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新征程 | 城阳区:作风建设提质增效 奏响发展“春之声”

2022-04-15 12:37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54012) 扫描到手机

风口财经记者 王好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现代产业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今年以来,城阳区以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为契机,抗疫情、扶企业、抓项目、稳增长,扎扎实实筑牢实体经济根基,全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青岛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贡献城阳担当。

  青岛国际博士后创新创业园。

“全周期”服务

助力项目加速跑

  眼下,在位于城阳街道的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高层工业楼宇项目建设工地现场,机器轰鸣,工人规范作业,处处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施工场面。与疫情防控同步,项目建设正在跑出“加速度”。的一个个争分夺秒、热火朝天干项目的忙碌身影,正在助力企业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助力城阳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高层工业楼宇项目施工现场。

  重点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强引擎”。城阳区将重点项目作为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稳住经济基本盘。虽然受到了疫情影响,但进度没落下。

  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高层工业楼宇项目是城阳区第一个新型产业用地(MO)项目,总投资约7亿元,占地面积约39839㎡。该项目作为城阳街道启动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的“先手棋”,将通过积极引导工业生产企业上楼,破解工业经济发展瓶颈,加快培育制造业新的发展动能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工,青岛未来科技产业园高层工业楼宇项目不断优化施工计划,倒排工期,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同时,对施工材料提前进行策划联系,提前进行物资调配。在切实做好项目施工物资保障的同时,严格落实相关疫情防控要求,对园区内工人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并实施实名认证管理;对拟进场人员提前三天向主管部门和驻地街道报备信息,查看健康码、行程码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核查无误后方可进场。

  “项目预计到2023年5月全面完工,目前有3栋楼进入装修阶段,2栋楼已完成主体封顶,其余均在基础建设阶段。”项目部经理张茂森介绍,疫情防控期间,建设工地内实行封闭管理,已经入场工人吃住均在园区内,尽最大可能地保证工地不停工。

  城阳区直播带岗活动。

  疫情影响在所难免,迎难而上事在人为。位于红岛街道的中国铁建•海语城项目,从解封到全面复工复产,仅用两天时间。高效背后,是作风转变,是主动作为,是城阳区靠前服务,深入项目工地现场,梳理化解项目复工难点痛点堵点的全面发力。

  针对重点工程项目、重点企业,城阳区派领导带队,进行督导调研活动,积极宣传政策规定,精准解决复工复产难题。目前已服务重点项目53个,提出合理化建议50余条。截至目前,全区开工建设工地387个,全区建筑工地返岗人员4.6万余人。

  不仅精准解决企业难题,更要全心全意靠上服务。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随着研究人员、招聘人员陆续到位,团队组建基本完成,青岛绿色发展研究院近日正式启动运营。这家由国家电投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联合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青岛动车小镇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组建的混改制机构,接下来将以青岛为产业化“大本营”,全力进军综合智慧能源、光伏、氢能、储能等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

  “在项目对接过程中,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通过专题会‘一事一议’,确定了该项目研发扶持政策;针对研究院所聘请的首席科学家,又创新性制定出台人才政策支持人才团队落户。这些创新性政策的出台以及对接人员的专业素养、行政审批的高效便捷,都体现了当地良好的营商环境,让国家电投中央研究院坚定了落地信念,并决定将青岛定位为其主要产业化基地。”对于项目为何最终选择了青岛,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招商部副部长董涛感触颇深。

  “对于每一个‘双招双引’项目,我们都会提供这种全周期服务。”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招商部部长刘新岐表示。近期,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研究出台了“双招双引”项目落地全周期服务工作机制。该机制将项目落地全周期分为3个阶段,即获取、洽谈、签约阶段,审批、建设、运营阶段,履约管理及绩效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落实帮办代办、服务专员等制度,加速项目开工建设,做好后期服务保障。

  春山暖阳,未来可期。抗疫情,抓发展,城阳在春光里踔厉奋发。通过营造健全的法治环境、开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人文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稳定的社会环境,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城阳,生根、开花结果。2022年,省市重点项目46个,计划总投资1116.8亿元;区级重点建设项目352个,计划总投资2949.5亿元,在全市一季度经济增长的赛道上,城阳区将以昂首奋进、争分夺秒的势头全力冲刺。

政策“礼包”送不停

释放企业创新活力

  疫情袭来,生活按下“静音键”,但“静音”不“静止”,安静中同样蕴藏澎湃发展的力量。

  城阳区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以“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优化审批服务,积极保障疫情防控期间企业群众办事不断档,审批服务不打烊,为加快建设“四区一园”,奋力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按下“加速键”。

  日前,青岛胶州湾综保区智能仓储物流中心项目负责人询问,现阶段建筑施工图未能设计完成,又想尽快开工,该如何解决。了解情况后,城阳区根据企业实际条件,量身定制,容缺所有纸质材料,全程线上为其办理“基坑支护和土方开挖”施工许可证,为该项目早日开工铺平道路。

  这是城阳区行政审批工作提质增效的生动体现。在建设项目审批方面,城阳区整合力量、靠前服务,集中突破“云审批”痛点、重点打通“云报建”堵点、精准攻克“云查询”难点,全力做好工程建设项目早验收早使用服务保障工作,企业复工复产乘“云”而上。

  “一窗受理”提高审批效率。

  实施“云报建”,通过青岛市政务服务审批平台,建立规划许可、不动产登记、招标投标、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等5个领域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在建筑工程施工许可领域全面推行“零材料”申报,疫情期间所有审批事项延后收取纸质材料,项目方可全程网上申报并直接获取电子证照。

  全程“云审批”,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备案”“人防工程(防空地下室)竣工验收备案”“建设工程档案验收”“建设工程消防验收或备案”合并申报,审批部门统一审核、线上协作、统一出件,实现四个审批事项在网上一次性办结。

  提供“云查询”,针对申请人在疫情期间对审批政策、提交材料、证照档案查询等方面需求,安排专人通过微信、电话等多种渠道,及时解答告知审批信息查询渠道和方式,让企业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提高材料准备效率。截止目前通过微信指导、电话咨询、网上办理、邮件沟通等方式共线上审批办理包含施工许可、商品房预售、人防等工程建设审批事项42件,提供报建咨询服务100余次。

  疫情发生以来,城阳区出台“暖企”政策为企业纾困解难,“真金白银”助企业复工复产。统一编写《惠企科技政策汇编(摘要)》,印制2000册发放到全区重点科技企业,让惠企科技政策家喻户晓。用“活”政策减负担,发放2022年青岛市科技计划(第一批)奖补,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助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培育企业研发投入奖励,兑现各类奖补5400余万元,惠及23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家上市培育库企业;发放人才奖励资金195万、科技计划立项奖励687万、研究院所支持资金1000万。

  “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材料复杂,且逻辑关系前后环环相扣。通过日常沟通交流,我们及时汇总分析企业对政策不了解、不清楚的部分,通过主动服务,制定完整的政策导航协助企业,做好科研单位、科技企业、科研人员‘娘家人’。”据城阳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城阳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突破1400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近四成,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与发展韧性。”

  逆风前行,亦见风口。面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的双重考验,城阳区正奋笔疾书,以开局决战、起步冲刺的奋斗姿态以及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拼搏精神,锻造优良作风、锤炼过硬能力,以“作风能力提升年”为抓手,全力以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湾区都市活力城阳。

技术资本“送上门”

下好产业转型大棋

  “企业主要做海洋食品开发和运营,技术创新是短板。”说这话的,是青岛海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康斌。近日,海廪生物与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正式签约合作,签约后研究院将为海廪生物在产业规划和技术研发上提供支持,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现产品不断升级和产业优化。

  这是一次“链上的牵手”。青岛海洋食品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由青岛市城阳区与中国海洋大学共同创立,在海洋功能蛋白和脂质生物转化、海洋调味品开发等领域拥有成套技术成果。

  办事窗口前移。

  助力企业破解技术创新难题背后,是通过“链式发展”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应对疫情影响的大担当。城阳区日前发布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发展助力企业扩容提质增效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要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支持“链主”企业整合上下游企业进驻或建设特色产业园,完善产业生态,同时发挥“链主”企业龙头带动作用,通过集中采购、共享员工、供应链金融等模式,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在城阳区未来科技产业园,研究院发挥创新平台“链主”作用,不仅与中国水产、安琪集团等大型生物科技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和产品研发,还吸引聚集了一大批海洋功能饮料、海洋健康食品等领域企业,形成了一条研企高频互动的海洋大健康产业链,技术转移转化交易合同额度累计达1000余万元。

  研究院化身“链主”并不是个例。距离该研究院仅3公里,在青岛农业大学西侧,特种食品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完成规划和评估,即将启动建设。这条特种食品产业链的龙头,是由城阳区政府联合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农业大学等多方共建的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该研究院打造了一条特种食品产业链的研发链,已与青岛沃隆食品、山东惠发食品、北大荒农垦集团等企业开展合作,引进项目年产值超30亿元,协同研发出30个品类的100余款绿色健康食品和营养定制食品。

  产业要发展,除了技术创新,同样离不开资本赋能。近日,总规模3.4亿元的金浦青铁产业基金落地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并完成首期第一笔实缴。该基金由上海金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青岛青铁产业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动车小镇锐安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市城阳区阳光创新投资有限公司等联合设立,聚焦轨道交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投资智慧地铁、机电及专用设备、新材料等轨道交通及港航相关领域,通过深挖产业上下游资源,推动全链条聚合、集群化扩张,有助于进一步增强轨道交通产业综合优势,推动主导产业创新发展。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转型升级面临关口期,如何实现高效精准招商,释放产业活力,助推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用好资本力量至关重要。近年来,城阳区一直坚持对标先进地区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设立阳光创新投资中心,持续优化创投风投营商环境。通过发挥创投中心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活跃区域创投风投氛围,做优做强营商软实力;依托创投中心已经集聚的100余家创投机构,助推资本赋能实体企业发展,已投资区内实体企业近23亿元,持续助力城阳区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投中心已集聚一批具有特色优势和标杆效应的创投风投机构,对于吸引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集聚城阳、支持区内实体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聚力招引创投机构,吸引京东关联创投公司、海创千峰、曜为资本等100余家创投风投机构落地,设立注册资本总规模超137亿元的基金84只;充分发挥资本引领作用,依托区阳光创新投资公司管理的产业引导基金,引导设立投资人才的青岛首支人才创业基金、专注轨道交通相关领域的金浦基金、重点投资于先进制造和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同创伟业系列基金等共13只,基金总规模超130亿元;在集聚基金和引导基金的共同作用下,加大对科技领域和重点企业的扶持培育,已完成投资区内企业近23亿元,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卡脖子”问题,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上突破再提升。

  放眼全球,一座座国际大都市的崛起都离不开湾区经济的加持。湾区都市活力城阳以自身的韧性和毅力冲破疫情阴霾,紧紧锚定市党代会定下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区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思路举措,立说立行、紧抓快办,一刻也不放松地往前推,为青岛建设国际大都市贡献城阳力量。

图片来源:半岛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