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最薄处仅0.2毫米!山东这件文物为何能够被写入教科书?

何以中国丨最薄处仅0.2毫米!山东这件文物为何能够被写入教科书?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2日讯 在2024年新版全国统编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教科书里,蛋壳黑陶高柄杯被作为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代表进行了专门介绍。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高26厘米,口径9.专家们形容它“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硬如瓷”。其制作不仅代表了整个龙山文化时期制陶的最高水平,也达到了中国古代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此外,该文物还从山东558万余件文物中被推选,成为山东文物标识的实物原型。[详细>]
何以中国|拂历史尘埃 赏海岱风华

何以中国|拂历史尘埃 赏海岱风华

水有源头树有根,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亦是如此。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带领人们共同开启一场精神巡礼。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海岱地区贡献了制度文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5000年前后)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节点,作为海岱地区目前发现面积最大的大汶口文化城址,岗上遗址大型城址的发现,...[详细>]
何以中国|山东用礼乐这样回答

何以中国|山东用礼乐这样回答

齐鲁网·闪电新闻12月1日讯 11月30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联合组织开展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省济宁市启动。孔府景区、尼山圣境、尼山孔庙……活动期间,约300名嘉宾“走读”儒风,在齐鲁大地悠长的古韵回响中,一起领略盛世中华的礼乐之美。正衣冠、拜先师、朱砂启智、击鼓明智,开笔礼活动帮助幼童开启学习生涯;设立“和为贵”调解中心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礼之用,和为贵”得到现实演绎...[详细>]
何以中国|“探源”文明之光 照亮未来之路

何以中国|“探源”文明之光 照亮未来之路

山东,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远古时代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到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再到岳石文化,山东的史前文化谱系清晰、脉络完整,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柱。如今,山东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上持续发力,不仅让沉睡的历史文物焕发新生,更让中华文明的光芒照亮未来之路。”走进山东博物馆,大家的目光“牢牢锁定”《海岱日新——山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山东在考古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如...[详细>]
闪电评论|看见“风华齐鲁”,解答“何以中国”

闪电评论|看见“风华齐鲁”,解答“何以中国”

11月30日上午,“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曲阜启动。搭乘“何以中国”东风,探寻中华文明深厚底蕴,而齐鲁大地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积淀,为我们解答了“何以中国”这一深刻命题。从先民创造的史前文化,到现代互联网+文化的创新传承,齐鲁大地以弦歌不辍的精神,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山东在文化保护传承上的努力,更能感受到那份对文化自...[详细>]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齐鲁大地汇文脉 薪火相传展国风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齐鲁大地汇文脉 薪火相传展国风

随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走上舞台,为大家介绍了更加真实的孔子:他擅长射箭、擅长驾车,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大汉”,还是热爱音乐的“文艺青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整理修缮情况。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中国好人”栾留伟妻子薛巧艳分享了自己收到的“15亿...[详细>]
何以中国丨从孔孟出发,当AI遇见齐风鲁韵

何以中国丨从孔孟出发,当AI遇见齐风鲁韵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山东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自先秦时期齐鲁文化的形成开始,到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兴盛,这片土地积累起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止孔孟,孙膑、王羲之、诸葛亮、颜真卿、李清照、辛弃疾……一代又一代的先贤志士在这里发光发热,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精神遗产。  近年来,山东深耕齐鲁人文沃土,弦歌不辍,赓续齐鲁文化新篇章。  高水平建设尼山世界儒学中心  连续举办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出版中...[详细>]

何以中国丨弦歌不辍,以致未来

两千多年间,一批又一批文人志士来到山东曲阜,登临尼山,拜谒孔子,探寻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而今,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这里,寻根溯源,叩问何以中国的答案。  11月30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探寻文化根脉,传播儒韵新风,带领人们开启了一场精神巡礼。    中华大地,名山无数,但尼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始终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原因何在?我们看到,在“何以中国•弦歌...[详细>]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山东曲阜启动

  泱泱华夏,历史悠久,文脉绵长。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山东省委网信委指导的“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11月30日在山东济宁曲阜启动。山东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国家网信办副主任牛一兵,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出席并致辞。山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玉刚主持启动...[详细>]
何以中国|朵朵绒花指尖盛开,丝丝传韵满心喜爱

何以中国|朵朵绒花指尖盛开,丝丝传韵满心喜爱

何以中国|朵朵绒花指尖盛开,丝丝传韵满心喜爱。[详细>]
何以中国|盘扣:飞针走线勾勒繁花古韵 一双巧手“盘”出最美中国扣

何以中国|盘扣:飞针走线勾勒繁花古韵 一双巧手“盘”出最美中国扣

何以中国|盘扣:飞针走线勾勒繁花古韵 一双巧手“盘”出最美中国扣。[详细>]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如果姜小白有朋友圈,他也会为山东疯狂点赞!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如果姜小白有朋友圈,他也会为山东疯狂点赞!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记者 彭茜 设计 许晨巍巍齐长城,穿越山东7市17个县市区,像齐鲁大地的脊梁,在沧海桑田中鉴定着这片土地的日新月异,也见证着沿线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详细>]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无声洗车场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无声洗车场

“山东好人”、烟台市无声洗车场经理柳兴涛。进聋哑学校读书,练出一手好字;当木匠做家具,绝不偷工减料。“平日里邻里街坊特别照顾我,我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不算啥。22岁那年,柳兴涛结婚了,妻子也是聋哑人,同样要强的一家人自食其力,一起开了一家洗车场,取名“无声洗车场”。洗车属于又脏又累的苦活,但“无声洗车场”始终坚持以最低廉的价格,为顾客提供最周到的服务。[详细>]
望岳谈|何以中国,言必邹鲁

望岳谈|何以中国,言必邹鲁

11月28日,“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山东曲阜,“穿越”时空“对话”孔子,开启一场“当一天孔子的学生”的奇妙之旅,近距离领略绵延千年而长盛不衰的儒家文化的迷人魅力,探寻先师孔子的思想精髓与历史传承。作为中国古代两位伟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和继承者孟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其思想泽被下的“邹鲁之乡”成为文化昌盛的象征。2023年首次由社区延伸至街道,覆盖范围由阙里1个...[详细>]
何以中国 | 济南皮影戏:百年光影,匠心传承

何以中国 | 济南皮影戏:百年光影,匠心传承

李娟出生在皮影世家里,她的爷爷李兴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传承人,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学会演皮影了。20世纪初,李娟的高祖父李克鳌从邹县来到济南,创立了济南皮影;1955年,济南皮影的第二代传人李福增、李福祥受邀进京表演《智激美猴王》;1982年,第三代传承人、李娟的爷爷李兴时表演的《西游记》10集,成为中央电视台首套皮影经典剧目;李娟是第五代的传承人,也是济南皮影百年历史中的第一位“女掌门”。起初,李娟只是跟在爷...[详细>]
何以中国 | 一场史前Citywalk,寻访4000年文明之光

何以中国 | 一场史前Citywalk,寻访4000年文明之光

进入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时间的指针拨回4000多年前的史前时代,从一处城墙、一尊黑陶、一片麦田开始,溯源逐本,探寻文明的踪迹。城子崖遗址是由中国考古学家独自发现、独立组织发掘的第一个史前城址,汇集了龙山文化城、岳石文化城、周代城“三城叠压”,遗址遗存主要有城垣、城门、城壕等,面积约19万平方米,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极高。城子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中国新石器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因与...[详细>]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15亿次的爱

何以中国·弦歌不辍|15亿次的爱

”回忆起丈夫栾留伟救人的举动,薛巧艳止不住地流泪。中午12时许,栾留伟带着两个女儿在河北廊坊市固安县永定河段游玩时,忽然听到河中有人呼救。在勇救3名落水儿童后,栾留伟因体力不支,不慎溺水身亡,年仅41岁。8月20日,在固安县殡仪馆举行的遗体告别仪式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手捧鲜花或胸别白菊,向这位救人英雄致敬。随后,其骨灰被运回山东省宁阳县老家,并被安葬在宁阳烈士陵园。[详细>]
何以中国|微短剧【梦寻亚丑钺 】

何以中国|微短剧【梦寻亚丑钺 】

商代小伙薄恒为寻找丢失的亚丑钺,从远古战场穿越3600年来到现代。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到青岛的山大(青岛)博物馆,从济南的山东博物馆到青州的青州博物馆,薄恒在山东终于找到了亚丑族文化的根脉。#何以中国弦歌不辍 #3600年梦寻亚丑钺 #小钺钺去哪了#当一天孔子的学生 #何以中国礼乐山东[详细>]

何以中国 |山东文化“两创”,传承与创新的交响曲

据悉,11月29日至30日,山东举办“何以中国 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何以中国”,这是一个关乎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的深刻命题。“弦歌不辍”,这个成语源自《庄子·秋水》中“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的记载,意味着即使在困境中,孔子依然坚持教化育人的精神,以琴瑟伴奏而歌诵。“何以中国 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的举办,正是山东聚焦“两个结合”,深化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从《齐鲁文库》的编纂...[详细>]
何以中国丨跟着孔子游鲁豫

何以中国丨跟着孔子游鲁豫

闪电新闻记者 梁丽娟 耿奇贤 殷爽爽  报道[详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