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中学的名流踪迹 卧虎藏龙桃李芬芳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1924年胶济铁路青岛小学成立,校址就在“私立青岛大学”院内,后来在迁至湖南路13号。1925年9月,当铁路青岛学校初中班宣布成立的那一刻,铁中便悄然诞生。校长由小学校长鄷洗元兼任,王象午(1922年加入中共)被聘为教务主任,牟象瑜任训育主任。有教职员5人,学生27人。一年之后,学校成立了初级中学,但仍然与小学一体。1927年3月,广西路26号(现华能大厦处),“胶济铁路青岛中学”正式挂牌,是年底,中学与小学才彻底切断联系。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校址也一再变更,从广西路到明水路(后青岛市卫生局址),增设了高中班,校舍又不够用,于是租今青岛教育学院院内房子做教室,并将沂水路胶济铁路宿舍(今青岛铁路分局第一招待所)改作学生宿舍。1930年春,改租地青岛大学第四校舍(今中国海洋大学),将高、初中学生集中起来上课,并建立图书馆。此时的学生们跟随学校辗转求知,急切需要一处固定所在。1931年3月,胶济铁路教育委员会经考察,选定了今杭州路3号一带作为新建学校校址。
西部隔着铁路是大康纱厂(后国棉一厂),西北是四方机厂,东至今宁化路,南至今温州路北侧,约400多亩的面积,这在当时堪称大手笔。半年后的9月1日,铁中新生进入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学习,之后,除办公室外,到1934年,宿舍楼、食堂、餐厅、大礼堂等相继建成,至今,六十六中校园里仍保留着当时的建筑。
在校史馆内,可以见到一个复原的校门,不同于现代化的大门,当时的校门小巧精致,“宽不过三米多,高不过四米,还不及一个大户人家的朱门气派”,然而它的古朴典雅无可替代,入门处的大雪松枝繁叶茂。
试想一下,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偌大的校园里到处绿树成荫。整个校园背依小后山,面朝小西湖,“春有暖风裁叶,秋有寒霜剪荷,校园环境优美别致,鸟声啼鸣,书声琅琅,相映成趣”,令人何等心旷神怡?
然而,时代的动荡同样让铁中历经沧桑,日本侵占青岛后,1938年,胶济铁路青岛中学成为日本侵略者的兵营,后改称“青岛铁路学院”。抗战胜利后,铁中短暂停办,于1945年12月24日成立“青岛扶轮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