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海洋,青岛担当①丨“走出去”的青岛海洋渔业如何叫好更叫座?

2022-06-08 08:17 大众报业·风口财经阅读 (89243) 扫描到手机

编者按:

  6月8日是第十四个“世界海洋日”。上周刚刚闭幕的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海洋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是青岛“十四五”期间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海洋强国战略的核心支点。

  即日起,风口财经推出专题策划“经略海洋,青岛担当”,从海洋渔业、海洋科技、海洋工业、海洋管理四个维度,深入挖掘剖析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巨大优势及潜力空间,以期为青岛做好经略海洋文章贡献力量。

文/风口财经记者 李红梅 景毅 图/受访者供图

  6月7日,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喜获丰收,这是继去年“深蓝1号”网箱首次完成虹鳟规模化收鱼以来的又一突破,标志着试验区海域实现三文鱼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海洋渔业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国家和省重点支持发展的海洋产业之一。近年来,青岛海洋渔业不断转型升级,早已不再局限于人们印象中的近海养殖、捕捞,正在向深远海及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延伸。

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进入长达4个月的伏季休渔期,青岛市场上的水产品依然供应充足,冷冻、养殖及远洋捕捞水产品不断投放市场,补充市民的“菜篮子”,这背后是庞大的海洋渔业在支撑。

  依海而生的青岛人,把大海当成了良田精耕细作,海水养殖种类丰富多样:在海区底部开展底播养殖,既包括牡蛎、扇贝、蛤蜊等常见的贝类,也有刺参、鲍鱼等高端海珍品;在海区上层,养殖黑头鱼、大菱鲆、牙鲆、鲈鱼、大黄鱼、红甲吉等鱼类。

  海洋牧场是“蓝色粮仓”建设的主战场,也是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青岛海洋自然资源丰富、海洋科研优势突出、海洋装备制造业发达、休闲渔业发展基础良好,发展海洋牧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目前,青岛市在建海洋牧场已达25处。其中,18处被评为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总量的1/9;3处被认定为省级休闲海钓基地,14处被认定为省级休闲海钓场。全市海洋牧场总面积1.3万公顷,共投放礁体325万空方。

  伏季休渔期间,鲁海丰国家级海洋牧场内出产的鲜活鲈鱼、黑头鱼、大黄鱼陆续上市。“智能化作业让网箱养殖效率成倍提升。”鲁海丰海洋牧场经理薛清海说,他们在海底投放了大量人工渔礁礁体,为海参、鲍鱼等海洋生物的栖息和繁衍营造了适宜的生存条件。

  从全国来看,海洋牧场建设仍存在低水平、同质化现象。“先进技术、装备、设施多被发达国家垄断,进口依赖性大。”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杨红生认为,必须修炼好理念和科技两大内功,推动以生态、精准、智能、融合为特征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科学有序发展。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以及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苗种繁育技术、养殖技术的提升,走向深远海是海洋渔业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

  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于2020年8月正式获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批复,在全国率先开启试点深远海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经过一年多的探索,试验区深远海养殖中央综合管理平台投入使用,“深蓝1号”网箱实现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虹鳟及大西洋鲑规模化收鱼,实现了三文鱼规模养殖常态化、养殖品种多样化。

国内首个深远海养殖中央综合管理平台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投入使用

  同时,西海岸新区联合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初步探索建立了试验区管理体系,为推动试验区深远海养殖产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导和有力支撑,将有效推动现代渔业产业体系的创新发展,有利实现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大黄鱼等高价值鱼类需求的急速提升和近海养殖的不断增多,青岛国信集团发起并联合中国船舶集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单位,投资建设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这艘船堪称“渔业养殖航母”,可有效利用深远海适宜海域进行长期游弋式养殖,躲避台风、赤潮等自然灾害,被称为“移动的海洋牧场”。

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

  今年3月,农业农村部批准“国信1号”养殖工船在我国管辖海域开展养殖运营管理试点,标志着青岛市在拓展我国深远海养殖空间利用、推进海水养殖由近海走向深远海方面走在了全国领先位置,再次发起并引领以设施渔业为特点的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5月20日,“国信1号”交付运营,在中国深远海工业化养殖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

  海洋牧场建设直接带动水产苗种培育、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装备制造、渔业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三产融合,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十四五”期间,青岛将积极稳步扩大深远海养殖规模,打造陆基育种、近海驯化、远海养殖、综合加工的深远海绿色养殖新模式。

发力水产种业“总部经济”

  在水产行业链条中,水产种业处于最上游,对于整个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是水产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芯片”,也是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关键。

  依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国字号”高校院所,青岛成为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主导品种的研发地。在国家认定的水产新品种中,超过四分之一来自青岛。

  “青岛发展海洋种业具有人才和技术优势,但近年来发展力度相对不足,很大一个原因是把水产种业与水产养殖业联系得太密切,认为成果难以在本地转化,且后者存在效益低、影响海洋环境等问题,从而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种业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贝类遗传学和育种学家包振民曾表示,海洋种业是“总部经济”,可以立足青岛,成果转化应瞄准全国全球,不必一直盯着本地转化。

  对于这一点,青岛瑞滋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瑞用深有体会。近年来,高温和病害给刺参养殖业造成严重损失。为破解这一难题,瑞滋集团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历时12年研发选育了抗病、耐高温、生长速度快的“参优1号”刺参新品种,可覆盖山东、辽宁、河北、福建等全国沿海刺参养殖主产区。

青岛瑞滋集团获批全国首个国家级刺参良种场

  “‘参优1号’苗种价格比其他同类产品高出近50%,但仍供不应求,目前在国内刺参苗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范瑞用说,瑞滋集团获批全国首家国家级刺参良种场,入选2021年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已在日照、东营开设分公司,但“根”永远在青岛。

青岛瑞滋集团与黄海水产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刺参“参优1号”新品种

  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内的“深蓝1号”网箱大规模养殖三文鱼,但三文鱼生活在北大西洋,我国不仅缺乏种源(受精卵或鱼苗),良种更是受制于国外,养殖生产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副处长王亚楠表示,将围绕刺参、牡蛎、南美白对虾、三文鱼等重点养殖品种,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核心应用技术、战略前瞻技术等重大技术攻关,打造全国水产种质研发创制高地和水产种业产业化应用基地。

  此外,青岛水产种业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为此,《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提出,推动水产种业发展,大力培植创新型、领军型水产种业龙头企业,为青岛市水产种业链条式、产业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远洋渔业跨越式发展

  远洋渔业是海洋水产业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外合作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是我国远洋渔业早期开拓者之一,30多年前,青岛捕捞船到西非冈比亚海域撒下了山东省远洋捕捞第一网,在国内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我30年前刚工作时,整个山东的远洋渔船都很少,产量更是少得可怜。”青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状见证了青岛远洋渔业的发展历程。

  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不少渔业企业转型进军远洋渔业,但青岛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跟上,差距也越来越大。2013年之前,青岛仅有1家远洋渔业企业、10艘远洋渔船,年产量仅3000吨,产值1.2亿元。

  近年来,青岛市将加快发展远洋渔业作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青岛远洋渔业实现跨跃式发展。2012年,青岛出台了《关于加快远洋渔业发展的意见》,并配套制定了《远洋渔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发挥政策效应,吸引远洋渔业企业来青落户;2014年,青岛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蓝色粮仓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打造全国一流的“远洋渔业生产基地”的目标。

  通过资源整合、产业化经营,青岛远洋渔业呈现出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化发展的态势,涌现出中鲁远洋、青岛远洋、福瑞、浩洋等龙头企业,在国际远洋渔业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中鲁远洋是全国五大远洋渔业企业之一,2017年由济南迁至青岛,是山东省唯一捕捞和加工金枪鱼的国有控股龙头企业,旗下“中国金枪鱼交易中心”承担着我国金枪鱼交易的相关职责。

青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拖网渔船在大西洋捕捞鱿鱼

  “目前,全市共有16家企业获远洋渔业企业资格,拥有作业门类齐全的远洋捕捞渔船173艘,其中项目内作业渔船159艘,年捕捞量稳定在13万吨左右,年均产值近20亿元。”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渔业处副处长王亚楠介绍,青岛远洋渔业作业区域实现除北冰洋以外的其他大洋全覆盖,捕捞品种包括金枪鱼、鱿鱼、秋刀鱼等,通过政策引导,每年约有9万吨自捕水产品回运青岛市。

  不过,与浙江舟山、福建福州以及省内的威海等城市相比,青岛远洋渔业存在产业链建设滞后、龙头带动效应较弱、人才短缺等困难。青岛市远洋渔业协会秘书长于新艳表示,发展远洋渔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要有资源调查船、远洋捕捞船、冷藏加工运输船和辅助船等装备体系,还要有产前、产中和产后的配套服务,大批远洋渔业人才也必不可少。

  王亚楠表示,青岛市将积极稳妥推进远洋渔业发展,鼓励企业以西非、北太等区域为重点,开发海外养殖、捕捞、加工、经贸等领域,建设一批集精深加工、流通贸易、后勤补给、渔船维修为一体的远洋渔业基地,完善生产配套设施,提高保障服务能力。此外,将加快推进总投资330亿元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打造远洋渔业综合服务基地。鼓励国内外远洋渔船在青岛市港口停靠、国内外优质渔获物在青岛交易,推动水产品冷链物流与养殖、捕捞、加工融合发展,进一步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青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的船员在捕捞船上加工装盘冷冻鱿鱼

青岛渔业品牌谋求“破圈”

  近年来,青岛市海洋发展局以“品牌兴渔”为核心理念,通过搭建青岛渔业(线上)博览会平台、电商直播活动、组织渔企进社区、开展渔业企业品牌建设公益培训、参与国内重要行业展会等方式,创新渔业品牌推广摸式。

  此外,深入挖掘地方特色水产品资源,积极指导和协助青岛市海洋渔业协会申报、注册、使用、保护、管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青岛对虾”“青岛梭子蟹”“青岛鲍鱼”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相继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成为首批冠以“青岛”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水产品品牌;“青岛海参”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初步审定。

  当然,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只是第一步,能否发挥商标品牌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水产品区域品牌发展保驾护航、增添后劲,提升地方水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还得看后期如何使用、管理。

  目前,青岛渔业品牌的知名度与认可度仍未“破圈”。“青岛缺少在国内打得响的海珍品品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销售。全国都认大连海参,其实青岛海参的品质和影响力比他们强多了。将青岛刺参品牌打造出去,我们责无旁贷。”范瑞用说。

  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品牌打造的主体。“品牌是企业的生命,打造品牌的过程就是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自我提升与发展的过程。”青岛老尹家海参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宝昌认为,青岛应培育一批渔业生产加工领军企业,推动青岛渔业规范化和标准化,形成下游产业对上游产业的推动,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相关标准制定,提升品牌产品“含金量”和市场竞争力。

  尹宝昌建议,青岛推行“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双品牌战略,培育打造一批“青岛海产品”知名企业商标品牌,并结合各类旅游品牌宣传和各类展会大力营销、宣传、推介“青岛海产品”品牌,提高附加值和综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