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评论|科技助力冬奥,让苏翊鸣的遗憾不再重演

2022-02-10 23:10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116908)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评论员 董婉婉

  2月7日,17岁小将苏翊鸣参加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完成“1800”高难度动作摘得银牌。2月10日,这场比赛的裁判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承认给加拿大获得冠军的选手Max分数打高了,他表示在裁判们的回放角度,没有看到加拿大选手抓板失误,当他们认识到错误时,分数已经提交了。

  按规则Max应该被扣掉3分。扣掉这3分后苏翊鸣应该是第一,和Max同为加拿大人的铜牌Mark应该是第二,Max得第三。

  苏翊鸣丢金牌成“冤”被大众所知道,因为回放不及时,裁判的打分已经成为事实,都无法更改最终的比赛结果。但是如果能在单板滑雪中加入类似“鹰眼”的系统,产生异议时,可以通过回放判断运动员是否有犯规的动作,就能够杜绝运动员的遗憾。

  随着2月份的到来,奥林匹克正式进入“北京时间”。回顾过奥运会的百年历史,那些令人难忘的争议瞬间,至今回忆起来仍让观众意难平。

  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前苏联在田径项目上利用裁判行使“特权”,奥运会奖牌榜第一名苏联队荣获195枚奖牌,成为最终赢家。以及2004年雅典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决赛中国队输给意大利队的比赛也是充满误判。其中需要单独列举出来的是1988年汉城奥运会,那届赛事堪称是“怪事”最多的一届奥运会。

  遭误判、被取消参赛资格、被剥夺奖牌......这些观众最讨厌的“议论题”,也是历届裁判最害怕的“选择题”。

  “误判真的是比赛的一部分吗?”然而,奥运会赛场本身充满了悬念和意外,并不需要裁判来抢戏。在赛场上,裁判要保证赛事的公平公正。在众目睽睽之下,错漏误判仍难避免。而裁判的一次误判很可能导致运动员多年的努力训练付诸东流甚至毁掉他们的职业生涯。

  对比世界体坛上的各类赛事,争议时时存在,而人力终有尽时。冬奥会的到来,究竟如何用科技助力奥运更公平、公正成为了热议话题。

  其实,科技进入体坛的步伐早已势不可当,在对抗激烈的绿茵场上,在分秒必争的田径赛场上,在运动竞技电光石火的瞬间,裁判如果仅凭肉眼和职业直觉,难免会出现错判、误判。而沿用已久的裁判系统若再不升级更新,“是非不分”的裁判们还将继续承受无尽的争吵和舆论,更何况赛场上的公正性也将大打折扣。

  引用科技手段辅助裁判,历来主要的争论点集中在赛场公平性与保证比赛顺畅进行之间的权衡。本届北京冬奥会,在“科技冬奥”助力下,“冰丝带”速滑馆进行了国内外多项最新科技的综合应用。场馆内配备了由北京建院和中科院软件所联合研发的“超级大脑”,在接入36个系统、近10万点实时数据后,场馆成为了“有感觉,会呼吸,有记忆,会思考”的智慧系统。东、西看台最顶端的两台仿生复眼摄像机,使场馆实现了360度全景视角、6.4亿像素的视频监控,帮助全范围、全细节、全时段的实时及回放视频监控。

  不仅如此,越野滑雪中还新增了辅助裁判系统,这套辅助系统结合北斗精准定位功能与5G高速传送特性,能够让裁判员快速、精准执裁。其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能避免“过线冤案”,也能避免“拉扯犯规”。虽然拉长了一些赛事时间,但是能保证赛事的公平性,让犯规无处遁形,对于艰辛付出的运动员,以及观赏像有“段子手”王濛、黄健翔等人解说赛事的观众来说,又何乐不为呢?

  冬奥会上的短道速滑项目因其动作的特殊性,犯规率较高。在今年的北京冬奥会上,在短道速滑的各场比赛中,有多次分辨难度高的犯规行为出现,但在高科技的助力下,犯规动作最终无处遁形。值得一提的是,在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任子威夺得金牌,在本场比赛中,匈牙利选手刘少林先于任子威到达终点线,裁判通过赛事监控回看,发现刘少林犯规,才让冠军花落我国选手。

  竞技体育离不开输赢,但更离不开对规则的尊重与守护。通过科技手段赋能裁判工作,为比赛存证,同样至关重要。作为东道主,我国正竭尽全力的维护冬奥赛场上的公平公正。本届冬奥会,在有公正的裁判的基础上,还要有高科技助力,二者相辅相成,让奖牌的含金量更高,也让荣誉属于真正的胜利者,共同守护每一位遵守规则、拼搏实力的奥运健儿们。这既体现了科技实力,更彰显了北京冬奥会的公平与公正。

(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