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青岛路1号里的孔氏家族

2020-12-03 22:3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50113)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宜庆

拐进一条狭窄的胡同,遇见一片广阔的天地。

在青松掩映下的一个院子的小门前停下脚步,青岛湾的涛声退隐。像浪花耸起的一段弧线,当我的目光定格在黑色的大理石铭牌上“南园”两个字时,一层层的浪花自遥远天际涌来,从四十年前故乡小城的街头涌来。

这里是青岛路1号。这条路这个号,似乎有很多寓意。青岛这座城市,欧风欧韵,德式建筑的塔楼和红瓦,散落在面海的小山坡上。老城区的布局和道路是德国人规划的,但在岁月之中,变动着。“青岛路”很短,据说这是正南正北的一条道路,在青岛路1号面向青岛湾,可以看见栈桥如长龙卧波,可以看见小青岛上的白色的灯塔,看到海军博物馆停泊在青岛湾中的军舰。转过身,面对这道红色的院门,它引导我们进入一个城市的秘史,进入一个家族与这个城市的故事。

青岛路1号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德式建筑,它与沂水路德国胶澳总督府、迎宾馆和汇泉石头楼,并称为青岛四大德国式建筑。由此可见这栋建筑的历史地位。南园大理石铭牌右侧,挂着另一块黑色的大理石铭牌,告诉我们这栋老楼的身份——德国领事馆旧址。

这栋老楼诞生于1900年,百余年的历史沧桑,显示出静默与深沉的魅力。典型的欧陆特色建筑,融合了德国青年派与新文艺复兴式的风格。

“沿青岛路的立面采用了大面积山墙的形式,窗户采用长条形,在满足功能的同时也衬显了建筑的高度。”长条形窗户,不是青岛老楼中窗户上方为圆弧形的格式,简洁,让整栋建筑,结构匀称。细长的窗户,老楼外墙和院墙均装饰有大块的花岗岩粗石(蘑菇石),两相对比,粗犷与简洁相得益彰,厚重与轻盈完美融合。这栋建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西南角拐角处建有双层圆顶塔楼,轮廓清晰,具有灵动的韵味。这个圆顶的塔楼,在微微晃动的青松树枝间禅定,百年激荡的历史风云在圆顶上回旋。

青岛路1号曾是德国领事馆的所在地,时间为1926年至1946年。住宅最初的主人曼弗雷德·齐摩尔曼。1947年,这个宅院又换了主人。孔子第75代孙,时任青岛实业银行总经理和银行公会理事长的孔祥勉购入,供自己和家人居住,称为“南园”。

为何叫南园?孔祥勉的女儿孔令仁撰文指出:这所故居,由我父亲祥勉公取名曰“南园”。它被称为“南园”,不仅是因为它座落在青岛市的南面海滨,更重要的是因为家母名于南滨,寓有纪念我母亲的意思。

红瓦,塔楼,青松,伴着南园走过了四十年。1986年,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把这栋老楼赠青岛市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这栋老楼老院之于青岛,显示出意味深长的文化内蕴。孔子后人的捐赠,为欧韵青岛注入儒家文化的内涵。

我在南园门外徘徊、思索的这一天,是2019年9月底的一天,《孔子与青岛》专题展览在青岛路1号南园孔子纪念馆举办。《孔子与青岛》专题展览以图文并茂、实物呈现等方式展示了孔子生平与思想、近代青岛在中学西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儒家文化在青岛的传承与弘扬。一栋老楼在岁月变迁之中,冥冥之中注定了打上儒家文化的印记,孔子代表的儒家精神在这栋老楼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当年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在礼贤中学,与逊清遗老周馥、劳乃宣等人成立尊孔文社,“事讲论经义”,为青岛留下一笔历史文化遗产。卫礼贤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特别推崇,将《论语》和《孟子》翻译成德文。他认为康德是西方圣人,孔子是东方圣人。南园孔子纪念馆与尊孔文社可谓一种历史的呼应,是对历史的延续,又是一种发展。

我们再来看一下孔子后人孔令仁的人生轨迹。1942年,孔令仁考取了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就读于历史系。1946年三校复员后,孔令仁选择读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毕业。毕业后在山大工作。想来,她在大学路上的山大工作,在青岛路上的南园家中生活。

上世纪五十年代,华岗每周为师生讲授《辩证唯物论》等政治理论课,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和理论水平。孔令仁回忆说,“我每堂课都认真听讲,仔细记下笔记,正是因为我记笔记认真,结识了华岗校长。”当时孔令仁在山大办的俄文班就读。有人向华岗推荐孔令仁为华岗的政治大课做记录,她的记录得到了华岗校长的认可。

面对青岛路1号老楼,百年历史风云弹指一瞬间。作为生长在齐鲁大地上的学人,几乎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与孔子建立联系。

我七八岁的时候,去县城汶上新华书店买书。步行到隅首十字大街,看到一位古人的雕像立在十字大街街心。回家后,父亲告诉我,那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公元前501年孔子任中都宰,鲁定公把孔子调回鲁都曲阜任司寇。孔子宰中都遗址在汶上县次丘镇湖口、朱庄一带。孔子的足迹和事迹遍布汶上,至今汶上县城仍有圣泽书院,文脉昌盛,圣泽湖碧波荡漾。

在青岛路1号门外,思绪飞越千古。谷变陵迁,孔子的儒家学说以及延伸出来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全球一体化的新时代,放射出璀璨的光辉。南园孔子纪念馆,讲述人与城市的交集,孔子与时代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