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深观察 | 唱响“黄河谣” 青岛如何做好“流量担当”

2022-04-14 09:44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5813)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图/受访者提供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更是区域经济发展大势。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发挥港口门户城市优势,深化与沿黄地区重点城市战略合作,建立跨区域产业合作机制。此前出台的《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青岛作为山东第一大经济体,同时也是黄河流域重要开放门户,推动半岛城市群昂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龙头”,责无旁贷。而眼下,对于青岛而言,如何借助自身“双向开放”优势,抓住历史机遇,释放国家政策叠加红利,找到撬动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市场的“支点”,带动自身城市能级跨越提升,至关重要。青岛市两会召开前夕,就这些话题,记者采访了多位代表、委员及专家,就此话题倾听他们的观点和建议。

双向开放

国家战略叠加奏响青岛“最强音”

  开放,正在成为激活黄河流域乃至整个北方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流域东有出海口可直达东亚日韩,北接蒙古国可沟通中俄,西连中亚可深入欧洲中心,是“一带一路”重要走廊。与此同时,现阶段对外开放水平却并不匹配。数据显示,山东是沿黄流域对外贸易依存度最高的省份,但仍然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

  新发展格局语境下,谁能成为黄河流域高水平开放的“流量担当”?青岛显然值得期待。据青岛海关统计,2021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8498.4亿元人民币,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5年刷新历史新高,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5位。其中,青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2640亿元,增长44.8%,在各主要贸易市场中增幅排名第一。透过数据,青岛“双向开放”的能力可见一斑。

  在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千里行集团董事长任钦武看来,青岛漂亮的外贸数据背后,是一大批本土外贸企业的“实力担当”。以千里行为例,从为国外品牌做代加工的OEM起步,到ODM,再到如今年出口额过亿美元,拥有自主品牌,具备从前端设计、制造到后端品牌运营及电商能力的知名鞋类制造商和品牌运营商,可以说,企业的蝶变正是一次与青岛经济开放发展同频共振的转型升级实践。“随着青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等一系列平台和政策力度叠加释放,相信青岛外贸企业将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市场和舞台。”

任钦武

  正如任钦武所感受到的,青岛依托国家战略,对内对外“双向开放”的平台效应正在日趋显现。2021年,全市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300亿元,增长近五倍,实现跨越式倍增发展。在西海岸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运营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以“跨境电商+新零售”为发展特色,借助“前店后仓”运营模式,“线上线下融合新零售”场景发展势头喜人。对内,2021年,自贸片区直播货物一线入区超10亿元。对外,创新“前展后仓”新型海外仓模式,目前全市在境外设立超60个公共海外仓,仓储总面积超过28万平方米,分布在美国、日韩、东南亚及欧盟等26个国家,助力汽配、工业装备、假发等20多个品类产品远销海外。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教授蔡之兵认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叠加,是青岛改革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在通过高水平开放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青岛必须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要坚定不移地发挥合作平台推动力,着力建立和完善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打造面向世界的“国际客厅”等体制机制,推进“双招双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外贸体制机制,以更高水平开放支撑更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蔡之兵

产业机遇

助力中小企业破冰“一带一路”新蓝海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黄河流域素以制造业见长,“十三五”期间,新增制造业企业平均注册资本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近八成,远超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企业平均注册资本。与此同时,作为流域内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山东近年来主攻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变化和发展质量提升肉眼可见。2021年,代表着更高“技术含量”的山东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5.8%,占出口总额的43.1%。

  “近年来,我们的机械制造从产品质量到技术创新,已经取得了明显进步,有很多大型机械装备企业早已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竞争地位,‘中国制造’享誉全球。”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洪珠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吴洪珠告诉记者,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经营者,让他感到更为喜人的变化是,不只是大企业,越来越多中小机械装备企业的技术和创新意识也在日渐成熟。

吴洪珠

  以洪珠农机为例,经过多年研发积累,已经具备了技术、质量、能力等多维度的国际竞争力,自主研发的马铃薯联合收获机产品不仅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以上,更在“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国家市场逐步打开知名度,需求量日益增长。但另一方面,一个现实问题是,这些地区国家发展相对落后,购买力较低,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高端产品推广困难,中端产品的运费甚至高于单台设备价格,单纯的整机出口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企业手握“金刚钻”却难以揽到“瓷器活”,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黄河流域的通道走廊作用发挥。

  他建议,可以通过技术合作方式实现对“一带一路”沿线等海外市场的快速突破。“如提供技术支持、关键配件等,逐步引导当地建立购买习惯,企业也可以更好地熟悉当地对机械装备的使用习惯,摸清和国际接轨的规则,抢抓市场主动权。”同时,山东是机械制造业大省,青岛又是全省乃至整个沿黄流域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建议政府制定出台扶持政策,帮助推荐优秀企业优先加入《对外援助目录》,通过对外援助的方式,助力中小机械装备企业的优质产品尽快打开国际市场。

  要促进产业发展,除了市场驱动,更少不了交通运输业对于人流、物流等生产要素循环流通的推动作用。《山东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打造和培育青岛、济南2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支撑和带动黄河流域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服务黄河流域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外贸企业,我们感到欢欣鼓舞,同时也期盼能有更多政策倾斜,解决企业的现实难题。”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雪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皓表示,受疫情影响,不少外贸企业不能及时与国外客户面对面洽谈、驻外职工不能及时返回等问题突出,进而可能造成订单流失,增加企业运维成本。他建议,政府在确保疫情防控安全的前提下,设立国际航班商务绿色通道,多措并举保证外贸企业健康发展,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便取得更好的对外开放成果。

张皓

市场突围

一手抓品牌建设一手促资本赋能

  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冠疫情长期持续背景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新的市场逻辑。

  就在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释放出经济下行压力下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根据《意见》,一方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立足内需,畅通循环,坚持立破并举。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要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以制度创新驱动畅通黄河流域内外循环,青岛已经率先发力。根据海关总署统一部署,青岛海关正牵头开展黄河流域海关关际合作,建立“11+1”关际一体协同机制。这其中的“11+1”,指的是黄河流域九省区涉及的11个中国直属海关(太原、呼和浩特、满洲里、青岛、济南、郑州、成都、西安、兰州、西宁和银川海关)和黄河流域西部重要通道涉及的乌鲁木齐海关。

  据青岛海关消息,通过“陆海联动、海铁直运”,提升“内陆港”与港口间联动效率,目前每票货物通关时间由原来的20小时缩短至3小时,已经成为促进物流通道建设、打造黄河流域便捷出海通道的重要措施。

  促进区域内部资源要素融通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想要塑强黄河流域在统一大市场中的话语权,做大影响力,仍有不少短板亟待补强。一个区别于其他国家重要战略区域的问题是,黄河流域发展和保护的矛盾格外突出。以水资源供求矛盾为例,数据显示,黄河流域要以约占长江流域7.6%的水资源,支撑相当于长江经济带70%的人口。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如何破除发展和保护的矛盾?采访中,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应一手抓品牌建设,一手促资本赋能。

  “高质量发展需要自主品牌,同时,打造本土品牌也是为了将来国际化,打造世界级品牌。”任钦武表示,青岛虽然拥有众多在细分领域内成绩亮眼的外贸企业,但是从民营企业角度来说,品牌能够实现国际化的仍然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多数企业没有资金实力,而品牌建设需要系统化的运营以及大量可持续的资金投入,仅仅靠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做好。另一方面,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白手起家”培育新的龙头企业,类似于青岛历史上“五朵金花”,难度很大。

  他建议,青岛应当加强本土企业品牌建设,例如市财政安排资金并制定培育本土品牌发展机制,对外统一强化宣传、形象展示,帮助扶持中小企业品牌建设,尽快形成集聚效应,使得外贸企业能够分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下的内循环红利。

  《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今年青岛市两会上,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青松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隋晓专门准备了一份关于加快设立青岛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的提案。而之所以让他如此关注促进碳中和产业投资基金在青岛的落地,除了国家政策层面及社会层面对于生态保护的日益看重,背后更重要的逻辑在于,通过投资基金的设立,促成青岛对碳中和相关产业的精准招引。“碳中和是历史级别的发展机遇,将重塑能源格局和产业格局,谁率先抓住新一轮机遇,就能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实现发展层级和能级的跃升。”

能级跃升

让城市环境成为发展最大动力

  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龙头的引领示范效应无需赘言。然而相较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黄河流域缺少发展优势突出的龙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山东,2021年人均GDP仅相当于北京的44%、上海的47%。地处黄河流域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青岛,应该如何加速进击位升级,也成为两会期间不少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

  对此,青岛市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程国有指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有两大核心力量,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产生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带动产业不断升级;二是消费品的不断升级换代,形成新市场,带动产业不断升级。眼下,青岛市经济正处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关口阶段,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于青岛持续扩大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规模,提升对外开放能级,进而带动产业升级,推动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程国有

  他建议,青岛可以结合自身优势,从培育面向全国和世界的消费节会,推进国际高端消费特色街区建设,打造时尚运动消费城市,以及发展有全球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业等具体点位切入,不断制造集聚面向全球的消费引力。

  在程国有看来,青岛在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的潜力和空间十分巨大。具体打法方面,例如,提升重塑青岛国际啤酒节,开设青岛国际奢侈品消费节,发挥青岛海洋产品交易博览会、青岛智能家电产品交易博览会、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中国国际渔业博览会等专业展的国际影响力和消费拉动力。争取中日韩、上合组织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商品消费、服务消费特区。争取日韩医药进口试点城市,允许设立医药独资日韩企业。建设口岸进境免税店、免税购物中心、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拓宽国际中高端消费品购买渠道。引进知名跨境电商,设立上合组织国家商品直销中心。建设青岛全国知名消费特色街区,提升建设啤酒街、咖啡街、音乐街、文化街、风情街等时尚特色街区,打造海鲜美食名城、“酒吧一条街”。

  除了节会商业等传统消费模式,他还认为,青岛在新兴消费市场,特别是高端消费的模式创新方面,同样大有可为。“比如,可以争取国家体育消费城市试点。打造时尚运动、高端赛事和时尚体育产业的兴盛地。引进和培育全国性和国际性帆船、冲浪、垂钓、足球、赛马、马拉松、国际象棋、国际围棋等国际时尚运动品牌赛事,在延长和升级价值链中获取高附加值。”他表示,疫情正在影响并且改变着人们的出游需求,青岛作为滨海旅游目的地,在出台措施助力企业度过经营寒冬的同时,更应当思考并着手推进旅游产业的消费升级,下好迎接旅游市场消费复苏的先手棋。“如依托蓝谷大量海洋科研教育机构聚集条件,同步规划建设世界海洋科学主题公园,推进青岛海洋科普旅游业发展。建设全国影视文化消费先行体验区。支持国际知名品牌酒店在青岛设立总部等。”与此同时,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海岛度假、滨海康养、乡村旅游,推动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度假旅游转型,联合胶东城市共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及街区。

  蔡之兵则提醒,青岛要坚定不移地提高城市环境的吸引力。“上海、深圳等城市的发展经验已经证明,一流的城市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动力。”

  他建议,一方面,青岛应围绕打造一流发展生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积极推进创业城市建设,用改革的“冲击钻”打破制约创业创新的阻碍,推动资源要素更加自由化、便利化流动,加快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在青岛加快集聚、互动耦合,推动青岛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也需要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广泛凝聚“爱青岛,让青岛更美好”的社会共识,创新城市现代治理体制机制,不断提高青岛对全国乃至全球居民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