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全面推进教师队伍梯队发展 到2024年培育百余“教育名家”

2022-07-15 21:42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1127)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雅琴

7月15日,青岛市教育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最新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发展的意见》进行解读。青岛将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梯队发展,实施五个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到2024年,青岛“教育名家”达到百人以上,青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数以千计,市级骨干教师数以万计,实现城乡优质师资倍增,以有力支撑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计划。

实施五个教师梯队培养工程

青岛将实施五大梯队培养工程,畅通教师发展渠道。实施新任教师跟踪培养工程,制定新教师培养规划和实施方案,为新教师安排教学和班级管理的指导教师,采取“优秀教师和新任教师师徒结对+新教师竞赛展示+适度集中培训”模式,连续跟踪培养5年。有潜力的新教师纳入“菁英教师”培养对象。

实施青年教师“菁英计划”。每年遴选600名35岁及以下优秀青年教师,纳入市级青年教师“菁英计划”,安排名师名校长实施导师制培养3年,助推青年优秀教师尽快成长为骨干教师、中层管理干部,成长为名师名校长。

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数以万计的骨干教师,达到每学校每百名学生拥有1名以上骨干教师的目标。每两年择优遴选不少于1000名市级教学能手、400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100名市级班主任带头人。让骨干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切实发挥骨干作用,助推其成长为青岛名师名校长。

实施青岛名师培养工程。青岛名师培养工程每三年一届,每届从符合年龄要求(45周岁以下)的骨干教师或“区市名师”中择优遴选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300人,依托高校等优质资源进行导师制培养,达到培养目标要求的,认定为“第X届青岛名师”,以培养数以千计的青岛名师,达到每个学区、每个教育集团、每个学前教育联盟至少有1名以上名师。

实施青岛“教育名家”培育工程。对齐鲁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重点支持,助推其参加国家教学名师、国培专家、国培领航工作室主持人,逐渐成为青岛教育界和社会公认的“教育名家”,在数量上达到每区市数名,全市百名以上,引领全市教育发展。

名师名校长实行届期管理考核

为此,青岛将建立健全七个工作机制:以规划促发展,以比赛促发展,以榜样促发展,以引领促发展,以管理促发展,以减负促发展,以应用促发展。对于入选“菁英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青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的实行届期管理考核,健全考核退出机制,对于违反师德师风规定,造成不良影响的或者不能发挥表率作用的,按程序撤销相关称号。

为何要实施教师梯队培养工程?市教育局教师工作处(人事处)处长王元泳介绍,此次《意见》的出台,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落实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要求。通过全面关注各教师发展阶段发展,形成市、区市、学校三级教师发展梯队,以培养更多的骨干教师、名师名校长和教育名家,为优质教育资源倍增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另一方面是落实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要求。通过改革优秀教师培养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激励全体教师持续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有利于教师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保障体系,推动教师持续发展、教师队伍梯队发展。

此外,也是遵循教师发展规律的要求。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一般要经历新任教师-骨干教师-名师等发展阶段,为促进教师发展,搭建新任教师全员培训工程、青年优秀教师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名师培养工程等发展平台,提供一定政策支持,推动教师持续发展。

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比高达45%

记者注意到,此次文件提出了五个梯队培养工程,其中专门为青年教师设计了“菁英计划”。据介绍,近五年来,青岛为化解新型城镇化发展、全面二孩政策对教师需求,全市公办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补充教师近2万人。到目前为止,全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近5万人,约占青岛市全体教师的45%左右。

王元泳表示,青年教师发展情况事关骨干教师、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培养质量,事关名师名校长的培养质量,事关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必须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

据悉,截至目前,全市中等及以下学校教师中,国家教学名师青岛已入选6人,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青岛培养、引进齐鲁名师名校长累积165人,建设齐鲁名师名校长领航工作室15个,培养、引进省特级教师累积304人,数据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意见》的出台也让众多的校长、教师备受鼓舞。青岛六十六中校长相佃国表示,《意见》提出教师专业发展五大工程,贯穿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全过程,为不同专业发展层次的教师搭建起持续提升的平台。《意见》制定的七项工作机制科学全面,特别是对于“菁英教师”、市级骨干教师、青岛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等提出了届期管理考核与退出机制,既是激励又有约束。《意见》还首次将名班主任培养列入教师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中,既是对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重视,更体现出对班主任教师的尊重。“《意见》是否能够真正落地,关键在学校。”相佃国表示,《意见》的落实也需要学校建立和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