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自驾调查②|6年11.8万公里!六旬夫妻五度进藏 只为心中那座峰

2020-10-26 20:0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844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迎雪

每天开车10多个小时,看着沿途的风景,那种惬意的心情油然而生。

但是经过地震带和盘山路的时候,他也是心惊胆战,“稍不留心,就有可能掉下万丈深渊”。

神秘又美丽的西藏是很多人的“诗和远方”,在年轻的时候,赵承环和丁珍也梦想前往这个“诗和远方”,为了亲眼见到传说中“10人9人不见”的南迦巴瓦峰,65岁的赵承环和64岁的丁珍5次自驾进西藏,今年9月份终于见到了南迦巴瓦峰,实现了多年的心愿。与其说是心愿,大洋更愿意说是“挑战”,完成了对自己的挑战。

旅途中的赵承环和丁珍

11.8万公里

两人退休后,起了网名。赵承环叫大洋,丁珍叫阿珍。在自驾游之前,大洋听很多车友讲过,西藏不在拉萨,西藏不在林芝,西藏不在日喀则,其实真正的西藏在路上。风景在路上,车在云中行,广阔大地,雪山圣洁,湖泊深邃,雄鹰飞过天空,羚羊翻越山岗,在路上翻山越岭,风尘仆仆,那种惊心动魄的心情是久久不能忘怀,大洋十分好奇那种惊心动魄。

大洋家墙上贴着一张中国地图,每到一个地方回家后,大洋会在第一时间用记号笔做下标记,不到6年间,两人跑了118000多公里,70多个城市。

大洋家墙上贴着的中国地图

大洋和阿珍是和闺女外甥开始的第一次自驾游,先是去的东北,第一段长途自驾游经历打开了大洋的新视野,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闺女女婿要上班,外甥要上学,她们的假期毕竟有限,大洋跟阿珍商量着两人单独自驾游出行,打电话跟闺女商量,闺女要求他们必须时刻通报行程,为了便于联系,手机起码保证一个人有电。

分工明确

在出门之前,大洋闺女特意回家一趟,教大洋使用各种手机App,导航、住宿等,原来是“啥都不通”,经过6年的自驾时间后,现在大洋用手机软件“是啥都通”,还经常帮着周围老人下载注册各种实用软件,一点点讲给他们如何使用。

与“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同,大洋与阿珍的出行则是“有备而行”。大洋负责规划路线,做好行程表,计算公里数,预计行程时间与各项费用、各种应对突发事件的工具:工兵铲、备用电源、拖车绳、帐篷、便携式水壶等,而老伴阿珍则需要采购食物、整理携带的衣服、帽子、雨具等,甚至会带一口小锅,便于路上吃不到热饭的情况下,简单煮点面条,吃上热乎饭。

维护车辆,查好攻略,备好工具、食物、药品、衣服等,带着家人的鼓励和支持,2015年1月,大洋和阿珍从家乡青岛出发前往江苏,开始了两人的第一段自驾游行程。

又喜又险

2016年7月,两人驶出广西,途经贵州来到四川,进入318川藏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康定的跑马山、牦牛穿行的草原、白雪皑皑的山峰、波密的原始森林……川藏线的美景,让大洋与阿珍激动不已,与第一次跟着登山路坐飞机进西藏不同,这是两人第二次进藏,但确是第一次自驾来到西藏。

“太美了!”“太漂亮了!”路上看到美景,经过景区,大洋都会停下来游览,拍摄视频和图片上传朋友圈,分享给家人朋友。行驶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向过路的行人招招手,即便是素未相识,都像是多年的好友相遇招招手,那种心情不是用语言能形容的。

但与美景相伴的还有高原反应、阴晴不定的天气和道路的险阻等。2018年7月第三次与2019年7月第四次进藏时,大洋与阿珍只是很轻微的高原反应。“没想到这一次,到了海拔4200米的玛多县时,我出现了严重高原反应。头晕脑胀,四肢酸软,甚至记忆都受到了影响,将相机遗忘在酒店餐桌上。”大洋回忆道,那种喘不动气的感受到现在还在脑海里。

“其实在那个时候,我冒出一个想法,要不要停止前进,直接返回,但是已经走了这么久,感觉往前一步就到了目的地一样。”大洋能感受到,自己那种一咬牙还想坚持的劲头很强烈。

由于大洋一人开车,于是每开一个小时,便会休息十五分钟,偶有疲惫,但是老伴的陪伴,以及沿途的美景会让疲惫感消失。

最难的路

2019年7月份,大洋与阿珍选择了进藏线路最难走的线路,新滇藏通道(丙察察线)在途中,汽车爆胎了,大洋下来换了备用胎,坑坑洼洼的路,前方不知路况如何,又下着小雨,大洋高度紧张,直到晚上十一点,两人才到达原定酒店。遇到山体塌方的时候,上面的石头不断滚落着,大洋跟阿珍又不能在原地停留太久,就只能硬着头皮上,沿着其他车友跑过的车印强行通过。

下雨、下雪是常事,遇上大暴雨最“惊心”,第三次进藏的时候,大洋与阿珍遇上了大暴雨,雨刷刷得很快,根本看不见前面的路,但是也不能停车原地不动,毕竟是在路上,只能边开边导航,找一个最近的服务区停下或者是能够出去的路口停下。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大洋夫妇2020年的这次西藏之行,那便是“圆满”。

“10人9不见”是当地藏民形容能够看到南迦巴瓦峰的人极少。进藏四次,西藏各地的名山名景两人都已经感受过了,唯独没有见过南迦巴瓦峰真容,大洋与阿珍曾经特意两次前往山脚下蹲守,无奈一直没有见到。与往年7月份自驾前往西藏不同,大洋这次选择在9月份出发,根据攻略来讲,9月下雨能够少一些,秋天的蓝天白云更多一些,能够看到的概率大一些。

为了占据最佳视野观赏点,9月17日一早,大洋和阿珍到达南迦巴瓦峰山脚下索松村,当时便云雾缭绕,大洋内心很忐忑,没想到过了一会云雾散开,终于亲眼见到了南迦巴瓦峰的真容,激动地拍下了照片。

第二天前来等待南迦巴瓦峰“露脸”的不少游客,失望而归。

“再美的风景没亲自看过都是别人的,自己走过的路才是自己的。” 从2015年第一次进藏到2020年第五次进藏,最重要的不是那些风景,而是大洋夫妇跑过的一条条路。

学无止境

65岁的大洋一直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任何新鲜事物都能激发出他想学习的心。

在退休之前,大洋是企业的职工,阿珍是幼儿园老师,工作都比较忙,很少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

在景区看到不少游客飞无人机,双手就能操控拍出高空俯瞰的美景,让大洋心里开始“发痒”,回家后第一时间上网研究无人机型号与价格、性能等,权衡了多个无人机型号后,大洋花4000多块钱入手了一款入门级无人机,方便轻巧,便于携带,自己下载了配套软件。

大洋的第一次实“飞”,飞得并不是很顺利。

起初,大洋每天都会在家里练习如何操作,由于室内较低,无人机并不能飞太高,只是可以简单地练习操作技巧,第一次飞的时候,是在孜珠寺海拔高度4200米,由于不熟悉环境,无人机没飞起来,老伴阿珍跟大洋开玩笑,“首飞失败,等待重新起航”。

后来到了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待看南迦巴瓦峰的时候,大洋重新打开无人机,开始尝试拍摄,从空中拍下了两人的视频,之前都是单人互相拍照,喊路人帮忙拍合影,或者只有自拍才能两人同框,航拍不仅实现了两人同框,还将两人与大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在大洋眼里,发朋友圈就好像交作业一样,从发自拍照到航拍视频,大洋一直在学习。

由于无人机自带的手机软件可以主动配乐,剪辑视频,每次大洋都会实时预览,自己一点点地剪辑视频,然后导出视频发朋友圈,从一开始的画面构图不完整到现在航拍大片,老伴阿珍看在眼里。

在退休以前,大洋忙着生存:上班攒钱给闺女好的教育,而现在孩子成家了,大洋忙着生活,在路上,便是他们喜欢的生活。

这种生活,对于脑力、体力、心力都是一种挑战,就好像是长跑,需要时间与耐力。自驾游实现了大洋多年以来的梦想,加深了自己跟老伴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挑战了自己。

有朋友评论称:“太危险了,我也想去川藏线,但是不敢。”

大洋回复:“没什么可怕的,只要有一颗勇敢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