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处是故乡丨自己做的饭菜也挺香!留校学生他乡春节找到家的暖

2021-02-18 19:0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225448)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老林本身是一名青岛人,今年春节期间却鲜少回家。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多名学生留学校过年,食堂饮食保障任务落在了他肩上。老林40多年食堂工作履历上,已经有十多年没接到年夜饭任务,这次留守食堂岗位陪学生一起过年,让他一下又找回了似曾相识的感觉。更为暖心的是,留校学生也加入帮厨队伍,一起打下手度过了一个暖意春节。

“集结号”逗乐留校学生

“都叫你们愁死了,慢慢都成董永七仙女了!”这样一条玩笑式的微信留言,推送到了“留校买菜群”中,引得315宿舍留校学生捧腹大笑。信息的发送人叫林宝江,青岛科技大学食堂工作人员,今年春节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跟9名留校生一起度过了春节。

老林本身是一位青岛人,在食堂工作了40多年,再过几年就要从岗位上退休。学校即将开始寒假之前,他突然接到了学校任务,为留校学生提供饮食保障。这些留校学生多为河北、黑龙江籍,因疫情因素无奈暂缓返程脚步。即便学生在好消息下陆续返程,春节时依然有9人在青岛过年。

2月16日,老林早早收拾利索了饭菜,几个孩子却迟迟没下楼吃饭,就在群里玩笑一样催了一句,这才有了宿舍里那欢乐的一幕。“留校买菜群”像是集结号,每天发布食堂开饭的时间,学生群内反馈想吃的饭菜。一个由10人组成的微信小群,连接寒假期间食堂和学生生活。最近,这个群还衍生出一个新功能:有空的学生看到信息,自发提前到厨房帮忙。

食堂三人组有了“好帮手”

对于老林来说,突然接到年夜饭任务时,虽然感觉上稍微有点突然,可转念间深感也在情理之中。“疫情把我们这些人聚在了一起,这冥冥之中也是一种缘分,得让孩子们感觉到家的温暖。”从1月中旬寒假开始,老林每天在食堂打转,春节期间更直接住在了学校,跟另外两名工作人员组成“食堂三人组”,给留校学生做饮食保障。

但随着留校的学生越来越少,大规模开伙显然不再必要,也容易造成饭菜上的浪费,老林就盘算着单开小灶,每天根据学生的饮食口味,为大家“定制”食堂饭菜。留校学生也可以加入队伍,一起参与到烹饪饭菜的过程,做几道自己的拿手好菜。食堂会为这些学生提供材料,也可以自行按口味购买食材,由食堂统一加工后分享给大家。

这个想法得到留校学生响应,更重要是满足了个性化的口味。“我最怕食堂饭菜不合学生口味。”自从接过寒假餐食保障任务,老林每天都惦记着菜谱,基本上每天换着花样烧饭菜。有时候看到吃饭的学生比较少,他还跟工作人员一起犯嘀咕,担心是当天的食堂饭菜不可口了。

自己动手做的饭菜也挺香

现如今,基本每天中午之前,老林就在群里发信息,征集晚上想吃的饭菜,有时间的学生会主动报名,提前到食堂里打下手,或者亲手做一道拿手菜,这让老林的厨房热闹起来,“他们从大年初二就开始帮忙,摘菜、切菜……基本各有分工,干起活来也是有模有样的。”

“不过,这些孩子炒菜技术还不行,对食堂的打火灶也不熟悉,得时刻盯着,炒菜速度也比较慢,所以主要饭菜还是我来做。他们想露一手的我就在一旁指导。”老林感到大家伙的热情很高,有的还存放了食材在食堂。“尤其几名女生乐意学,基本到点就下来帮忙。”

315宿舍的董嘉欣告诉记者,寒假中遇到特别想吃的饭菜,她就直接在群里反馈给老林,“前两天我特别想吃面条,微信告诉林叔叔很快得到回应。”这个过程就像是“线上”点餐,到饭点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自从加入食堂帮厨后,她偶尔还小试牛刀,“前几天做了一道西红柿炒鸡蛋,但我忘了叔叔在鸡蛋里放了盐,自己又习惯性地撒了一小撮盐,最后这盘菜可能稍微有点咸了,不过最后味道还是蛮不错的。”

春节在校找到了家的温暖

回顾春节几天的经历,虽然不能回到家里团圆,但是校园里丝毫不缺温暖。除夕夜大家伙聚在食堂包水饺,食堂还安装上了大屏幕的电视,其乐融融地看着春晚、唱着歌,众人一起迎来了全新的一年。熟悉起来的不仅是学生之间,还有留守食堂陪学生的老林等,“从原来还比较陌生,现在大家的关系很融洽。”

从普通员工干到管理人员,老林基本是青科大食堂的老人了。倘若说最后一次食堂年夜饭任务,那还得追溯到十多年之前,当时也是由老林来负责的。他还记得,与今年留校学生情况不同,主要为偏远地区或困难学生,后来这种情况应该说越来越少,也就没有了组织年夜饭的任务。

“这次,我们食堂人员跟学生一起留校,对于快要到退休年龄的我来说,也是一段特别值得留念的经历。”春节期间,留校学生特意约上了老林,一起坐上他没乘坐过的地铁,到栈桥去看了海鸥。跟这些年轻孩子在一起,老林感觉自己也变得年轻了。一位留校学生说,“林叔叔把我们当做他的孩子一样,这个春节完全就是家人的感觉。这段留校过春节的时光,也会成为最珍贵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