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得来只是开始,留得住、产得出更加重要

2022-11-05 07:59 大众报业·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108127) 扫描到手机

□特约评论员 高存玲

颜宁是世界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也是在网络上知名度非常高的科学大拿,她的一举一动总能引发万千网友关注。颜宁回国登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引发广泛关注,展现了整个社会对人才、对顶尖科学家的极度渴求和无比重视。

遥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等一大批科学家放弃国外优渥的物质待遇和完善的科研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归来的他们,为科技腾飞、为民族崛起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学成归国。他们当中不仅有施一公、饶毅、颜宁这样的知名学者,更有成千上万在某一领域建树良多却并不为外行人熟知的普通科研人员。他们履历光鲜,有着过人的科研能力,长期在国外学习、工作所具备的国际视野也是极为重要的学术资本。他们的归来给国内学界注入源源活水。可以预见的是,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顶尖科学家回归祖国,把论文写在生养他们的祖国大地上,用科研造福于华夏同胞。

科学家归来也对我国的科研政策、科研管理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科研管理、科研评价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尚存在显著差异。适应国内的学术科研环境,成为归国科学家面临的第一道考题。除此之外,我们在科研评价机制、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端和不足,这些不足对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创造力造成了不小限制。前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非升即走”制度,正是科研功利化、学术工业化、高校工场化带来的结果。如何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环境,让科研人员专心于科学研究的星辰大海,为民族复兴、为造福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亟需给出答案。

颜宁们回得来只是开始,留得住、产得出更加重要。为科学家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让他们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顶尖科学家回国才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常态”。

(作者为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院长助理、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