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十四五”规划!青岛市举办“十四五”专项规划政策解读发布会第三场

2021-09-07 19:01 青岛发布阅读 (52154) 扫描到手机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十四五”专项规划已陆续印发。为帮助大家更深入了解专项规划内容,市政府新闻办会同市政府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将陆续组织我市“十四五”专项规划政策解读系列新闻发布会。9月7日,举办此次系列发布会的第三场,由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水务管理局三个部门分别发布。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哲,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绪永,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贺如泓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王   哲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绪永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贺如泓   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

市民政局

《青岛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编制出台《青岛市“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对于推进我市基本民生保障精准化、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规划编制过程

在规划编制中,市民政局始终做到四个坚持:

一是始终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创造性执行民政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以及青岛市委、市政府各项指示,科学制定民政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提高所提目标的可行性、所列举措的可操作性。

二是始终坚持将“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全面深入。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民政工作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刻把握民政工作的政治性、群众性、时代性、协同性,找准民政事业发展的着力点,努力在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提升治理效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战略任务中体现民政担当,贡献民政智慧。

三是始终坚持统筹规划、突出特色,实行开门编制规划的方针。规划从2020年初开始着手谋划,广泛收集各方资料、开展实地调研、确定基本思路。2020年9月,邀请两家社会智库参与编制,并与发改、财政、人社、卫健、医保等部门以及各区(市)民政局进行了多轮座谈研讨、征求意见,于2020年12月底通过专家评审,形成《规划》草案建议稿。后经征求各区(市)政府、市直各部门单位意见并修改完善后,于2021年6月底定稿并正式印发实施。

四是始终坚持战略思维和问题导向,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对标青岛国际大都市建设、对标全市十四五规划,自觉将民政工作融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继续发扬青岛市民政工作在全国率先走在前列的光荣传统,系统谋划今后五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领域改革创新,推动民政体制机制更有活力、管理举措更加规范科学、民政设施及服务网络更加方便可及,努力开创全市民政事业发展新局面。

规划主要内容

一是主要目标符合预期。《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国际大都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民政工作体系,系统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组织、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社会事务、公益慈善等各项民政业务,全面形成以高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以城乡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平台、以增强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活力为载体、以专业化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主力、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手段的现代民政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提高青岛民政工作全省首位度、全国影响力。

二是主要内容符合实际。《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全市民政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同时,围绕“健全现代化社会救助体系、构建普惠型老年人福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儿童福利与保护体系、完善残疾人福利服务制度、打造现代慈善创新典范、推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元化社会工作服务供给新机制、提升专项社会事务管理服务水平和夯实民政事业发展基础”十大领域,设置了50项具体任务、7个重大项目及30项发展指标。

在困难群众救助方面,《规划》提出,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落实低保标准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到“十四五”末力争实现全市低保标准城乡统筹。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困境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关爱服务,到“十四五”末困境儿童服务覆盖率达到100%。稳步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建成1所精神卫生康复机构。

在养老服务方面,《规划》提出,优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到“十四五”末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总床位数的比例不低于70%。健全以企业和社会组织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智慧养老平台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到“十四五”末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家庭养老床位达到2万张。

在城乡社区治理方面,《规划》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李沧区上流佳苑社区时关于城乡社区治理“三放两化”重要指示精神,创新城乡社区治理模式。不断完善“四社联动”机制,提升“青岛社区供需服务大集”社区服务品牌,在城市社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全科服务”模式,更好为社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

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规划》提出,深化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支持培养一批公信力强、功能完备、运作规范、作用显著的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品牌行业协会商会,到“十四五”末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达到10-12个,这在全省也是领先的。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加强调度推动,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规划》中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们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上级民政部门和青岛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民政事业一定会再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科技局

《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青岛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紧密对接国家、省“十四五”科技专项规划及市“十四五”总体规划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打造国际化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标杆,加快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供给体系,实现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

总体考虑

《规划》编制主要基于四个方面考虑:

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按照中央“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求,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项目、资金、人才、平台、奖励等政策资源流向企业,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立足海洋和制造业两个优势赛道,重点强化科技赋能,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科技与经济更紧密结合,使科技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

三是培育未来产业。前瞻性谋划布局未来产业,把握科技产业革命契机,通过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开放应用场景、培育早期市场,加快形成一批未来产业,塑造更多高科技含量、爆发式增长的新经济增长点。

四是深化开放合作。突出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城市特质,营造国际化的创新创业生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大市场资源,以全球化视野谋划科技创新,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主要内容

《规划》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一个定位、四个目标、十大行动”。

一个定位

坚持“四个面向”,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把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作为“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定位。

四个目标

即建设“三城一廊”:

一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城。聚焦海洋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高端装备、海洋信息等重点领域,推动海洋国家实验室取得突破,打造海洋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端科技创新平台,持续转化一批海洋科技成果,促进海洋科研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二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智造创新城。聚焦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产业,及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三是建设国家重要的未来产业城。聚焦前沿技术与生产、消费等应用场景融合发展,汇聚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以及开展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系统性创新的高水平人才,加速孵化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使未来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量。

四是建设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以青岛高新区“一区多园”为主要载体,强化科教产资源集聚融合,把分布在鳌山湾、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的科创资源集聚区“串珠成链、联合融通”,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要素高效配置,打造创新高峰和人才高地,成为创建济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要承载区。

争取到2025年,战略科技力量更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创新活力有效释放,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创新创业生态持续优化,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取得明显突破,打造成为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0件,高新技术企业达80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5%。

十大行动

围绕提升城市科技创新能级,针对开展“十大科技创新行动”。

一是海洋科技创新行动。聚焦海洋重点细分领域,招引培育涉海科技企业、科技项目,实施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促进海洋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二是关键技术攻关行动。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和产业引领技术,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三是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行动。完善高企上市培育库,从项目、奖励、平台、人才、金融等方面给予精准扶持,助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快速做大做强。

四是科技型企业倍增行动。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梯队,争取到“十四五”末,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万家、上市高企超50家。

五是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聚焦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加强突破性和颠覆性技术研发,着力培育未来产业。

六是科技惠民示范行动。强化科技赋能数字城市、生命健康、绿色低碳、乡村振兴、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七是创新创业菁英集聚行动。实施产业领军人才计划,实行“按薪定才”、“以赛选才”、“以绩推才”等市场化方式评定人才,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加速汇聚创新创业人才。

八是科技与金融融合行动。大力发展创投风投,聚焦硬科技,对标科创板,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努力满足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九是科技成果转化行动。依托半岛科创联盟等平台,深化产学研对接。鼓励高校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建设独立法人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开展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十是孵化器提升行动。持续引进更多“自带流量”的平台型科技服务机构,加速导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研发、基金、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等要素,为科技产业培育创造良好生态。

市水务管理局

《青岛市“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发展规划》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生态与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青岛是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86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5%。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形势日趋严峻。组织编制好《青岛市“十四五”水资源配置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优化我市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更高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治水思路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国家、省、市水资源战略部署的具体实践。

《规划》的编制过程

根据水利部、省水利厅和市政府关于“十四五”水资源配置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部署要求,市水务管理局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过程历经前期调研、确定大纲、规划编制、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阶段,广泛征求了社会公众、专家、民主党派、相关部门和区市意见,并与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全面衔接,完成了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合规性审查。2021年8月11日经市十六届人民政府第125次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由市政府办公厅按程序发布实施。

《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依托全省大水网建设,加大客水调引力度,加快调蓄工程和非常规水工程建设,加强市域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完善市域水资源配置工程网体系。加紧谋划一批重大水务项目,稳步提高全市水资源应急和储备保障能力,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规划》的基本原则

《规划》编制中,严格坚持五个方面原则:

(一)坚持刚性约束、生态优先原则。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合理分析确定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

(二)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重点原则。理清我市水资源供需和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判断未来供需水形势,找准突破口、切入点,解决水资源供需核心问题。

(三)坚持统筹协调、优化配置原则。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节约用水为抓手,合理配置当地水、外调水、非常规水。

(四)坚持适度超前、稳中求进原则。本着水资源储备和应急保障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水平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建设水资源应急和战略储备体系,保障城市供水安全。

(五)坚持技术先进、科学配置原则。运用大数据分析、远程自动控制、地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手段,为全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规划》的目标

到2025年,青岛市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安全保障体系。水资源配置能力、保证率进一步提高,客水供水量增加,海水淡化和再生水处理能力、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初步建成以地下水和海水淡化水为主的应急备用水源。完善“南北贯通、东西互配、主客联调、海淡互补”的全市配置网工程,提高全市水资源保障程度和应急供水能力。适当压减当地水资源利用量,促进河湖生态逐步修复。健全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水量和强度双控。利用智慧水务平台,提升全市水资源监管能力水平。

规划的主要内容

(一)对规划年需水量进行了合理预测和分析。根据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分析历年人口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市“十四五”用水需求进行了预测和合理性分析。2025年正常年份全市总需水量14.48亿立方米,特枯年份全市总需水量16.57亿立方米。其中城市需水量9.45亿立方米。

(二)统筹当地水、客水与非常规水,谋划全市水资源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借力山东省水网建设,通过骨干水源、输配水工程建设,形成双渠输送、双库调蓄、多路辐射的外调水主干供水水网,与市、区(市)当地水网并网,打造我市互联互通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三)依据水资源配置原则,提出全市水资源配置方案。依据现状水资源量及分布情况,以区市为单元,分别对基准年、规划年不同保证率情况下供需水进行分析,结合我市水资源禀赋条件,统筹了当地水与外调水;常规水与非常规水;生产、生活与生态用水;城市与农业用水;近期与远期发展用水,并对重点功能区进行了供水水源保障分析,提出了全市水资源配置方案。

(四)明确了主要建设任务、投资规模及资金筹措方案。“十四五”期间,规划重点实施调蓄水库工程建设3项;水资源配置工程网6项;本地水源联通工程1项;海水淡化工程6项;再生水利用工程9项。不含再生水利用工程,规划估算总投资201.83亿元,资金筹措按照分级负担、分类筹措的原则,由财政和社会投资等多渠道筹集解决。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优化配置关乎青岛市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要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统筹协作实施。市水务管理局将以《规划》为指导,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工作力度,推进《规划》目标任务落实,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