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子弹手雷连挑两三小时送前线,92岁老党员刘光在年近八旬时写下近7万字革命“回忆录”

2021-05-18 10: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32711)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好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延珉

“竹板打,响连天,咱把汉奸说一番……”5月12日,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东十字路村一处普通农家小院里,今年92岁的刘光在用一段他创作于70多年前的山东快板,向“丹心一片 风华百年——听老党员讲那过去的故事”采访组表达他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激动之情。虽然已经耄耋之年的刘光在跟记者聊天时常常耳背卡顿,但这段歌颂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的快板书,犹如流淌在老人血液中一般,张口就来、一气呵成,饱含着这位有着74年党龄的老党员对于党的炽热情感,令在场所有人肃然起敬。

刘光在老人的儿子刘均华给父亲佩戴党徽

目睹暴行萌生反抗意识

向党靠拢投身革命工作

东十字路村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镇驻地西南约9公里处。1929年5月,刘光在出生在村子里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中父母姊妹共7口人,他是长子,下面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妹妹。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刘光在自小便饱受人间疾苦,童年时代更是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种种恶行。

“鬼子隔三岔五来烧杀抢掠,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年幼的刘光在曾亲眼目睹了一位村民被当众杀害,“敌人用刺刀捅了他十二刀。”老人至今清晰记得这位老乡倒地惨死的情形,而这样的暴行在当时的村子里经常发生。

除了侵略者,村里的汉奸也让村民们难有宁日。“屋要收税,地要缴捐,村民拿不出,就被绑起来打。”刘光在童年常常遭到村里汉奸的欺压霸凌。“那年我大约12岁,村里有个大汉奸经常使唤我,让我背他过河,过了河又一脚把我踹倒取乐。”老人说,童年的种种遭遇让他逐渐萌生了反抗斗争的意识。

1944年农历六月初四,他所在的村子迎来了解放。党在解放区的好政策很快获得了群众的真心拥护。老人说,当时刚满15岁的他因为年龄小还不具备入党资格,但是他已经打定主意跟党走。

1945年2月,刘光在参加了本村的民兵组织,随区武工队配合八路军,从那时起,一心向党组织靠拢的他更加积极地投身到家乡的革命工作中。

带头拆门板完成运输任务

自编快板作品宣传好同志

抗日战争胜利后,当时的藏马县县城泊里镇一带仍被国民党以及外逃的汉奸恶霸所控制,刘光在所在的解放区民兵组织接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配合部队解放泊里,实现藏马县全境解放。

1945年11月24日,山东军区发起“泊里战役”。老人说,为了保证完成好运输补给任务,涌现出了不少群众智慧,“比如我们在送饭的推车上放上偏筐,筐里装着土,用来防弹。”老人说,这样的方法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除了运输补给,民兵组织还要配合部队挖战壕。老人说,这是一种交通壕,从解放区域直通敌人守城炮楼,沟深有将近两米,宽度容得下一人通行。通过沟壕将炸药运输至敌人的腹地,进行精准爆破。他告诉记者,解放区家家户户老百姓家的门板,自愿拆下来被覆盖在沟壕上,然后扬上沙土,乍看上去与周围土地无异。“炸泊里西南炮楼的那条沟壕,从朱家河开始修,全长大概2.5公里。”老人回忆,“当时执行任务的爆破手叫陈玉堂(音)。”最终,爆破任务十分成功,敌人四散溃逃,被早有准备的我军趁势截击,成功解放泊里。说到这里,老人感慨道,当时是自己带头拆掉了门板。任务结束后,为了表达内心喜悦,他以陈玉堂英勇炸炮楼的事迹为主题,创作了山东快板作品,拿着呱嗒板自发在周边十里八村演出,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英勇善战好作风。

采访现场,老人即兴表演起来,生动朴实的地方快板台词,让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战斗画面跃然眼前:

“要偏篓,抬门扇,挖战壕,铁锨剜;陈玉堂,爆炸送,西南炮楼全部掀;倒把汉奸吓急了眼,朝着壕沟往东窜;八路同志瞄上准,腚后支上机关子连……”

17岁勇当“敢死队长”

肩挑手雷子弹支援前线

1946年,全国解放战争开始,刘光在和许许多多的支前民兵们发挥出了更重要的作用。

当时,解放高密战斗打响,需要民兵运送补给弹药。刘光在没有含糊,在村子里第一个站了出来,主动请缨担任支前民兵队长,当时的他才刚满17岁。

就这样,他和村里12个民兵青年组成“敢死队”,承担起向高密前线运送弹药的任务。“主要是运送子弹和手雷。”老人说,当时已经入冬,民兵队员们都没有棉衣,只穿一条单裤,连袜子都没有,“也不觉得冷,大家挑着筐一路快跑,一跑就是两三个小时,生怕耽误了部队打仗。”

运送炮弹的过程中,一旦被敌人的子弹击中弹药,就会引发爆炸,有人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老人说,面对这些危险,比起害怕,自己更加盼望早日战胜敌人,不让战友的血白流。1947年,国民党开始对山东解放区重点进攻,同时对党员进行抓捕和迫害,斗争形势十分严酷。老人说,面对这种情形,自己没有任何动摇,因为他坚信得人心的共产党一定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同年2月,刘光在到支前指挥部工作,带领民兵主要活动在日照五莲沟头村,临沂沂水、沂南一带,历时6个月。

1947年10月,刘光在在本村刘内、丁仁兰介绍下,年满18岁的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时迫于形势,入党都是秘密进行,不能公开。”老人说,入党意味着自己多年的努力和工作得到了党的认可,更是自己今后持续贡献革命力量的鞭策和动力。

写下近7万字革命“回忆录”

耄耋之年仍坚持读书看报

新中国成立后,刘光在先后担任本村民兵连长、生产队长、村支部书记等职务,带领群众岭上植松、沟边种槐,河边栽成材,对全村山岭沟边河岸近800亩荒岭废地进行植树造林。

不仅自己处处带头做表率,在老人看来,“身为共产党员,后代儿女都得进步”。1974年,当时村里征兵,全村只有刘光在的二儿子刘均华符合条件,刘光在的老伴起初并不同意,但老人说什么也要把儿子送去参军。

如今,老人跟刘均华一起生活。刘均华说,老人虽然年事已高,听力下降,但是仍然坚持读书看报,并且对于村子建设和组织发展十分关心。78岁时,还曾亲笔将自己几十年基层工作经验写成近7万文字材料,专门找人整理打印,目前被作为珍贵的村史资料由村委专人进行保管。

“作为共产党员,一定要好好工作,大家能够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永远不要忘记那些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谈到对年轻党员的期望时,老人如此叮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