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丨90岁老党员赵清兰:纳鞋底就是革命 针法记一辈子

2021-04-29 11:2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4878)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延珉

解放战争时期,只有15岁的她走出家门,成为村里第一个加入识字班的青年,带领大家学习文化、拥军支前,成长为共产党员、妇女干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反扑,她抱着视死如归的决心顽强抗争……她是党龄74年的赵清兰老人,回忆起小小年纪便与敌人斗争周旋,老人掷地有声地说:“为了革命,不怕!”

村里第一个走进识字班

4月8日,记者在西海岸新区辛安街道德立沟小区见到赵清兰老人时,她正靠卧在自家客厅窗前的沙发上,眺望窗外绿意盎然的春日光景。岁月让她的脸颊爬满皱纹,却不曾淹没如炬的明亮眼神。“我母亲年轻时支前,是村里做军鞋的一把好手,到现在穿针引线也不在话下。”老人儿子李殿周介绍道。

1931年7月,赵清兰出生在辛安街道西南辛村。在老人记忆中,童年除了饥寒交迫的贫苦生活外,就是对敌人的刻骨仇恨。“那时候俺还小,只记得俺爹被日本人抓去打了一顿,回家以后很快便病故了。”老人说,此后母亲一边种地、一边抚养年幼的孩子,然而村里日伪人员并未放过这一家孤儿寡母:“天天上门抢东西,什么都要,小鸡都不放过。”

苦难没有压垮这个家庭,而是在赵清兰和家人心中,埋下革命的种子,“日本战败后,俺娘把俺二哥送去当了解放军”。也因此,赵清兰对解放军有了初步了解,知道这是一支共产党领导下救苦救难的革命队伍。据老人回忆,1946年2月解放军来到西南辛村,并在村里设立了识字班,只有15岁的她征得母亲同意后,成了村里第一个参加识字班的青年。

因为聪明好学、表现突出,不久赵清兰便被推选为识字班大队长:“那时候主要任务就是动员村里妇女解放思想,组织扭秧歌跳舞等业余文化生活。”渐渐的,乡亲们感受到解放军带来的好政策、新变化,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纳鞋底就是革命工作”

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拥军支前成为赵清兰和识字班伙伴们的又一项重要任务:“那时候我们家家户户做军鞋,大家都齐心协力支援部队”。

那个年代,解放军缺乏硬底鞋,多数是穿土布鞋。“为了让战士们穿上结实的鞋子,我跟俺娘学着把麻绳和鞋底拼起来,然后再用搓好的麻绳一针排一针密密地缝。”老人说,为了能如期把鞋子做好交给组织,她常常是通宵点灯熬油做军鞋,一开始手不知道被锥子扎破多少回,后来越做越熟练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支前能手:“做针线我们村谁也撵不上我。”

说到这里,老人示意家人拿来针线和布料,向记者展示当年“纳鞋底”的针法。只见她一手拿线一手拿针,虽然已经90岁高龄,但瞬间便将红丝线穿过针眼,在场人员不由得发出赞叹声。随后,一扎、一顶、一拽,几个动作一气呵成,针线翻飞下,白色的布上渐渐呈现紧凑密实的针脚。“当年纳鞋底就是革命工作,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些针法。”老人动情地说道。

村口站岗放哨与敌斗争

因为工作积极出色,赵清兰在1947年3月正式入党。“那时候都是秘密入党,为了躲避国民党反动派迫害,党小组开会都是在农田里、草垛后头或者厕所里。”根据纪律要求,赵清兰没有把她入党的事告诉母亲,“俺娘问我做什么去,我就说识字班开会”。

“我和邻村几个年轻党员承担起站岗放哨的责任,负责在村口站岗放哨、查路条,不让坏人进村。”老人说,他们经常要和阶级敌人正面交锋,但是她一点也不怕,因为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

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外逃地主尾随至解放区到处反攻倒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说到这里,老人道出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洞门后村和我们一起工作的孟秀兰,家里人为了掩护她,她爹和两个兄弟惨遭反动派杀害,她娘也受了重伤。”

革命同伴的不幸,给了赵清兰巨大震动。“后来开党员会,孟秀兰在台上讲述这些遭遇,我们全体党员都十分悲痛,忍不住掉泪。”赵清兰知道,形势越是残酷,越是需要党员配合组织承担更多工作,带领群众度过最为黑暗的时刻:“就算牺牲,也要跟党走。”

擦干眼泪的赵清兰,在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下继续工作。想起当年那段艰难岁月,老人感慨:“有许许多多的同志为中国的光明献出青春甚至生命,现在的好生活真的来之不易。”

支持孙子支教送八字箴言

新中国成立后,赵清兰的党员身份得以公开。“我们四兄妹都是共产党员。”说到这里,赵清兰很是骄傲,她还记得母亲得知这件事时的样子:“俺娘是个农村妇女,没有文化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是俺知道她心里高兴得很。”

1952年,赵清兰婚后搬至德立沟村,育有两儿两女。如今,老人跟大儿子李殿周夫妇一起生活,几年前旧村改造,一家人搬进新建的花园楼房小区,住上宽敞的两居室。

自小受党教育的赵清兰,深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她不仅解放后积极参加夜校学习,还把四个子女都供至高中毕业,对于孙辈的培养教育也十分重视。2007年,在当地小学任教的孙子李龙媒主动报名,前往贵州省德江县煎茶镇希望小学支教,那时他才刚刚结婚。

“当时奶奶听了我的决定,十分支持,并且送了我‘去祖国需要的地方’八个字。”李龙媒说,奶奶的这句话对他影响很深,让当时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他明确了奋斗方向。支教期满回到青岛,李龙媒继续为3名贫困学生提供生活帮助,直至他们完成学业。

“爷爷奶奶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从小就跟我讲他们与日军、伪军作斗争的故事,教育我要珍惜幸福生活,好好工作,建设祖国。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与奉献。”李龙媒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