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政前方丨市委书记调研的这艘海上巨无霸 圆了中国人40年远海养殖工船梦

2022-05-21 08:5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9515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高书华

它被称为“渔业养殖航母”,设计之初就被寄予进军深海的厚望,建造测试周期长达一年半,投资额高达4.5亿元,被农业农村部列入2020年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项目,被省科技厅列入2021年深远海设施渔业科技示范工程,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2022年支持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发展专项……

它就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5月20日,它在千呼万唤中交付运营,当这艘身长249.9米的海上巨无霸缓缓在海上游弋时,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标志着我国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产业实现了由0到1的进阶发展,标志着青岛市在发挥海洋优势、做强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就在“国信1号”交付运营前一天,市委书记陆治原来到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调研“国信1号”养殖工船并指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打造“海上粮仓”。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提到了这艘养殖工船,具体说法是“推进国信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建设,打造‘蓝色粮仓’”,可见这艘船交付运营对于青岛的重要意义,最直观的说法是,它每年的养殖产量与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相当。

1

近期,媒体调研组来到位于青岛胶州湾隧道附近的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

“我们正在对这条‘巨无霸’进行码头舾装和系统调试,预计很快将实现交船。”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国信中船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项目技术总工程师王伟堂站在船体旁,略显轻松地吁出一口气。历时一年多,这条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的建设终于进入了尾声,这也意味着全封闭、游弋式中国深远海养殖的新篇章即将拉开帷幕。

“从设想到落地,这条船,中国人等了整整40年!”王伟堂感慨道,自上世纪70年代,我国海洋渔业专家前瞻性地提出了远海养殖工船设计理念,但限于当时薄弱的工业基础,这一梦想就此搁浅。

2019年,随着大黄鱼等高价值鱼类需求的急速提升和近海养殖的不断增多,青岛国信集团联合中船、中国水产科研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单位,开始大型养殖工船的建设探索,为支持其科研创新,政府拨付了3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给予支持。通过联合攻关,“国信1号”成功下水。

“国信1号”2020年12月在青岛北海造船启动建造,2022年1月出坞下水,4月30日至5月5日在黄海海域顺利完成海试,48项(套)船舶和养殖装备试验结果均达到或优于预定指标,参与试航的中国船级社、渔机所等各方专家评价超出预期。

就在交付运营的前一天,5月19日上午,市委书记陆治原来到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调研“国信1号”养殖工船。

陆治原指出,养殖工船的建设运营管理涉及海工装备制造、海洋科技创新、深远海养殖、水产品加工和海洋生态环保等多个行业领域,是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创新,也是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综合效益好,产业链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广阔。要按照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部署,推动海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养殖工船产业,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促进渔业转型升级,打造“海上粮仓”。

2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青岛要聚力经略海洋,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全面增强向海图强发展优势,争做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

国人等了整整40年的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从一出世就引来全世界的目光,为何?政府工作报告同样给出了答案:推进国信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建设,打造“蓝色粮仓”。

这艘船将载着人们期盼的目光驶向深海。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研发、建造和产业运营等诸多方面都将开创国际先例,有望为中国乃至世界深远海养殖打造“中国样本”,率先探索海洋渔业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从农业传统经营模式转向大规模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方式和路径。

先看一组数字。“国信1号”投资约4.5亿元,船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载重量10万吨,设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近9万立方米,以“船载舱养”模式开展大黄鱼、石斑鱼、大西洋鲑、黄条鰤等名优养殖鱼种养殖,设计年产高品质鱼类3700吨。

从性能上来讲,“国信1号”养殖工船是全球设计规模最大、功能最全、实用性和可靠性最强的渔船。单舱水体量比2个标准游泳池还多,每年的养殖产量与查干湖一年的捕获量相当,养殖密度是传统网箱的4-6倍,养殖周期可缩短1/4以上。

再看另一组数据,此前青岛早已试水深海养殖方式。“深蓝1号”是中国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2018年5月4日在青岛建成交付。网箱重约1400吨,整个养殖水体约5万立方米,相当于40个标准游泳池,可以同时养殖30万尾三文鱼。

一个让国人实现三文鱼自由的深海网箱容量,仅有“国信1号”养殖船所携水体的一半大,从侧面印证了这艘巨无霸的海量。

“国信1号”首创的“船载舱养”模式,将养殖区域从近岸推向了深远海。通过利用全球优质海水资源进行养殖,为我国持续输入高品质蛋白供应,成为我国流动的“蓝色国土”。

而“国信1号”的出现,则创新了海洋渔业生产方式。我国的前五次海水养殖浪潮都是在解决海洋生物资源苗种产业化问题,而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从近岸传统渔业养殖转向深远海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次变革是融合苗种繁育、工业化养殖、船舶装备、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等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代表了海洋渔业最新的生产方式。

3

近年来,青岛市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和青岛的重要指示要求,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

青岛明确提出了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将海洋发展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2021年,青岛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684.84亿元,总量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一位,居全国第三位,同比增长17.1%,占GDP比重达30%以上。

作为全国海洋科技名城,海洋是青岛市的突出优势和特色所在,聚集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顶尖海洋科研力量。

“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我国乃至世界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以其前瞻性、引领性、创新性、示范性的养殖技术与装备创新,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为我国抢占全球高端渔业养殖装备市场制高点留下了“青岛印记”。

目前,研发团队已完成了以“大型养殖工船功能与船型”“鱼类集约化‘船载舱养’工艺与装备”为核心的创新性成果,已经形成3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突破了船载舱养、水体交换、减摇制荡、减振降噪、清污防腐、智能集控等六大关键技术。项目累计形成系列技术成果60余项,申请专利保护40余项,其中国际专利1项,获得授权10余项。

据介绍,“国信1号”的姊妹船“国信2号”“国信3号”预计于2024年3月份交付使用,30万吨超大型“国信4号”已启动功能论证和总体设计,预计2023年底前启动建造。

未来5-10年,国信集团将在“国信1号”顺利运营基础上,快速优化迭代升级船舶与养殖系统,陆续投资建造50艘养殖工船,配以13艘补给船、油料加注船、综合试验船,形成总吨位过1000万吨的12支国际领先的标准示范船队,打造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深远海养殖船队,实现“以海带陆、链群发展”,推动智慧渔业养殖产业链、现代海洋装备制造产业链、现代海洋服务产业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为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引领者、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蛋白质的需求,不断提升我国海洋水产品供给水平,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时代潮起,波澜壮阔。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随着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技术的提升,走向深远海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在海洋渔业这条万舸争流的航道上,山东省、青岛市正在朝着深远海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