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齐鲁,而今“破冰”从头越!山东实现冬奥奖牌零的突破,青岛小将李文龙短道速滑摘银开启美好未来

2022-02-21 13:5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60701) 扫描到手机

山东实现冬奥奖牌零的突破

半岛全媒体记者 潘立超

2月19日晚,参加2022北京冬奥会的5名山东选手全部结束了征程。本届冬奥会,山东健儿不仅实现了有人参赛,更是有人站上领奖台的重大突破。根据统计,山东健儿在男子短道速滑和女子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项目勇夺一枚银牌两个第五,在男子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技巧、男子越野滑雪等项目也超越自我。除了赛场上的突破,幕后也有山东的保障力量,同样展现了山东的实力和底蕴。

冰雪健儿一度多达90多人

相比较黑吉辽三个冰雪运动强省,气候相对温暖的山东省冰雪项目起步较晚,除了在2010年建立的山东省短道速滑队,在2018年之前山东省就没有别的专业队伍。

2018年,按照国家体育总局提出的“北冰南展”举措,山东迅速开展跨界跨项选材工作,到2022北京冬奥会之前,山东集训备战冬奥的队员有90多人,水平相对不错的冬奥项目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建队较早的短道速滑,另两个是单板和自由式滑雪。

从备战北京冬奥会的角度来看,山东队伍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而且队员比较年轻,大赛经验不足,为此山东还专门成立了省体育局冬运办。2019年,山东省体育局冬运办主任高岩就谈到,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在备战冬奥方面还是会注重发展个别项目,不会眉毛胡子一把抓,山东将力争在短道速滑、单板、自由式滑雪等重点项目重点突破。这几个项目当中,首先要力争做到有人参加,然后是雪上两个项目力争取得好成绩,短道速滑力争有队员站上领奖台。

制定三个目标实现两个

在1月底冬奥大名单公布之后,山东省共有5名运动员站上了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分别是男子短道速滑李文龙,男子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毛秉强,女子自由式滑雪U型场地李方慧,男子越野滑雪哈得斯·巴德里汗,女子雪车谭颖慧。山东健儿的冬奥会之旅始于男子短道速滑1000米,这也是山东的拳头项目,2001年出生的小将李文龙打响了山东健儿征战北京冬奥争夺金牌的第一枪。赛前并不被看好的他,充分发挥了敢于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不仅严格执行既定战术成功助力队友将该项目金牌留在中国队,自己也获得一枚宝贵的银牌,代表山东首次登上领奖台。在随后的短道速滑男子5000米接力决赛中,由于队友意外摔倒,中国队最终夺得第五,但李文龙的表现再度得到国家队和业界的一致认可。

2月18日上午,崇礼云顶滑雪公园,2003年出生的李方慧在自由式滑雪女子U型场地技巧决赛中,凭借第二轮的86.50分收获第五名,创造了该项目的山东历史最佳成绩。在该项目男子比赛中,山东选手毛秉强最终夺得第14名,虽然未能晋级决赛,但这个成绩也是我国男选手在该项目的历史最佳。此外,哈得斯参加了男子越野滑雪两个项目的比赛并全部顺利完赛,谭颖慧也入围了女子双人雪车的替补阵容。可以说,山东此前制定的“有人参赛、上领奖台、夺得金牌”的三个目标已经完成了两个。除了运动成绩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山东省还有3名教练员入围中国代表团,以及21名技术官员选调参与冬奥服务保障,对山东体育而言都是全新突破,是历届冬奥没有过的。

科技文化成果亮相冬奥舞台

冬奥赛场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舞台,也是文化和科技成果最好的展示舞台!冬奥开幕式上,莱州中华武校和宋江武校的同学们在鸟巢精彩演绎了生机勃勃的《立春》,将“中国春节文化、长城文化和奥林匹克文化的完美结合”呈现给了全世界的观众。

此外,围绕冰雪装备、场馆、运行、安保、医疗、交通、转播、开幕式表演等关键场景,山东省有4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多项“硬核”创新成果脱颖而出、落地应用,为北京冬奥会高质量办赛和高水平参赛提供有力支撑的同时,更为“山东智造”开拓下一步发展方向展示了闪亮名片,也是山东省竞技冰雪和冰雪产业协调发展的生动写照。这些科技成果通过冬奥会各场景得以应用示范后,相关部门还将积极引导推动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成果进一步创新升级,一方面推动冰雪装备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未来谋求“夏冬”项目协调发展

山东在冬奥会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但这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高岩表示:“接下来,山东健儿力争在后续的小项与大项中,有更多的人进入前八名,站上领奖台,进而实现最高的目标:站上最高领奖台。”

记者从山东省体育局了解到,下一步山东将进一步加大冰雪运动的推广普及和突尖磨尖力度,推动冰雪产业多元化高质量发展,奋力补齐体育强省建设中的短板。接下来山东将充分发挥省冬运办和省冰雪运动协会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和规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社会冰雪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做好山东冬运和冬奥项目与总局接轨,力争在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滑、U型场地、大跳台、坡面障碍、越野滑雪等项目上发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山东省青少年冰雪项目业余训练和竞赛体系,把山东的冰雪运动和冰雪氛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不断扩大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努力实现山东体育“夏季项目和冬季项目协调发展”。

青岛小将李文龙短道速滑摘银开启美好未来

半岛全媒体记者 潘立超

本届冬奥会,青岛选手李文龙斩获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银牌和男子接力第五名,创造了青岛乃至山东的冬奥历史。这块奖牌的背后,是青岛冰雪运动从业者11年的辛勤耕耘。通过本次冬奥会的带动,青岛冰雪运动也将迎来一个新起点,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青岛选手站上冬奥赛场为国争光。

李文龙贡献一银表现惊艳

按照国家“北冰南展西扩”的冬季项目发展目标,2010年7月,山东省体育局进行部署,由省和青岛市联合建队短道速滑项目,按照“省队市办”的宗旨,项目在青岛落地。短道速滑队请来了世界冠军刘晓颖和杨占宇夫妇,那时候的青岛冰雪运动可以说是一张白纸,通过异地引进以及轮转冰的探索,青岛短道速滑队的队员逐渐多了起来,李文龙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冬奥的时候,刘晓颖就说:“我们的目标就是争取2022年在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上,能有我们的队员站在比赛场上。”如今李文龙不仅站上了冬奥赛场,而且还获得了一枚宝贵的银牌,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刘晓颖认为李文龙在北京冬奥会的首秀非常惊艳,以后的表现更令人期待,“在平昌冬奥会时,青涩的任子威在团队中也是扮演着辅助的角色,如今则成长为扛大旗的主将;北京冬奥会上,首次来到冬奥赛场的李文龙出色完成了辅助的任务,守护任子威拿下了金牌,这位21岁的青岛小将未来不可限量。”在李文龙摘银后,刘晓颖透露青岛和山东冬奥军团已开始下一个目标的追逐,“接下来,青岛、山东健儿力争在后续的小项与大项中有更多的人进入前八名,站上领奖台,全力实现站上最高领奖台的目标。”

杨占宇成青岛教练“第一人”

作为青岛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杨占宇一手培养的弟子李文龙在北京冬奥会上初登赛场就勇夺银牌,实现了山东冬奥会奖牌“零的突破”。而杨教练自己也实现了“跨界转行”——在北京冬奥开始前,他被征调到国家速度滑冰队担任教练。很多人不知道,这已经是杨占宇第四次参与到冬奥会当中,而他也坦言这次在家门口的冬奥最让他激动,“这次冬奥会在中国举办,一个教练员、运动员一生中可能只有一次在家门口参加冬奥会的机会,感觉非常不一样。”

在中国速度滑冰队,杨占宇主要负责集体出发和团体追逐两个项目,“这两个项目和短道速滑有点像,需要配合,有技战术,另外短道速滑的弯道技术要更好,我过来主要是在这些方面给队伍提供帮助。”

作为青岛短道速滑队的主教练,杨占宇认为青岛冰雪运动的未来,在于培养更多本地的孩子。“随着冬奥会的热度以及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实施,相信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会参与进来。现在,短道速滑已被列为省运会项目,济南、淄博、烟台等地已经组建了队伍,今后的选材面会越来越大。”杨占宇说道。

青岛身影绝不仅局限于赛场

除了竞技场上的运动员和教练员之外,青岛参与了幕后保障工作,例如从青岛市体校走出的魏鹏是雪车试滑员。“像魏鹏这样的队员,青岛其实输送了不少,包括雪车、高山滑雪等项目,都有青岛队员的身影。”青岛市体育局训练竞赛处(青少年体育处)处长徐泽介绍说,“比如我们的田径、体操、跳水等运动员,就很适合跨项参与到雪上项目。从青岛的天气情况看,并不太适合雪上项目的开展,那我们就做好人才的基础培养工作,把一些具备雪上项目潜力的好苗子,输送到更高级别的队伍中,来实现青岛雪上项目的突破。”还有从青岛走出的大学生成为了开幕式上的引导员,多位青岛体育老师成为了冬奥技术官员。另外,在首钢大跳台负责保障工作的青岛籍工作人员李龙刚先后见证了谷爱凌和苏翊鸣夺金的瞬间。

对于青岛选手在本次冬奥会的征程,青岛市体育局车局长总结道:“我们青岛短道速滑队有着优秀的教练员,带出来的队员能够参加北京冬奥会并且站上领奖台,体现了青岛和山东体育的实力,也代表了青岛和山东对于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也是我们建设体育强市的一个关键步伐,希望能够以本次冬奥会为契机,为接下来的体育强市建设迈出更好的步伐。”

“青岛智造”派上大用场

本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也展现了中国最先进的工业制造能力,尤其是“青岛制造”在其中多个领域承担了重任。

大到主场馆“冰丝带”,小到冰雪赛道上各个感应器所用的供电电缆,均来自青岛汉缆股份;冬奥会上的首台国产雪蜡车,包括海尔、海信等青岛企业的研发部门都参与其中;青岛企业海丽雅,以特种绳缆为核心,为“奥运火炬项目”提供了总面积超过2800平方米的伪装网,用于伪装保密试验过程中的关键部件;爱尔家佳提供的彩钢瓦屋面整体式长寿命防腐加固解决方案凭借优质的材料脱颖而出,应用在了首都体育馆承办的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等重要比赛;青岛英派斯把针对冬奥项目专门设计的滑雪划船综合训练机等健身器材带到了冬奥赛区,让运动员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训练……

众多青岛制造企业突破既定领域,在冬奥舞台上展示了自己的制造能力,“冬奥军团”只是青岛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期待未来在更多的舞台上展示“青岛智造”这张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