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新传丨“院”来是你 走近崂山新“隐士”

2022-06-25 08:28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89049)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钟迎雪

有人说:“一千个关于春天的句子,不及山野中一声虫鸣。”或许,若有隐之心,处处皆终南。如今,痴迷在青岛崂山租房种地“隐居”的市民越来越多,而且租客越来越年轻化,以前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如今很多租客年龄在45岁至55岁。他们寄身青山绿水,在改造闲置小院的过程中,创造和享受着闹市中没有的生活环境,也给房东带来了不少收入。

他们和村里的原住民大多关系和睦,并享受这种淳朴的人际关系,也有的精明者将小院生活做成了流量“产业”。无论如何,这些村中“隐士”找到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共生共存的友好方式。就像一则文案说的:山里的担子也不轻,一担挑明月,一担挑清风……

一花一世界

昔日知青爱上百合

“世界再大,开不出小院的花,院子虽小,能容下世界的情。”这是63岁的刘辉非常欣赏的一句话。

刘辉站在院内

近日,记者开车前往沙子口岭西社区,将车停在村内一家小卖部旁。走进胡同里,一处平房小院门前,月季花盛开。2013年,刘辉经过朋友介绍,找到了这里的一处破旧房子,用了近十年时间来改造这处农家小院,亲手把破败瓦房一点一滴改造成宜居小院,种菜、养花、画画,手植杏树、无花果,变成一个文化休闲之处。

刘辉展示后院樱桃

记者来到刘辉的小院时,她正在绑黄瓜架子,这些年,她因为改造小院学习了很多知识,从建筑到农学,甚至还给小燕做了“家”。“我太喜欢土地了,感觉泥土能变出来很多宝贝。”刘辉笑着说,她曾经在1976年下乡当知青,因此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

刘辉所在的小院有三间屋子,面积并不大,正房有两间屋子,一间保留了农家土炕,另一间则是放置了沙发和茶几,院中有个厢房用来做厨房,厨房内有一个餐桌,还放了一张床,简单却很温馨,可以用来居住。“当时第一次进来,杂草已经长到快比人高了,还有一些疯长的竹子,特别破烂,我们用了一个春天割草收拾小院。”刘辉介绍,自己把小院分成了两片区域,一片用来种蔬菜,另一片用来种佛手瓜和百合花,到了盛夏,佛手瓜的藤蔓爬满整个小院的木头架子。

刘辉和爱人在后院摘樱桃

“这里养了很多花,现在都还没长起来,主要是百合。”刘辉说,她种的百合是崂山百合,是一种罕见的植物,也叫青岛百合。据了解,1897年德国人在小青岛上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百合,中部形似莲座状,定名为青岛百合,当时小青岛曾有百合小岛之称,以后发现在崂山海拔500米以上处有大量生长,遂改称为崂山百合。

刘辉摘回家自己种植的崂山百合花开照片

“这是我前年种的杏树,去年种的无花果树,看着它们一点点长大就高兴。”刘辉站在“后院”介绍她的果树,记者看到,不到三十平方米的空间内,种了樱桃树、杏树、无花果树等,不远处,邻居家的地中种了七八排崂山茶,凉风吹来,小鸟叽叽喳喳,像极了一幅田园山水画。

刘辉院内自己绘制的图案 

刘辉经常把自己的生活日常发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网友给她点赞。这处农家小院,为她的生活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一片孝子心

帮老父圆了田园梦

中午,顾明刚吃过饭,就开始准备食物。每周五下午,没有特殊情况,他就会开车载着92岁的顾老先生和家人前往崂山王哥庄黄山社区,这样的生活,他们一家已经过了四年。

在顾老先生眼里,乡野,仿佛才是灵魂最初的归属。种菜养花,让人看到四季,翠枝绿叶和硕果累累,也可以成为一道美景。

顾明是青岛人,今年61岁,家住市南区辛家庄。“我选这个地方还是因为老父亲,他身体很硬朗,周末带他出游散心也是个好方法。”顾明拎着东西下楼装车,边走边跟记者介绍,每周五下午,他们一家人便会从市区出发,从辛家庄途经香港中路,因为不是村民身份,没有办理进入崂山的通行证,所以他们需要开车从仰口绕行一小时四十多分钟,遇上堵车可能时间更长一些。

顾明把菜地分块种植

“我租的这处房子加上后院面积一共有四百多平方米,房租每年一万六,原住户因为孙女上学搬到了王哥庄中心那块。”顾明一边带记者参观他的小院一边介绍着,顾明退休前是做旅游工作的,正巧老父亲也一直想到山中生活,于是退休时就萌发了这个想法,在崂山找个小院。

“山里空气清新,呼吸都顺畅了,说实话,感觉这两年身体轻快了很多,干脆喊着身边朋友一起来享受田园生活。”顾明笑着说,最多的时候有17人同时住在小院里。

记者看到,顾明租住的这个农家小院属于四合院式,有三个炕,有传统的火炕,有电炕,还有三个卧室,能满足多人同时居住生活,顾明在院内放了遮阳棚,棚下还有几把椅子,“我外甥带着孩子,他们一家人也来,图个热闹,还会在小院里面烧烤。”

俯瞰顾明房子

“这个地方风比较大,但是很惬意,来了就不想走。”顾明说,他在小院租住四年下来,跟家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放松,这个地方种茶而且盛产海蜇,每年他都会带回去跟邻居和朋友分享,也会寄给外地的朋友。

“有一次,门都没锁,隔了一个周再来,还是那个样子,一点没人动过,就是很放心。”最让顾明留恋的,还是当地村民的淳朴。“我这个院子,本来闲着也是闲着,后来有朋友想租下来,一年也是笔不小的收入。”顾明的房东王女士告诉记者。

顾明在后院也安装了架子便于爬藤

“自己种菜了才知道哪些菜喜水,哪些菜怎么吃营养不流失。”顾明的妻子表示,这四年种菜学了不少知识。辣椒、豆角、黄瓜、西红柿,记者仔细数了数,在小院前后,顾明种了七八种蔬菜。

一院两家用

乡野自由助娃成长

从2019年开始,陈鹏(化名)和朋友一起合伙在崂山北宅蓝家庄社区租住了一处农家平房,还有将近一亩地,租住两年后,因为原房东家中有居住需求,经过协商后,便退租了。

“我们家最开始就是住的农村平房,后来拆迁住上了楼房,但还是对农家小院有感情,特别是我父母很乐意自己种菜,于是我就通过朋友租了北宅这个地方。”陈鹏告诉记者,他有两个孩子,老大当时上幼儿园,老二当时只有两岁,所以周末带孩子们来休闲的时间比较多,有个农家小院,孩子们可以挖沙种地,最主要是可以亲近自然,在大人带领下种地浇水,感受劳动的不容易。

“我们当时租这处房子,里面家具很齐全,基本上就相当于拎包入住。”陈鹏介绍,当时一年的房租是一万五,算作生活开销的话并不算少,正巧朋友也感兴趣,于是经过商量,两家一人一半,房租是7500块钱,共同使用小院。

“若没有这处小院用来居住休闲,在城市生活,周末除了商场吃喝玩乐就是游乐园,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坏习惯,孩子学会享受玩乐和消费。”陈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是周末带孩子出游,不论是去商场还是吃农家宴,基本上一家四口连吃带玩最少四五百块钱,一年下来也是笔不少的支出,但是租住小院,基本上吃菜的钱就能抵一年房租了,重点是可以吃到健康的蔬菜瓜果,这笔账还是很划算。

“人家一听我们一块用,就好奇怎么个用法。”陈鹏说,他们两家基本上轮流去玩。

“虽说是爱种地,但是交通还是不行,毕竟不是每天住在那里,要往返市区。”陈鹏父亲介绍,他需要先坐地铁11号线到北宅,然后坐20分钟的公交车,下车后还需要步行很长的距离。

“一开始我们签了5年的合同,但是房东需要居住,我们也就退了出来。”虽然离开小院已经两年了,从交谈中,记者能够感受到,陈鹏还是很怀念那段村居生活。

“那是一种自足自乐的快乐,没有电视,没有网络,能够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有时我在想,为什么这样的生活是我们向往的?没有发达的交通,购物只有村里的小卖部,种地种菜养花也很辛苦,可是有的人却很喜欢,而且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从城市跑到山里去。”陈鹏说,他身边也有一些朋友的父母在崂山周边租住,而且越来越多。

一种新流量

送菜成了社交利器

每个周六下午,孙霞都会开车前往北宅,拉回满满一后备厢的蔬菜。

“因为拆迁了,我公婆就在北宅租房种地,我周末会过去帮忙打理,他们种的菜挺多,亲戚分着吃也吃不完,所以我就发在社区团购群里,还是很受认可的,一会接龙就满了。”孙霞给记者展示自己在群里的团购截图,记者看到,基本上都是四五块钱一斤的青菜,比如茼蒿、韭菜、菠菜等,由于是无公害种植,很受邻居认可,好多邻居买了再送给朋友。

“因为之前送给邻居,大家觉得不好意思,所以简单收一点钱,就当是说得过去。”孙霞觉得,如今自家种植的无公害蔬菜已经成了邻里“社交利器”。

“现在人都比较注重饮食和营养,给宝宝的饮食更是特别注重。”孙霞介绍,她的群里还有不少宝妈,还有人也想租一块地方种菜。

“基本上4月中旬以后,来游玩的市民和游客就开始多了,这两年,也有顾客向我们打听能在哪里租住平房,自己改造。”阿健是崂山一家民宿的负责人,在王哥庄有一栋独栋建筑做民宿,阿健介绍,这两年由于疫情影响,外地游客较少,但是青岛人在山内租房的人数却不少。崂山王哥庄、北宅、沙子口等一些社区内,都有不少租房种地的市民,平均每村最少十户,以前租户都是六十岁以上,现在越来越年轻化,加上地铁11号线的加持,给很多人提供了往返交通便利,经常以家庭为单位聚餐休闲。

“很多人就是专门发这种小院生活视频,粉丝特别多。”阿健给记者介绍,也有一些自媒体找到他,拍一些山间生活视频。记者搜索了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平台,农家平房改造小院生活的视频特别火,小院生活已经做成了流量“产业”。“说实话,住在平房这么多年,我们梦想着住进高楼,于是就攒钱给孩子在市区买房子,一是为了孩子工作方便,二是圆自己一个城市生活梦,哪能想到现在市区的跑我们这里来住小院,种粮食蔬菜呢。”刘辉的邻居王女士说,她本想搬离岭西社区,可能她自己也没想到,最后在这些村中“院士”身上找到一种人与自然、人与城市共生共存的方式,于是她思来想去,不想走了。

■声音

每年都有新感觉 见证乡村新变化

今年换门,明年换窗,每一年给这个小院一个新鲜的感觉,我没有把整个小院都变成现代的装修,感觉那样就没意义了,还是保留了很多农家风格的东西。”在沙子口岭西社区租房的刘辉跟记者举了例子,正房的两间屋内都存放了旧家具,特别是一张放在农家土炕上吃饭喝茶的小木桌,让人一眼就可以感觉到饱经岁月沧桑。

小院到了夏日,爬满佛手瓜

刘辉介绍,这张桌子至少有60年历史了,她没有给桌子重新上漆,特意保留了桌子的木理纹路,放在炕上,让人一进小屋就能感受到农家气息。另一间屋子的角落里,是一个大衣橱,跟土炕上的木桌子差不多“岁数”,茶具摆放在茶几上,午后,可以来一杯惬意的山中下午茶。

在院内的墙上,是刘辉朋友给画的两条锦鲤,其他墙面空余出,刘辉已经涂满了暖黄色的打底涂料,准备在上面自己画一些图案进行装饰,她想把这处小院打造成有文化底蕴的农家小院。

“我来这里快十年了,每周至少来两次,当时我们来的时候,这个村正在修路,建设美丽乡村嘛,面貌变化很大。”刘辉跟记者回忆,“最早的时候是土路,坐车很颠簸,这几年整个沙子口马路全修了,每次坐公交车来,路也修好了不堵了,再后来就是坐地铁。”

刘辉正在给菜除草

“现在村里的小院环境丝毫不差。”刘辉说,她来这几年,赶上了岭西社区给当地老百姓安装天然气管道,通到每家每户,而且还在村里安装了污水管道。每天社区都有负责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人值班,很少能在路上见到垃圾,家家户户门前收拾得干净利落。

“我如果在地里干活累了,就会到后面山上画画,心情比较放松,也有很多朋友特意来我这里感受诗意。”刘辉的另一个身份,是工艺拓画艺术工作者,特别是鱼拓画,各种各样的鱼都曾是她的纸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