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古论今 | 输赢不全在刀枪

2022-09-06 08:52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阅读 (47833) 扫描到手机

原标题:输赢不全在刀枪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9月3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7周年之际,中国军队国际形象宣传片《PLA》发布。这个4分17秒的短片,迅速冲上微博等平台的热搜。

这个视频,看完让人心潮澎湃。有网友评论:无论什么时候,你永远可以相信人民解放军。这句话既描述了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也道尽了大家对人民子弟兵的一片深情。

人民子弟兵的良好形象是怎么树立起来的?他们靠什么赢得了良好口碑?人民军队的力量从哪里来?这些问题,详细回答起来很复杂,高度概括一下其实也很简单:这是一支有信仰的军队,这是一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这是一支来自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的军队。有党指挥,有信仰,这支军队就有了强大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时刻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使这支队伍保持着勃勃生机。这种精神代代传承,这种基因流淌在每一位军人的血脉中,从而涵养了这支队伍独一无二的崇高品质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古今对比,对人民解放军与古代军队的巨大差别就能观察得更明白,体会得更深刻。古代不乏能治军和带兵打仗的将领,他们超群的勇武或谋略令人赞叹。古代这些名将依靠勇武或谋略,可能成就一时一地的功业,终究难以持久。一旦遇到变故,其局限性、组织力和凝聚力之脆弱性即暴露无遗。这种局限性和脆弱性,导致许多传奇只能成为一时的“神话”,成为漫长历史上的过眼烟云。

有善治军用兵者。如汉代周亚夫,其治军之严历来大受称道。据《史记》记载,汉文帝时,匈奴寇边。汉文帝命令三位将军分兵把守霸上、棘门、细柳几处要塞以为防备。其中,周亚夫屯兵细柳。随后,汉文帝亲自到军营慰问部队。到其他两处军营时,都是长驱直入,军营主将也皆以惯常的隆重礼节拜迎皇帝。到达细柳时,情况大变。在大营门口,皇帝的先驱人员即被阻拦。当他们声称是皇帝的先导人员,奉命前来劳军时,守卫营门的士兵告诉他们:“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即便是汉文帝亲至,同样不得进入。皇帝不得不派人持节诏告周亚夫。看到来人持有汉节,周亚夫乃命劳军一行人从“壁门”进入,且又令军士提醒皇帝从属车骑“军中不得驱驰”。皇帝也只好按辔徐行。当皇帝到达军营时,周亚夫则持兵器以军礼揖见皇帝,理由是“介胄之士不拜”。

对于周亚夫的做法,群臣皆惊,认为他对皇帝太不尊重了。但成礼而去后,汉文帝没有责罚周亚夫,反盛赞他才是“真将军”,并感慨:“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关于这个故事,明代《清平山堂话本》演义得更夸张,文中写道,周亚夫命“休开大门,开侧门,止放天子一人一骑入寨,其余当在辕门之外。”显然,这就有些夸饰了。

战功赫赫的周亚夫,在后来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也立有大功。令人惋惜的是,至汉景帝时,他因性格刚直,被认为“非少主臣也”。后又被诬告谋反下狱,“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一代名将,就这样烟消云散。

说到勇,猛将极多。三国时期,各种势力互相争斗,先后涌现多位令人侧目的勇将。孙吴的周泰就是其中一位。周泰先跟随孙策,多次展现过人的胆气,后又获孙权赏识。在孙权与曹操大战濡须时,周泰表现神勇,出生入死救下孙权。根据史料记载,濡须一战进行得极其惨烈。孙权一方,大将董袭、陈武等战死。孙权本人被曹军重重围住。周泰在有机会逃命的情况下,屡次回身杀入重围寻找并救出孙权。按《三国演义》的描述,“周泰左右遮护,身被数枪,箭透重铠。”在这场战斗中,孙吴军队拼死抵抗,后在援军支持下艰苦反击,最终大败曹军。曹军退走后,孙权收拾局面,命令厚葬董袭、陈武,“又感周泰之功,设宴款之。”

关于孙权宴请周泰一节,《三国演义》叙述得极为生动:权亲自把盏,抚其背,泪流满面,曰:“卿两番相救,不惜性命,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言罢,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孙权手指其痕,一一问之。周泰具言战斗被伤之状。一处伤令吃一觥酒。是日,周泰大醉。权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

《三国志》中也写到了这一段,但这处记载特别提到另一个缘由:濡须之战后,孙权以军功拜周泰为平虏将军。如此一来,大将朱然、徐盛等就要接受周泰节度调遣,但这些大将又不服气周泰。于是,才有了孙权亲自前往宴请一事:“(权)因会诸将,大为酣乐。权自行酒到泰前,命泰解衣,权手自指其创痕,问以所起。泰辄记昔战斗处以对,毕,使复服,欢宴极夜。其明日,遣使者授以御盖,于是盛等乃伏。”

在《三国志》注引《江表传》中,则记载如下:权把其臂,因流涕交连,字之曰:“幼平,卿为孤兄弟战如熊虎,不惜躯命,被创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吴之功臣,孤当与卿同荣辱,等休戚。幼平意快为之,勿以寒门自退也。”即敕以己常所用御帻青缣盖赐之。

三处记载与描述大致相同。至于孙权是否专为周泰“站台”而宴请,无关紧要。从孙权对周泰的礼遇中,从周泰“肤如刻画”的描述上,足以让人淋漓尽致地体会到周泰在战场上之勇猛善战。

行军打仗除了勇敢,当然更需要谋略。在谋略方面,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只是,在“尊刘贬曹”思想的影响下,在小说或民间传说中,他被描述成了“乱世之奸雄”。在戏曲中,曹操也成了当仁不让的“白脸”。小说归小说,演义归演义,曹操行军打仗的谋略水平,确实不同凡响。当然,他也经历过若干次失利,还曾因战略失误而遭遇过像赤壁之战这样的严重失败。总而言之,这些失败并不影响对他“多谋而深算”的整体评价。

在我看来,除了行军布阵的谋略之外,曹操的谋略还非常鲜明地表现在笼络人心方面。在收服人心上,曹操极有办法。这里仅举一例。官渡之战,袁绍大败,袁绍和儿子袁谭“弃军走”。曹操呢?按《三国志》记载:“追之不及,尽收其辎重图书珍宝,虏其众。”此处《三国志》注引《献帝起居注》记载,曹军不仅“斩绍大将淳于琼等八人首”,还“凡斩首七万余级,辎重财物巨亿”。袁绍正是经此一战一蹶不振。

消灭对手的军队固然重要,更令人感兴趣的地方在于,曹操所缴获的战利品里,特别提到“图书”一项。这些图书可不简单,并非今天所说那种供大家休闲娱乐的图书杂志,而是指包括地图和书信之类的重要资料。这是些什么书信呢?《三国志》中解释:“公(指曹操)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也就是说,这都是曹操方“内贼”与袁绍方私下勾结的书信。曹操方的这些“内贼”,既包括军队中的将士,也包括许都的一些官员。按说,在这种多方混战的局面下,有这样的机会查清己方的“内贼”或间谍,实属难得。要是一般的人,可能就根据这些书信列个名单,然后按名单一个个抓出来严惩甚至杀头。曹操毕竟不是一般人。他要求“皆焚之”,拿过来一把火全给烧了。

这么重要的名单,曹操为什么看都没看就烧了?按《三国志》注引《魏氏春秋》的说法,曹操这样解释:“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曹操认为,当时袁绍势力正如日中天,与袁绍对阵,自己位高权重且拥有众兵尚难以自保,又怎能苛求众人不与袁绍私下通信呢?在这种情况下,不看直接烧掉还清心,看了反而徒增无数烦心事。不得不说,曹操的处理方式高明,稳定了人心,稳定了队伍。由此又直接带来了可以预料到的另一个结果,“冀州诸郡多举城邑降者”。看到曹操如此宽容大度,原为袁绍势力范围的冀州,很多郡直接都是整座城的人一起投降。曹操势力由此进一步扩大。

古代这些名将名帅,当然都率领队伍打过一些漂亮仗。其间,他们表现了过人的勇气或谋略,队伍也在某段时间或某场战争中纪律严明。但他们毕竟还是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缺乏科学理论指导的情况下,往往主动或者不由自主地就会陷入对名利或权力的争夺中,由此又往往不可避免地走向狭隘、暴虐,走向与人民的反动。

人民解放军是一支面貌全新的队伍,“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塑造了这支队伍的精气神。无论是保家卫国还是抢险救灾,哪里有困难哪里有危险,只要看到人民子弟兵的身影,大家就如同吃下了“定心丸”。前段时间,重庆突发山火。云南消防紧急前往增援灭火。消防救援队伍虽已经退出军队序列,但依然传承着人民子弟兵的红色基因。云南消防抵达火场后,敢打敢拼,打得专业,也拼出了精神,赢得广泛赞誉。这展示了信仰的力量,也诠释了传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