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丨万里投荒一身是胆,杨明斋——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牵线人”

2021-04-12 08:4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58011) 扫描到手机

文/青岛市委党史研究院 王华艳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文艳

他,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牵线人”,也是山东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他叫杨明斋,平度明村镇马戈庄人,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著名的革命活动家,更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培养了后备力量。李大钊称颂他“万里投荒,一身是胆”;周总理赞誉他为我党历史上一位对建党多有贡献、受人尊敬的“忠厚长者”。半岛全媒体记者采访了研究专家和杨明斋故居筹建人员,听他们讲述杨明斋一生的传奇经历。

革命烈士纪念馆内的杨明斋像。

出身平度,一身是胆闯关东

平度西端胶莱河畔,有个村庄,名叫马戈庄。这里历史悠久,春秋时期,齐桓公的股肱之臣宁戚就因行军途中去世而埋葬在这片热土,墓碑至今仍存。另外,马戈庄还有“荣禄大夫钦嘉”的同治进士于沧澜故居;有大学士刘墉的传奇轶事;也有道光进士何绍基墨宝流芳。

就是在这片文化灿烂的土地上,孕育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杨明斋。

推开两扇黑色的木门,迈入干净的院落,三间灰瓦黄墙平房,整洁肃穆。这里,就是杨明斋故居。朴实的平房与马戈庄一样,有过漫长的历史。1920年,家人曾经翻新,后几经修缮。目前“故居正在做最后的陈展准备工作,预计在五月底六月初开放”,平度明村镇工作人员李亚宁告诉半岛全媒体记者,修缮故居布展的过程,也是全面认识杨明斋的过程,所以对杨明斋的经历,李亚宁如数家珍。

从“杨明斋是谁”到“是我们平度的名人”,历经波折,终有回响。这其中有余世成、张升善等党史专家的努力,也有平度老乡们的功劳。

杨明斋故居。李亚宁提供。

杨明斋,原名杨好德,1882年出生于平度县马戈庄一个农民家庭。“他自幼聪颖好学,而且杨家家境不错,父亲也很开明,让儿子进入私塾学习”,李亚宁说,杨明斋7岁时,读过几年私塾,算的上当时的文化人。不幸的是,在杨明斋年龄不大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续弦生了二弟和三弟,续弦后来也去世了,杨父又娶了一任妻子,也生了一个孩子”。就这样,六口人靠家里的土地养活,逐渐捉襟见肘。加上当时自然灾害频繁,常常颗粒无收,杨家的日子愈发艰难,杨明斋辍学了。

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巨野教案侵占青岛,消息传来,人心惶惶。相信,此事也给了这位少年不小的心灵冲击。

“死逼梁山上关东,走投无路下崴子(海参崴)”,平度一直流传着这种说法,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闯关东。“人挪活”,为了生存,为了寻找出路,19岁的杨明斋毅然告别亲友,带着大家给他凑的一点盘缠,踏上了闯关东的道路。

有资料称,杨明斋在哈尔滨的工厂里干了一个多月,挣了点钱才抵达海参崴。

识字,有文化,使得杨明斋在当时的打工队伍中非常突出,因此他主要做了一些书记员、记账员的文案工作。利用业余时间,他还教工人们识字读书。“1908年,杨明斋跟随老乡抵达了西伯利亚矿区,边工作边学习,自学了俄语,接触到了革命思想”。这些思潮撞击着杨明斋的头脑,他如饥似渴,刻苦钻研。

1913年春节,离家12年之久的杨明斋回到家中探望父老亲人,在这里他看到了赋税反而加重,压迫剥削更加明显,这激发了他探求革命真理、寻求革命道路、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念。

1917年十月革命前夕,杨明斋在俄国加入了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并参加了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后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深造。1920年被派回当时日本人占领的海参崴,以华侨负责人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党的工作。

杨明斋著作。

挺身而出,万里投荒牵线人

无论是中共青岛党史纪念馆,还是革命烈士纪念馆内,在显著的位置,都可以看到杨明斋的事迹。他,是山东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员,是中国共产党的“牵线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还我青岛”的呼声传到了俄共党组织,引起了关注。家乡的命运,同样牵动着杨明斋的心。次年4月,正当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积极筹备建党的时候,经共产国际批准,杨明斋随同俄共(布)远东局海参崴分局外国处工作小组来到中国,了解五四运动后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情况和能否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小组负责人是维经斯基,杨明斋是工作组的重要成员兼翻译。

沟通需要桥梁,杨明斋担此重任。

杨明斋一行到达北京,同五四运动著名领导人、中国最早的马列主义者之一的李大钊多次会晤,每次会晤都由杨明斋担任翻译。

一次次成功的会谈,让大家对杨明斋印象深刻。

共产国际工作小组在与李大钊的会晤中,进一步了解到五四运动著名领袖陈独秀在上海活动的情况。杨明斋遂积极地向维经斯基建议南下与陈独秀会晤。对此,与杨明斋有过接触的张国焘曾回忆:“维经斯基接受了他(指杨明斋)的建议,因而找到北大俄国籍教员柏烈伟,首先认识了李先生,再拿着李先生的介绍信到上海去找陈独秀。关于这件事,杨明斋曾向我夸耀,表示日后的事实发展证明了他的这个大胆建议的正确。”

1920年5月,维经斯基和杨明斋等人带着李大钊写的介绍信到达上海,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陈独秀寓所见到了陈独秀。后由陈独秀介绍会见了《星期评论》杂志的主编戴季陶、李汉俊、沈玄庐、施存统等发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共识。与此同时又成立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杨明斋是该会负责人之一。

经过酝酿和准备,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于1920年8月在上海正式成立,当时取名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的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其成员主要是马克思研究会的骨干,陈独秀为书记,杨明斋是成员之一。杨明斋就是在这时由俄共党员转为中共党员。

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推动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等地的先进分子以及旅日、旅法留学生和华侨中的先进分子,相继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期间,杨明斋陪同维经斯基来往于北京、上海之间,推动发展组织。

1920年秋,杨明斋借回家省亲途经济南的机会,与济南进步人士王尽美、邓恩铭、王翔千等会面,宣传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对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起了促进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夕,杨明斋被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派往苏俄,出席共产国际于1921年6月22日至7月12日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三次代表大会。杨明斋因故未能按时赶到莫斯科出席会议,但在会后,他与张太雷一起根据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书面报告》的内容,提交了一份致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的的补充报告。

这在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披露的档案文件,《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主席团与中国支部及杨好德同志联席会会议记录》第1号(1921年7月20日)中有清楚的记载。

值得一提的是,杨明斋虽然没有参加中共一大,但对一大的贡献却是非常巨大的,对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功不可没。陈望道曾说过:“中共建立过程中,‘做工作比较多的是陈独秀、李汉俊’;在陈去广州后,‘要紧的事,由李汉俊、杨明斋和我三四人讨论’。”1922年7月,杨明斋出席了中共二大,并参与制定党纲的工作,对制定党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发挥了积极作用。

杨明斋画像。

培养新人,忠厚长者领路人

“杨明斋是位忠厚长者”,周恩来总理如此评价杨明斋。

杨明斋的名字,曾出现在一张报纸上。1920年上海《民国日报》一版的广告上,记录了杨明斋在上海的行踪。这是一则《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

广告的联系人正是杨明斋。

上海渔阳里6号,是杨明斋的一个基地。在这里,他于1920年5月主持成立了中俄通讯社,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通讯社,杨明斋任社长。7月2日,中俄通讯社在上海《民国日报》发表了第一篇稿件,题为《远东俄国合作社情形》。1920年8月17日,维经斯基给俄共(布)中央西伯利亚局东方民族处的信中这样写道:“……现在该社为中国31家报纸提供消息,因为北京成立了分社,我们希望扩大它的活动范围。我们通讯社发出的材料都经一位同志之手(按:指杨明斋),主要是从俄国远东报纸以及《每日先驱报》《曼彻斯特卫报》《民族》周刊、《新共和》周刊、《纽约呼声报》《苏俄通讯》和我们一伙人提供的文章中翻译过来的东西。苏俄日历上的文章,如《十月革命带来了什么?》也被全文刊用了。”在中国共产党筹建过程中,杨明斋领导的中俄通讯社,在《新青年》《民国日报》等国内报刊上发了大量的稿子。据不完全统计,从1920年7月至1921年7月的1年间,仅在上海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就有140余篇。

同样是在渔阳路6号的亭子间里,外国语学社创立。

其实,创立外国语学社的背景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杨明斋不仅是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发起人之一,也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之一。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后,为培养更多的青年投身革命活动,培养党的后备力量,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杨明斋的寓所渔阳里6号正式成立。陈独秀、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叶天底、袁振英和金家凤等8人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始人和首批团员,最年轻的成员俞秀松任书记。

为了培养联系和团结进步青年,外国语学社开始招生,杨明斋担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学社门口挂有招牌,并在《民国日报》1920年9月28日至10月2日连续刊登招生广告。

虽然外国语学社登报向社会公开招生,但大多数学生是经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或个人推荐来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许多成员都在此讲课和学习过。杨明斋亲授俄语,而且任课时数最多;李达讲授日语兼听俄语课,李汉俊教法文,李震瀛教英文,陈望道教马列主义。

外国语学社学员最多时达五六十人。1920年冬至1921年春,上海党团组织从学生中选送了30多名,由杨明斋负责介绍,分3批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深造。东方劳动者大学是共产国际为培养亚洲国家的革命力量而建立的。其中的很多人像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成长为中国第一代革命家。外国语学社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外国语学校,也是中国党团组织第一所培养青年的革命干部学校,为培养党的早期干部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初,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又在杨明斋的住所渔阳里6号成立了一个教育委员会,以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和领导青年运动,包惠僧任主任,杨明斋兼副主任。

据沈雁冰回忆:出身于农民、当过工人的杨明斋很重视工人运动,他常深入工人中间,关心工人的疾苦,积极引导工人组织起来,同反动势力作斗争。1920年10月3日,上海造船厂、电灯厂、厚生铁厂以及东洋、恒丰纱厂的工人代表80余人,在杨明斋住所召开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陈独秀、杨明斋等被邀请参加这个发起会,并被聘为名誉会员。杨明斋在会上发表了演说:“我们成立工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团结起来进行斗争,以‘减轻自己的苦痛,救济自己的生活’。”在陈独秀、杨明斋等人的关怀下,机器工会于11月21日正式成立。机器工会是上海党组织领导的第一个产业工人新型工会。此后,还领导成立了印刷、纺织等工会组织。

一栋房子,身兼数职,是红色的摇篮。

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

被诬牺牲,无畏无惧永铭记

当然,革命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

1921年10月4日,杨明斋在上海渔阳里2号和陈独秀、包惠僧、柯庆施、高君曼等5人,被法租界巡捕捕去入狱。他们在狱中用化名与敌人周旋、斗争。“来自共产国际的荷兰人马林请了一位法国律师,一天半后将陈独秀以5万元保释。杨明斋和其他人又关了几天,以5000元保释”。

1922年春,杨明斋到广州,和杨匏安、谭平山等一起开展革命活动。9月,杨明斋回到上海,整理出版了他翻译的托尔斯泰小说《假利券》。1923年前后,杨明斋赴北京担任《工人周刊》及北京劳动通讯社的编委,还参加了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工作。

此时的杨明斋生活陷入了困顿。屈居一座寺庙,身染疾病,一面熬着汤药,一面坚持著述。正如在中共中央担任负责工作的罗章龙所说:“明斋寓喇嘛寺,赁一配殿,生活清简,著书自遣,我过京时正是他的著作《评中西文化观》出版时候,很激动了‘最高学府’(按指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玄学空气。”

针对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主要人物梁漱溟、梁启超、章士钊的复古主义思潮,杨明斋撰写完成了《评中西文化观》一书。显而易见,出版经费成了问题,他拿出了全部积蓄,在党的北方区委和诸多党内同志的帮助下,于1924年6月得以印刷出版。该论著共分4卷16章,近14万字,系统地彻底地批判了东方文化派“梁梁章”的观点,论证了中国必须打破闭关自守,吸收马克思主义学说,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获得新生的道理。

1925年10月,苏共中央为了纪念孙中山决定成立莫斯科中山大学,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杨明斋奉命在上海招收和选送学员。杨明斋亲率第二批学员百余人经海参崴赴莫斯科,他们中有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吴亮平、孙冶方、黄秀珍、俞秀松、李锦蓉等。之后,杨明斋留校担任大学的总务工作,负责全校500名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并兼作他们生活方面的翻译。他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工作近两年时间,为这所大学的建设和中国革命后备力量的培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在异国他乡,杨明斋关怀同学,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杨伯伯”。

杨明斋人在俄国,心却时时怀念着祖国,他多次向党提出要求回国工作未获准,直到1927年夏天,中国大革命失败,他才接到党的指示到平津地区活动。

杨明斋到北平后隐居在景山西街西板桥(现景山西街20号),从事改造中国社会的理论研究和探索。1928年10月,杨明斋完成了15万字的《中国社会改造原理》的上卷稿并交付出版,但因经费紧张,不得不把原稿压缩至9万字,才勉强于1929年2月在北平出版。此时,北平的反共空气也因国民党势力的控制而日益紧张起来,党的地下活动更加困难。中共顺直省委安排杨明斋到河北省丰润县车轴山中学,以任教为掩护,在白色恐怖之下积极地进行理论思考著书立说。

丰润县车轴山中学是党在北方隐蔽力量的一个据点。杨明斋在这里化名杨和贤,在讲课时常常向学生灌输进步革命思想。1929年6月,近10万言的下卷稿完成,但在出版下卷时仍遇到了经济困难,他把在车轴山中学任教的工资积蓄全部贴上,又争取了一些党内同志的支援才得以在北大商办印刷所印刷。

《评中西文化观》《中国社会改造原理》两部著作不仅为那一时期的党史人物研究、现代文化思想、政治思想史和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准备。

大革命失败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将大革命失败的责任全部推到了陈独秀的身上。杨明斋认为,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共产国际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1930年杨明斋没有征得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许可,在朋友的支持和资助下回到西伯利亚,准备向共产国际说明情况。1931年春,杨明斋被当做“叛逃者”流放到托木斯克当勤杂工,虽然当时被流放,但是杨明斋却没有放弃斗争。他仍然坚持写作,并曾在工人出版社当投递员、誊写员、校对员。

然而,1938年2月,杨明斋在苏联群众性“肃反”运动中,以被捏造的罪名遭逮捕,并于同年5月牺牲。

1989年1月苏共中央做出决定,对于包括杨明斋在内的“所有由非诉讼机关镇压的人都恢复名誉。”1989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杨明斋为烈士。杨明斋的故居被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电视台曾于2016年4月,从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发现并复制回来杨明斋的遗照。这是他最后的照片。“面对即将面临的刑场,他目光坚毅,展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李亚宁说。

如今,杨明斋正在被更多的人所认识,故居也正在筹备开放中,“我们经常会组织中小学生学习杨明斋的事迹”,李亚宁说。中国共产党今天取得的辉煌,凝聚着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舍生忘死的不懈努力。杨明斋作为我党早期党员、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之一,殚精竭虑、默默付出,为党的创建和发展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他的崇高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