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政前方 | 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青岛期待更多高校“合伙人”

2021-05-23 23:03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0100)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金震

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一场盛宴,第56届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与青牵手,带来了高教科研创新成果,更带来城市与高校融合的深度思考。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这种“合伙人”式深度共融,正成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良方。

青岛谋定而动,迫切寻求更多“合伙人”,近年来加快优质高校布局,加大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力度,已有21所高等教育机构(不含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落地运行,初步形成层次分明、类型丰富、特色各异、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共写“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的新篇。

诚意满满抛出青岛橄榄枝

为期三天的第56届高博会,在青岛举行并画上圆满句号。展览展示、高端论坛、竞赛活动、成果发布四大板块,聚合政府、高校、产业、企业各种资源,通过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聚焦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更讲述高校与城市协同融合的故事。

高博会29年来已经走过了24个城市,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内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国家级、高品质、综合性、专业化的品牌博览会。这是高博会第三次与青岛续缘,为历届高博会中展位数量最多、参展企业最多、展示产品覆盖面最广。毫无疑问,青岛近年来在高教领域的不断崛起,是高博会选择青岛的原因之一,见证了“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仅有山东大学一所高校,在校学生仅仅只有千余人。但青岛从未停止对高校的渴望,种下梧桐树吸引高校金凤凰。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陆陆续续将大本营落子青岛,融入青岛城市发展的骨血,也见证了海滨城市的变迁。

近年来,融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潮,遇上高校寻求扩张的重大机遇,新一轮高校争夺战悄然打响,在高校引进尝到甜头的青岛,向更多优质高教资源抛出橄榄枝。2016年,青岛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确定了资金、土地、配套服务、一事一议四方面的支持政策,计划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从当时的25所增加到50所以上。

在本轮高等教育机构的引入中,青岛将目光放在了“优质”上。境内大学原则上应为国家 “985”“211”工程大学或国内专业排名前5名,境外大学原则上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拥有一流学科。引进的非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500万元的启动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200万元,连续补助5年。引进的独立法人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机构,第一年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补助资金,以后根据绩效情况每年补助不低于400万元,连续补助5年。

在高等教育机构落地的保障上,对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来青举办校区或分校的,划出专门区域并预留500亩至3000亩建设用地;对设立研究院、二级学院等二级办学机构的,根据需要预留相应面积的用地。此外,给予建设用地、人才公寓、房屋租赁、税收减免、机构设置等优惠政策,并提供高层次人才、子女及配偶落户等配套服务。

寻求更广发展空间的高校,遇上大力引智诚意十足的青岛,“牵手”便成了这座城的新常态。国内迎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纷纷落子,国外与剑桥大学等多所优质名校多种形式合作……目前,青岛全市高校达到29所,30多所高校在青设立研究院、产教融合基地、创新园区等,基本完成了当初设定的目标。

高校与城市“融合”共识

高校因城市而兴,城市因高校而盛……道出的是高校与城市相伴而生,互为“合伙人”的内在关系,更诠释高校争夺背后的逻辑。城市拥有区域空间与产业汇聚的资源,高校拥有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城市与高校互动发展相得益彰。城市为高校提供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高校又不断转化蕴藏的知识、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城市是大学产生兴起的核心动力,大学是城市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为城市进步和高校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更多城市意识到高校和人才的重要,加入优质高教资源的诉求,迫切且强烈地开启对高校的追求。

大学与城市的互动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各自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第二届中国城市与高校发展论坛上,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认为,高校与城市“融合”应达成三个共识:一同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挑战,一同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出的新任务,一同面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形成的新态势。

山东是经济大省、教育大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八大发展战略,开展九大改革攻坚行动,培育十强优势产业,加快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担当发展重任的青岛,自然不甘居于人后,寻求更多高校为“合伙人”,共同需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

“合伙人”间的琴瑟和鸣

青岛追逐优质高校资源,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脚步应该说远未停下。引入高校作为“合伙人”,到底能够为城市带来什么?青岛正走在与在青高校整体共建、重点学科专业共建、组建产学研联盟,推动政、校、行、企等多方资源融合,探索建立多方协同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新平台之路。一批高校与各区市及园区合作共建成果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或产、教、研三位一体的大学科技园区,如雨后春笋一般兴设起来。

在产业变革之路上,青岛引导高校与重点产业开展人才培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接海洋强国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海洋攻势等设立海洋学院……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滨海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对接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建设设立人工智能学院、工业互联网学院等开展人才培养。成立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智能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产学研合作联盟、健康食品产学研合作联盟等7个重点学科发展联盟,促进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

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上,政府职能部门、高校、科研院所、投资机构联合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展示会、科创项目推介会等主题多样、形式丰富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展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项目成果,对接本地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洽谈,合作开展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难题,谋求高校科研成果在家门口扎根结果。

近年来,在高校与青岛的融合中,创建科研平台77个,孵化企业216家,年度营业额超过7.3亿元;科研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服务2109次,累计共享实验设施1864次。2020年度,在青高校与青岛行政区域内企事业单位共签订科技项目合作协议881项,在青岛行政区域内转化科研成果数量为464项。

十四五期间,青岛还将进一步推动在青高校积极对接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医养健康、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产业急需,新设海洋科学、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互联网金融、生物科学、新媒体艺术等80个以上本科专业和硕博点,以及海洋化工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口腔医学等60个以上高职专业,引导支持高校逐步调整专业结构,扩大产业急需人才培养规模,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交汇融合。

高校与青岛更好实现共赢发展

当前,青岛正聚焦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对外开放、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离不开高校的积极参与和有力支持。青岛将大力支持在青高校建设发展,通过省市共建、市校共建、学科建设、项目合作等方式,支持高校拓展办学空间、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

与此同时,青岛将继续引进优质高校,不断深化与国内外优质高校的合作,加快聚集人才资源、科技资源、创新资源,打造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新高地。主动完善城市与高校共建互动机制,引导高校更好融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断提升高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具体到提升高等教育规模实力,青岛将继续引进符合需求的高水平大学来青落地共建,深化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的合作,推动北京大学(青岛)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等科教机构加快运行。加快推进康复大学(筹)、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工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国际科教新城、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基地、对外经贸大学青岛国际校区、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青岛大学上合校区等高校校区项目建设。

具体到推动内涵发展方面,青岛将联合近年来引进的高水平大学在青设立的科教机构,成立青岛市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联盟,开展“区市行”活动,与区市相关部门和企业进行全面对接,推动引进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青岛的需求深度融合。面向在青应用型本科高校,探索实施产教融合示范专业群建设工程,进一步促进应用型高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互利共赢,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创新引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根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到十四五末,青岛将力争新增独立法人高校5所、高校校区5所以上,普通高校(含校区)数量增至40所,在校生规模超过50万人。随着大学与城市的共生,经济与教育的共融,产业与创新的共振,高校与城市必将更好实现共赢发展。属于青岛和高校的“合伙人”故事,在更为精彩的深度融合和互动中,迈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全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