,好在方便”。

老舍描述得夸张,但住在青岛或者工作在青岛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接待”压力,原因无非是青岛实为避暑胜地,洗海澡确实乐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