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聚力开发公益岗 兜底安置困难群体37047人

2022-08-25 18:02 大众报业·半岛网阅读 (40809) 扫描到手机

半岛网8月25日讯(记者 王禹涵)“家里面上有老下有小、各种负债、入不敷出,出去工作又照顾不了家庭,生活曾经一愁莫展。”家住李沧区的刘瑞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其中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同时还要照顾七十多岁的父母,家庭经济困难。就在一个多月前,社区为她提供了一份家门口的城镇公益岗工作,负责社区全民核酸检测、社区便民服务大厅引导,工作时间也很灵活。由就业困难人员转变成“月薪族”,还能兼顾家庭,刘瑞仙觉得生活充实有意义,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年,像刘瑞仙一样的37047名就业困难人员走上了就业岗位,由“输血”式帮扶变“造血”式帮扶,这得益于青岛市深入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积极消纳城镇长期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发城乡公益岗38101个,登记失业人员实现规模性就业,登记失业人员数量创近三年新低,城镇公益岗预计人均可实现年增收2万余元,乡村公益岗人均可实现年增收1万余元。 

强化关键要素支撑 夯实行动发展根基

一是强化责任驱动。以青岛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召开会议,对实施好扩容提质行动作出全面动员部署,将完成情况纳入对各区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同时,建立定期调度制度,通报交流工作进展及经验做法,激励各区市比学赶超、提速发力。二是强化先行先试。指导青岛胶州市作为先行试点,将公益性岗位纳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平台,探索建立“二三四”公岗开发管理体系,总结经验,快速铺开。召开区(市)、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参加的座谈会,赴岗位一线深入调研,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研究对策。三是强化资金保障。根据公益性岗位工作内容和工时实际,确定城镇公益岗工资按不低于月最低工资标准(含社会保险个人承担部分)执行,乡村公益岗劳动报酬依据岗位类型、劳动时间等因素确定,月补贴最低900元。将城乡公益性岗位补助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按照预算安排“增一块”、优化结构“挤一块”、整合资金“统一块”的原则,落实市级配套资金2.2亿元,保障待遇发放、岗前培训。

突出政策引领护航 岗位创设谋深谋细

一是政策先行“明思路”。青岛市人社局联合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农业农村局制定出台岗位开发管理办法和具体实施方案,将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城镇大龄失业人员、脱贫享受政策人员、农村低收入人员等困难群体纳入安置范围,明确岗位类别、人员条件、聘用程序、待遇标准、退出情形,确保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群体应纳尽纳、应安尽安。二是精准问需“定目标”。坚持“因人设岗”,依托山东省公共就业系统等数据平台,以社区、村为单元组织基层就业工作人员、劳务经纪人,逐户摸排就业困难群体信息需求,结合年龄、性别、学历、身体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等进行精准画像,全市累计建档4万余人。三是特色设岗“谋抓手”。注重“因需设岗”,广泛征集街道(镇)、社区(村)岗位需求,靶向开发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和社会治理等五大类岗位。创新打造齐长城巡护岗,历史古迹巡护工作实现零突破;结合实际创设校园护导岗、新时代文明实践岗,切实解决家庭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就业难题;开发反诈宣传等综合治理网格员岗位等特色岗位,着力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基层善治。

聚焦健全机制保障 管理服务质效双提升

一是安置流程规范化。通过短信、微信、APP等方式“点对点”定向推送岗位信息,推行发布、报名、评议、公示、审批、签订、培训、上岗等“七步工作法”,建立岗前免费培训制度等多项工作规范。建立区(市)—街道(镇)—社区(村)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打造“组织监督+群众监督”双重监督体系,实行人员、岗位“双实名”,坚决卡住以权谋私、优亲厚友等不正之风。二是管理服务精细化。健全“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强化日常管理、信息化管理、资金管理和人员退出管理,加强人防、制防、技防,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杜绝消极怠工、“吃空饷”等问题发生。建立公益性岗位长效服务机制,推广建设“公岗驿站”,为在岗人员提供暖心服务。三是党建引领示范化。发挥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等基层党组织和在岗党员示范引领作用,建立“公益性岗位流动党支部”,教育引导在岗人员爱岗敬业、奉献服务社会。疫情发生期间,青岛市积极发挥城乡公益性岗位社会服务作用,迅速组织公岗人员深入社区、村居等防疫“一线”,助力疫情防控,温暖社区居民。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市、区(市)负总责,街道(镇)具体落实,社区(村)参与做好日常管理使用的工作运行机制,将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重点任务深入结合,充分发挥服务公益、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