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风口丨撕掉“跟跑者”标签!看城阳如何厚植创新沃土,向科创“领跑者”发起冲刺

2021-04-25 19:57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95714)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刘丹阳

  4月16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召开,表彰了273项(人)获得2020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单位。其中,青岛市共有92项(人)获奖。值得注意的是,城阳区的表现十分亮眼,斩获了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共14项(包括青岛高新区3项),占青岛市总获奖数的15.2%。

  这份成绩的背后,依托的是城阳区不断厚植培育的创新沃土。

  截至目前,城阳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达763家,居全市第2位,全年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4家,总数达到644家。11家高新技术企业入围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拟上市培育库,占全市总入选数量的17.8%。其中,威奥轨道已于5月份A股成功上市。41家科技企业的科技平台获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认定。

  从一个“跟跑者”到成为“领跑者”要付出多少努力?

  城阳,或许是这道题的最佳破题者。

磁场效应:上下楼就是上下游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每一位城市顶层设计者的美好愿望,也是一座城市制胜未来的关键。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而最稀缺的人才,莫过于“博士后”人才,为了留住博士后群体,储备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人才,让他们能够在青岛施展抱负、实现价值,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应运而生。

  2019年5月,位于城阳区的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正式开园,这也是山东省首家博士后创新成果转化基地。重量级名称背后,其蕴含的希冀与厚望不言而喻。这个以“管委会+公司”模式运作的园区,如同一个博士后创业者的“大本营”,正在形成一个人才集聚的“强磁场”,让人才与人才、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

  朱健鹏是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后,就在2019年1月之前,朱健鹏还是青岛某“五朵金花”企业的研究院院长,1月之后却换了身份,成为了ZD-CROT技术发起者及青岛慕沃科技公司创始人。2019年7月,朱健鹏进驻青岛及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园区不仅为慕沃科技提供了3年免租的90多平方米办公场所和550多平方米的中试生产车间,还提供了“一站式”配套服务。而让朱健鹏更加看重的是,园区内形成了丰富的产业链生态。

朱健鹏博士在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创业成果博览会现场

  慕沃科技开发的新型轮胎制造技术—零排放聚氨酯全钢子午线工程轮胎项目,主打产品主要用于矿山自卸车用工程胎;而园区内企业青岛鸾宇科技,专注于粘接剂开发制造,正是慕沃科技的上游企业;园区引入的另一家由博士后带队的企业孚曼矿业,专门生产矿山机械,是慕沃科技的下游企业,同时也可便利地联系到测试车辆和场地。

  从上游的供应商,到下游的潜在客户,朱健鹏深深地感受到了园区“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便利,此外,园区举办沙龙、座谈会等活动,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碰撞的机会,这些都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

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

人才回流:“将天南海北的家乡人找回来”

  去年刚刚注册落地的北辰先进循环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二次资源综合利用的科技型创新企业。创始人张涛是清华大学的博士后,此前曾在中国矿业大学任教,从事资源循环方面的研究。

  2020年,借着参加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机会,张涛和他的团队与园区建立了联系,并接触到了这里许多的同他一样的博士后创业者。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引才政策深深吸引了他,最终,张涛决定回到家乡青岛,在城阳着手创办自己的公司。

  张涛表示,在组建创业团队的过程中,他将此前出走于全国各地的青岛人才找了回来。“我到处游说‘洗脑’,把散落在深圳、河南、湖北的朋友一股脑全搬回城阳来了!”张涛兴奋地说,这是实打实地“人才回流”。张涛告诉记者,对于这些科技人才来说,能够留住他们的不只是好项目,还有子女的教育和家的归属感。

  “在青岛,我们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安家落户,为子女找到比深圳郊区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得益于城阳区共有产权房政策,目前团队中有两个同事已经在城阳买了房子,安了家。

  “科研本身不是创新,从科研到投入市场的全过程才是创新。”对张涛来说,朱健鹏的这句话他自己也深有共鸣:“比起写成论文,我更希望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这也是我的兴趣所在。”张涛说。

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

  管委会“主外”,公司“主内”,市场化运作模式为创业者们提供了绝佳的创业生态,也解决了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的做事。到目前为止,尽管开园还不足2年,园区内入驻的博士后创业企业已经达到了60家,入驻率达到了95%以上。

自下而上、“无中生有”的加速器政策

  一个区域科技生态的培育,离不开优质的孵化器、加速器作载体。

  如果将高成长的科技型企业比作千里马,那么加速器就好比相马的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了培育一批优质的伯乐——科技企业加速器,城阳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科技企业加速器的配套措施,这在省内也是首创。而记者了解到,这些措施并不是政府跟风“拍脑门”的结果,而是自下而上,切切实实来自于企业的需求。

  位于城阳区的一瑞加速器,是一个利用闲置载体打造的青岛市首家科技企业加速器。负责运营的是一家民营企业,一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这家公司从2015年开始就在做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经验。

一瑞加速器

  “我们是被企业的需求‘倒逼着’去做加速器,而我们又‘倒逼着’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一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纪师民不无感慨地说,加速器能够做成功,得益于城阳区的大胆突破,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2016年,一瑞孵化的几家企业发展得不错,逐渐有了产业化的需求,他们找到纪师民,希望能够帮他们解决厂房问题。但孵化器主要提供的是办公场所,想要找厂房,还需要加速器来实现。当时,青岛市做孵化器的有不少,但加速器还没有一家,掌握众多企业需求信息的纪师民敏锐地觉察到,做加速器大有可为。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纪师民找到了城阳区科技局,表达了想要做一家科技企业加速器的想法,并希望政府能够在政策上予以支持。而在当时,城阳区并没有针对加速器的配套政策,甚至在全国范围内都很难找到可循的政策先例,能不能成,纪师民心里也没底。

  没想到,城阳区科技局十分重视这个“创意”,并迅速进行了调研论证,很快便出台了《城阳区支持科技企业加速器发展配套措施》,不仅对认定的区级加速器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资金补助,还将根据加速器的科技产业聚集度、引进科技企业的数量、培育高企、上市企业数量分别给予10万-50万不等的资金奖励,入驻加速器的人才团队和项目也有一系列房租补贴,此外,还设立了加速器区街共建专项经费,鼓励城阳各个街道盘活辖区内的闲置土地和厂房建设加速器,每年每个加速器最高200万元。

  “这项政策几乎称得上是‘无中生有’!”纪师民非常懂得这项政策的来之不易,“区一级政府的政策通常都是给市里做配套,但城阳区敢于创新突破,走在了别人的前面。”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首创一项政策,对于区一级的政府来说,试错成本很高,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胆识。

  2017年3月,一瑞加速器正式启动,主要承接全市孵化器高成长性毕业企业,重点围绕智能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链,引进高成长性、高精尖企业及高端人才。

加速载体:“免费的”与“最好的”

  在人们的印象中,“免费”总是与粗放、质量低、服务差、不可持续挂钩,但城阳却将“免费的”做成了“最好的”,而且有着超强的生命力。

  与通常的孵化载体运营模式不同,一瑞加速器并不想当一个收租子的“二房东”,他们免费为企业提供厂房,并从企业用地、资金、人力等问题入手,着重为高成长初创企业提供完善的产业加速服务。

  尽管入驻加速器是“免费的”,但加速器内的企业却含金量十足,而服务企业产业化发展,一瑞加速器也致力于做“最好的”。

  一瑞加速器园区内的企业青岛诺安百特是一家致力于开发噬菌体创新制剂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创始人潘强是美国归来的博士后,曾是一家上市央企的高管。2017年企业创立后,如今已成为中国噬菌体行业第一品牌,搭建起了国内最大的噬菌体产业化平台,拥有全球最大的动物源耐药菌株和噬菌体毒株库,并计划今年启动上市。

  同样入驻一瑞加速器的还有中科传感技术(青岛)研究院,由青岛市城阳区政府、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青岛中物云传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共建,主要聚焦传感技术、物联网、智能芯片、压电材料等新技术和新材料的研发与成果转化,未来5-10年,中科传感技术(青岛)研究院将建设成为引领中国传感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感技术产业高地。

  “免费的东西往往是最贵的。”纪师民说,加速器并不靠房租赚钱,而是通过参股方式获利,因此,对于入驻加速器的企业都要经过严格的‘面试’筛选。

  “筛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投资的过程,如果把企业的发展历程比作一个人的求学历程,那么初创孵化阶段的企业就好比刚上‘幼儿园’,成功上市的企业就像是‘考上了’清华北大,而我们这里的企业就是‘初中生’,我们要以投资的眼光去判断这家企业是不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纪师民说。也正是因为参股持股,一瑞加速器是真正将企业当做自己的“孩子”而非“房客”在服务,因此更加用心用力。

  尝到科技甜头的城阳区,正着力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有机结合的创业孵化链条和专业化、规模化的孵化服务体系,培育和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目前,全区国家级众创空间达6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1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家),区级加速器2家。天仁微纳、诺安百特、佳恩半导体、必福高分子等近10家孵化培育企业已获天使轮、A轮融资。

  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投入、服务等多元化支持方式,城阳区逐步形成了以高速列车、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为主的优势产业格局。近年来,城阳区高新技术企业迎来了大爆发,获得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从2016年底的155家跃升到了2020年底的644家,在青岛市的排名从第4位升至了第2位,加上高新区的326家,城阳区高企数量则稳居青岛市首位。不仅如此,城阳区还有763家备案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区备案的451家,总数量列全市第一,后劲十足。

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

打破科技创新供需之间的“藩篱”

  高校与科研院所一直都是开展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依托。

  城阳区原有省级高校1家、民办高校2家,教育资源比较薄弱,自2017年起该区出台院所引进政策,加大高校科研机构引进力度,城阳还需要聚集更多的科创资源,助推科技成果在城阳的产业环境中落地生根。

  为此,近年来的城阳一直积极地引进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来弥补自身高端研发机构不足的短板。2019年,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落地城阳。作为西电在青岛市高端人才培养与培训、科学研究的基地和成果转化、技术输出的窗口,研究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在物联网、大数据、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5G应用、智能软件与工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开展高水平人才培养与培训、企业服务与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输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目前,西电青岛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在培研究生173人,为当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建立产业化研究中心和联合研发平台突破国产自主可控操作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研究院在成果转化、企业服务和孵化、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众多工作,承接”青岛市工业互联网ICT公共服务平台”职能,建设“普惠型工业互联网大脑”,直接转化科技成果12项,精准服务企业70家,研发市场前景广阔的商业化平台和系统9个,协助引进多家外地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建的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成立不到半年时间已申请发明专利10项,成功孵化引进从事水产品精深加工、酶工程、海洋多糖等5家科技企业,与合作企业合作开发产品50余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青岛计算技术研究院

  至2020年底,城阳区已完成与西电、海大等科研单位合作12家科研机构的注册落户,青岛农业大学获批2020年度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目前,城阳区围绕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已经与北大、清华、北交大、西南交大、西电科、青科大等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都有自己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校(所)。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机构达到54家。

西电青岛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新型研发机构、核心企业、辐射企业三者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了一个产业技术联盟生态圈,支撑着城阳区武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城阳区的自主创新逐步完成了从外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根本转变。

  今天的城阳,仍在奋力求新求变,从科技创新的“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