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政前方丨一起向未来④国企改革获A级评价,青岛国资剑指8万亿新目标

2022-01-09 08:46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09834)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书华

国资国企是地方乃至国家的经济命脉和压舱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形势下,经济风口变幻莫测,对国资国企的布局运作提出了新的考验,如何能使之健康科学发展,决定了城市的活力和潜力。

1月7日,市国资委发布2021年青岛国资工作十大亮点,宣布提前超额完成国企改革工作目标任务。另一则来自青岛国资委的消息显示,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情况的通报》中,青岛市获得A级评价。

整个2021年,青岛国资国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攻势,落实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启动实施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三位一体”深化推动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工作,不断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截至2021年11月底,青岛市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现营业收入6399.9亿元、利润总额49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8%、10%。

十四五末,青岛国资又锚定更高目标,市域国企资产总额迈上8万亿元。

2021中欧企业家峰会青岛论坛盛大开幕

2021年工作十大亮点

2021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全市国资系统紧盯70%的年度目标任务,以开展区域性国资国企综改试验为抓手,与实施青岛国资“十四五”规划有机结合,勠力同心,锐意进取,高位组织,全面推进,取得明显成效。

2022年1月7日,市国资委发布2021年青岛国资工作十大亮点。

这十大亮点包括:全面启动实施“1154”工程,开展青岛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发布实施首个“十四五”国资发展规划,建立市属企业“十四五”规划审核制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取得新进展,提前超额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坚持法治化市场化改革方向,市属企业加快形成市场化经营机制;突出“三大责任”,市属企业担当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全面实施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形成“大国资”新格局;深化提升国企招商平台功能,促进央地合作“双招双引”成效显著;深化市属企业薪酬管理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益大幅增长;全市国资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

其中,“1154”工程被称为工作总抓手,它是指:突出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一个特色主题,围绕在体制机制层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提出的“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20字要求一条主线,深化“坚持政治标准深化党建改革”“依法规范治理深化企业改革”“培育企业家精神深化创新改革”“落实物质利益原则深化薪酬改革”“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深化制度改革”5项改革,实现打造市场化竞争主体、建设法治化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构建规范化法人治理体系“四化”目标。

2021年9月15日,青岛市委、市政府高规格召开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动员会,全面启动实施综改试验,以启动实施“1154”工程开展区域性综改试验为总抓手,与深入推进国企改革攻势、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实施青岛“十四五”国资规划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形成“3+1”国资国企工作新格局,建立“五大主体责任”和配套制度建设清单、具体实施办法路径清单、具体工作事项任务清单“三个清单”工作机制,同时制定编发《政策手册》《工作手册》《学习手册》等“三个手册”,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推动综改试验各项任务落实落地,取得了积极成效。

青岛的国企改革获得了国家认可。在国务院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地方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评估情况的通报》中,青岛市获得A级评价,位列全国32个省市考核单位第9名。

根据十大亮点,截至2021年11月末,青岛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总体完成率达到77.8%,提前超额完成70%的年度目标任务,为2022年完成三年行动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主要指标持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的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达528亿元,同比增幅达32.84%,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

市属企业资产总额2.8万亿元,营业收入6399.9亿元,利润总额49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6%、24.8%、10%。

“2021央企青岛行—上合央企国际客厅欢迎您”活动举行

混改取得积极成效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青岛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方面一直积极稳妥推进,坚持“以混促改”,积极推进“混资本、改机制”,依法依规推动混改企业落实出资人监管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

目前,海信、双星混改取得积极成效,双星集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管理标杆创建行动“标杆企业”名单;海湾集团核心子公司海湾化学发布公告实施混改,启动青啤、澳柯玛集团混改可行性研究;加快推进企业上市,10月青食股份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

市属企业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61.6%、资产总额占比72%、利润总额占比90%,在已完成混改的各级子企业中,非国有资本持股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的企业户数占比77.8%,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形成。

在创新建立企业国有股权市场化运作机制方面,分别结合商业竞争类国企混改、重点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推动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实施三轮股权划转,分批划转市属企业股权至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试点公司持有,同时配套出台《关于国有股权划转企业深化改革协同发展实施意见》,启动构建“大交通”“大能源”“大水务”国企发展新布局和“大产业”“大科技”国企发展新平台,加快构建匹配城市发展战略的国有资本发展新格局。

当前,青岛市属企业资产规模过千亿企业达到7家,过三百亿企业6家,过一百亿企业10家,一百亿元以下企业7家,提前2年完成国企改革攻势作战方案提出的“打造5-6家资产过千亿元、3-4家资产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目标任务。

在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方面,19家市属企业集团层面107名经理层成员全部签订契约,所属各级子企业与经理层签订合同或契约的有921家,占93%。

青岛还完成了市属企业董事会制度“外部董事占多数”改革任务,面向社会招聘兼职外部董事,建立市属企业兼职外部董事人才库,产生了50名兼职外部董事首批人选,19家市属企业兼职外部董事全部聘任到位。

双星成为青岛唯一入选国务院国资委“标杆企业”的地方国企

形成“大国资”新格局

实施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政企不分、企业“靠山吃山”、国资监管不力等问题,实现国有资产基础管理全覆盖,有助于推进国有资本做优做强做大。

2021年,青岛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加快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部署,在对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所属经营性国有资产进行统一摸底基础上,按照“产权划转、改制退出、关闭注销、委托监管”四种方式,推进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并通过理顺工作职责、开展月报、定期通报以及加强督导考核等措施,建立全市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改革常态化工作机制。

截至2021年底,全市89个市直部门所属427户企业、858亿元国有资产全部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各区(市)层面已将123户企业资产总额6673.72亿元全部纳入统一监管范围,完成青岛国资大数据监管系统一期建设任务,基本形成覆盖全部监管企业、覆盖各区市,“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的“三通两覆盖”国资监管信息化格局,国资监管“一盘棋”大格局基本建立。

比如,市住建局所属房投公司划转地铁集团后,有效提高了地铁集团的融资和自我造血功能;市科协海洋科技馆所属海底世界51%国有股权划转旅游集团,实现了青岛市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有力助推青岛“大旅游”国有资本布局优化调整;交通局所属交发集团划转城投集团,有效提升了全市港口及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另一方面,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统一部署,青岛市国资委持续深化市属企业薪酬管理“去行政化”改革,首创实行“绩效考核、管控总额、自主分配、复核备案”考核分配模式,建立完善市场化、差异化薪酬激励体系,激发企业内生动力活力,有力推动了企业经营业绩显著提升,2020年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4.1%,上交市级财政国有资本收益同比增长74%,都再次创出历史新高,企业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

  地铁1号线开通极大地方便了青黄两岸居民通勤。

扛起国字号“三大责任”

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是国资国企的天然职责,也是城市居民幸福感、获得感来源的重要保障。地铁1号线的开通,每天最高25万人次打卡跨海地铁,这背后是地铁部门长达六七年的默默坚持,是市属企业经济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

为此,青岛市政府成立市属企业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战略产业工作专班、城市建设和交通发展工作专班,研究建立“市属企业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各部门和区市为市属企业匹配资源”的“两个匹配”政策机制体系,支持市属企业更好匹配城市发展战略,实现自身发展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

2021年,市属企业保障城市民生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地铁集团线网最高日客流量达到122万人次,1号线南段已于年底前正式开通;城运集团年市内客运总量达6.9亿人次,同比增长33.1%;能源集团为近159万户提供供气服务,累计销售天然气4.9亿立方米;水务集团累计供水3.2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1.4%,海水淡化处理规模占全国总规模的12.7%。

基础设施建设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凸显。2021年8月12日,山东省内唯一4F级机场胶东机场正式投运;城投集团完成了新机场高速连接线工程,启动安顺路打通工程;国信集团推进胶州湾第二隧道建设;华通集团、市政集团、财通集团等市属企业组建静态交通公司承建全市停车场建设项目,建设海尔路—银川路立交等,合力打通全市交通关键节点;市属企业重点项目加快建设,2021年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484亿元,增幅44.8%,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启动实施“市属企业‘十四五’万亿投资计划”,围绕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和全市规划的13条产业链,“十四五”期间推动市区两级国企总投资超过一万亿元总计200余个大项目建设。截至2021年11月底,市国资委19家监管企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528亿元,同比增幅32.84%,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平均水平。2022年将重点抓好总投资金额2892亿元的13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和总投资金额875亿元的15个重大产业战略建设投资项目。

更宏大的目标早已列出:2021年9月5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十四五”国有资本结构调整战略布局发展规划》,将生产服务类、金融类、文化类市属企业和区(市)国企全部纳入“十四五”国资规划,统筹全市国资资源,围绕服务国家和城市战略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到“十四五”末市域国企资产总额迈上8万亿元新台阶,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利税总额突破2500亿元,分别为“十三五”末的1.7倍、1.6倍、1.7倍;市属企业三项经济指标实现由“百千万亿”级向“千万亿”级目标新跨越,为服务城市发展和民生保障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