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面对面|种粮年入二百万 农民主播带货忙!青岛书写乡村振兴“高分答卷”

2022-10-09 08:59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84901) 扫描到手机

9月28日,宋江富的创业项目,西海岸新区大村镇的工厂化平菇栽培现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王好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青岛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76.34%,比2010年提高10.53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于同期全国(63.89%)12.45个百分点、全省(63.05%)13.2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来自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单产、总产均创近十五年新高。

10年来,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的同时,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青岛给出了高分答卷。

机械化助农业增效增收

眼下正值“三秋”生产关键时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大场镇,今年47岁的姜永战每天都穿梭于田间地头,忙着收割玉米,同时为接下来的小麦播种进行耕地、施肥、旋地等准备工作。

2008年,姜永战牵头成立了青岛勤耕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专门针对当地农业种植特点,引进并探索改良农机具。此后,依托合作社不断积累的农机优势,姜永战的业务也逐渐从农机销售维修延伸至粮食种植,流转的土地面积从几百亩增加到3600多亩,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老农人”,在他看来,这十几年间,机械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是传统粮食生产最大的变化。“今年秋播计划播种3600多亩小麦,别看这么多地,全程都是机械化作业,估计四五天就能干完,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除了生产效率,机械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担着传统农业“看天吃饭”的风险。今年,姜永战新购入了一套100吨级的粮食烘干设备,加上此前的设备,总处理能力达到230吨。“以前来说,粮食收获季最怕下雨。因为没法晾晒,很可能耽误收获,甚至影响粮食品质。”姜永战坦言,粮食品质直接影响着收购价格,很多农户辛辛苦苦几个月,往往因为收获季的“天公不作美”,而导致收入大打折扣。而如今,有了烘干设备,不管是小麦、玉米、大豆、稻子,机械收割脱粒后直接进烘干机,缩短晾晒时间,提升粮食品质。“粮食品质稳定有保障,粮所都等着收。”

在机械化的加持下,像姜永战一样的种粮大户正在打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刻板印象,让农民成为这个时代奋斗者队伍中的耀眼一员。“种粮不是暴利行业,但是只要肯付出,就会有收获。”姜永战说,相较小农户种植,规模化种植使生产成本得以大幅降低,亩均产量和播种面积均可以提高10%,以自己合作社流转的3600多亩土地为例,全部进行传统粮食作物种植,一年下来,纯利润可以达到200多万元。

乡村振兴带来最好机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日新月异的同时,返乡创业的氛围也日益浓厚。

2012年,已经拥有一家经营稳定的劳务公司的宋江富在家乡青岛西海岸新区大村镇宋家村开始二次创业,创办青岛绿色家园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尝试工厂化杏鲍菇生产,改变当地菌菇产业由于种植和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竞争力弱的状况。谈及返乡创业初衷,他坦言,起初更多是出于回报家乡,然而这十年来,随着项目的发展,他越来越意识到,农村创业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只要勇于创新,乡村产业大有可为。

“以平菇为例,由于低温生长条件限制,传统栽培模式下,夏季无法生产。”宋江富说,瞄准这一市场空白,他带领公司团队自主研发了“隧洞”恒温节能送风设备,建设运营了全国首家工厂化平菇栽培项目,实现了平菇生产的“全年无休”。去年,企业营收达到1.8亿元,净利润突破千万元。在宋江富看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创业项目得到越来越多政策和资源关注,而创业的根在于创新,这也正是涉农企业前所未有的最大机遇所在。

采访中记者发现,作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青岛的乡村正在成为年轻人创业创新、施展拳脚的大舞台,为振兴家乡注入更多“内生动力”。今年35岁的郭甜甜便是其中一员。跟不少年轻“农二代”一样,出生在青岛城阳区惜福镇街道霞沟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她,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大城市打拼逐梦,然而一次帮助老家乡亲销售水果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

“我们村家家户户种植樱桃、杏,因为我以前从事文化策展行业,资源多,父亲经常让我帮助村里拓展销售渠道。”郭甜甜说,水果不耐储,以前因为市场信息不对称,村民们辛苦收获的水果经常因为滞销烂掉。当时,直播电商兴起,于是郭甜甜瞅准了机会。

2017年,她成立青岛乐榕商务会展有限公司,转型电商行业。2020年,带领公司与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合资,打造了青岛农产品(直播)电商产业基地,水产品、初级农产品等本地特色是他们的带货首选,青岛的田间地头、渔港码头则是他们的工作现场。不同于邀请网红主播带货模式,就地培训孵化有从业意愿的农民主播,成为企业的一大特色。

“我是农民的女儿,深知只有农民自己才最了解农业、农产品,也才能给到粉丝最好的直播体验。”在郭甜甜看来,数字农业打破了传统产销模式,让农户与消费者直接链接,这是农产品销售的新变化,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机会,也是乡村振兴的新希望。据了解,截止到2022年,郭甜甜带领团队培训农民7000余名,帮助农民创收增富,通过培训,诞生了月销千万的农民主播4人,月销百万以上的农民主播11人,月销十万以上的主播103人。

科研攻关“十年磨一剑”

当前,青岛“三秋”生产正在有序推进,全市在田作物长势良好,谷穗饱满,丰收在望。此前,青岛已经取得了粮食“十九连丰”,单产、总产均创近十五年新高的历史佳绩。

“粮食增产,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首席专家、二级研究员王军强自2005年至今,一直致力于农业生产重大技术研发以及优良品种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在他看来,青岛作为沿海开放城市、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大市,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任务,而青岛粮食产量“拔节生长”背后,是一次又一次对“藏粮于技”的生动践行。

2000年左右,随着当时农业多种经营以及农副产品多种方向发展,对粮食种植和生产带来一定“挤出效应”。受此影响,2003年左右,青岛粮食面积进入历史低谷。此后,粮食生产受到关注,青岛也加大了投入,大力进行水利等基础设施改造,夯实生产基础。

“农田设施和面积改造提升的同时,我们针对于粮食产量的技术攻关也在同步推进。”王军强坦言,从青岛地区的实际情况来说,粮食增产的先天条件并不优越。水是农业的命脉,而青岛属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

为了解决水资源缺乏与粮食增产的矛盾,王军强带领团队展开科研攻关,尝试把设施农业中常见的水肥一体化模式“移植”到粮食生产之中。如今,历经10年探索与创新,青岛创新集成应用的“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全程机械化新技术模式”实现了播种、施肥、灌溉、收获等关键作业环节的定量化与机械化,与常规水肥管理方式相比,粮田单位面积平均节水30%以上、节肥20%以上、减药15%以上、灌溉劳动效率提高10倍以上、土地利用率提高10%以上、平均增产10%以上。

过硬的农业技术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增产增收。目前,青岛全市建成100多个示范展示基地,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推广应用面积10万亩以上,引领青岛小麦2018-2020年连续三年在不同地块、不同品种上实现800公斤以上超高产水平;2021年夏玉米田间实收最高亩产达到1021.25公斤的过吨粮水平,带动秋粮平均单产创全市历史新高,成为全省典范。

今年是青岛市规模化示范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第一年,随着秋收到来,总结好青岛本地复合种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助力解决我国粮油安全“卡脖子”难题,成为王军强和团队的新课题,“未来我们将加强技术跟踪指导,解决堵点问题,推进机艺融合,实现大豆玉米协同高产,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增产增收优势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