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青岛人口数据面纱,城阳和西海岸引领增长的密码在哪里?

2021-06-08 22:46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24989)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 吕华

  6月8日,青岛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从人口数据中,可以窥见这座沿海新一线城市,近十年的城市活力和各区市区位优势的变化。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青岛常住人口为1007.17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35.66万人,10年来年均增加13.57万人,年均增长1.46%,人口增速增量均居全省第一。具体到区市,西海岸新区人口增量最多,城阳区人口增长幅度最大。

  在南北方经济发展差距的争议中,这座沿海北方城市澎湃的增长活力何在?人口数据就是最好的见证。

增速:为何青岛是第一?

  在评判一个地区发展活力的众多维度中,人口增速是极其重要的指标。

  据“七普”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青岛市人口增加135.66万人,比增量二、三位的济南、临沂多26.67万人、37.76万人,增量居全省首位;年均增速1.4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8%)0.88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位的济南0.19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首位;占全省总人口比重9.92%,比2010年提高0.8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

  在全省16个市中,人口总规模由2010年的全省第三位(第一、二位分别为临沂、潍坊)上升到2020年的第二位(第一位为临沂1101.84万)。

  人口增量、增速均居全省首位,青岛的人口增长活力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中国城市综合发展指标》认为,人口增速与城市发展的活力与品质高度相关。

  十年间,随着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合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青岛站在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举办上合峰会、海军节、风投大会、马拉松等重大活动,推动形成了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

  西部老城区复兴发展“全面起势”, 胶州湾湾底高新区的教育配套问题逐步解决,6条地铁线将城镇辐射范围进一步延申,胶东国际机场建成,邮轮母港建设按下快捷键……于青岛而言,提升城市品质,已经成为重塑城市竞争力的关键。

  在留人用人方面,从2014年开始,青岛市户籍管理制度不断改革,外来人口落户和准入门槛不断放低,通过打造政策洼地,构筑人才高地,以确保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去年,青岛共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41万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30万人,同比增长10.6%。

分布:来青后人都去哪了?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中,重新审视城市格局。过去十年,涌入青岛的人去了哪里?

  具体到区市,人口增加的7个区市分别为黄岛区、城阳区、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崂山区、市北区,分别增加51.10万人、37.24万人、22.49万人、15.89万人、14.47万人、12.29万人、7.62万人,增长幅度较大的4个区为城阳区(50.52%)、李沧区(43.89%)、黄岛区(36.69%)、崂山区(32.38%)。人口减少的3个区市分别为平度市、市南区、莱西市。

  人口增量,是用“脚”投票的重要说明。人口流向的深层逻辑,是经济活力和区位优势变化。

  这组各区市人口增量数据,摹画出过去十年青岛人口跃动的轨迹。这意味着,过去十年,青岛增长的每30个人中,就有1个涌入黄岛区。此外,城阳区有着最高的人口增长幅度。

  从中窥知一二的,是青岛向胶州湾北岸、西岸扩张的城市版图。

  过去,城市中心、资源优势、人才信息集中于东岸,很难对环胶州湾周边区域形成集中发展的辐射作用。

  与青岛市南市北崂山等地相比,西海岸新区和城阳区拥有广阔的腹地。

  在“十四五”规划中,青岛再次明确提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区一体发展,推动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实现主城区扩容扩能,城阳正式进入“主城区时代”。这意味着,城阳区将作为青岛主城区扩容扩能的新增长极,承担起未来的“增量”任务。在国家级新区、自贸区、保税港区等国家级战略加持之下,西海岸新区也担当着青岛重要增长极的重任。

  城市战略,交通先行。青岛市交通运输局规划,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主城区与市内各区市40分钟通勤、胶东经济圈1.5小时通达、主要航空枢纽城市3小时覆盖”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

  地铁,是主城时代的敲门砖。今年5月20日,国内最长过海地铁——青岛地铁1号线实现全线轨通,这意味着今年年底1号线南段将实现空载试运行(具体以实际开通为准),届时西海岸、市南、市北、李沧、城阳五区将真正实现无缝链接。

  城市版图的扩张,往往孕育着诸多机会。更多的人流、资金流、项目群落地于此,人口从资源过于密集的东部城区释放,全新的空间发展布局形成。

引才:核心吸引力差在哪?

  诚然,物理空间的扩展延伸为城市人口的增长提供可能,而城市的人口吸引力,归根结底要看城市的厚度。高质量的产业发展,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以及教育、交通、医疗等要素的完善才是在人才大战中决胜的根本。

  作为推进中日韩经贸合作、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高地,城阳具有深厚的产业基础。自去年开始实施的共有产权住房政策后,城阳吸引了大批人才。2020年,城阳引才3.1万人,人才总量达到23.9万。

  区市之间的比拼,归根结底是包括产业在内的综合实力的较量。放在青岛与新一线城市的角逐中,这一逻辑也同样适用。

  将视野拉向全国,在全国GDP35强城市中,GDP排名13的青岛,人口增量仅排在第17名,合肥、宁波、厦门、东莞和昆明等城市的人口增量均已超过青岛。

  放在北方“新一线”城市的争霸中,西安和郑州均冲进人口增量排名前5,分别位列第三、四位。其中,西安人口增长数量为448.5万,是青岛人口增量的3倍之多。

  新一线城市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多地政策间的差距逐渐被“拉平”,产业支撑更考验一座城市对于人才的核心吸引力。

  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人口发展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实施更加积极的人口集聚策略,适度扩张,持续推动人口规模壮大,到2025年,常住人口达到1100万人。四年内完成92.83万人的增量,青岛的步伐的确应该加快了。

  此外,数据显示,青岛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4.20%,较2010年提高3.94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程度有所加深。此外,只有劳动力占比大,才算真正的“人口红利”。

  放眼山东,青岛无疑是人口流动的首选城市。然而,置身全国维度,青岛有多少与新一线城市比拼的底气?有多少青年才俊愿意把青岛作为置业首选城市?把目光放远,这是青岛未来应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