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亭丨山东大学成立“吴金鼎班”,吴金鼎是谁?

2023-07-14 19:35 大众日报阅读 (1405684) 扫描到手机

□周学泽

7月11日,庆祝山东大学考古专业创建50周年大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会上,为山东大学“考古+”拔尖2.0基地班——“吴金鼎班”揭牌,并为耶鲁大学文德安教授颁发“山东大学名誉教授”聘书。吴金鼎是谁?这是一个很多人感觉陌生的名字,但在我国考古学界,这是一位重量级人物,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被誉为“田野考古第一”。

山东大学将“考古+”拔尖2.0基地班命名为“吴金鼎班”,意味着吴金鼎和山东关系密切,事实也如此。

第一,吴金鼎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而且多年在山东省的大学和文化部门任职。

根据山东诸城籍作家岳南所著《南渡北归》中所述 , 吴金鼎1901年出生于潍坊安丘万戈庄,后入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历史政治系学习,1926年大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学校 (清华大学前身)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1930年到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

第二,吴金鼎揭开了山东现代考古的序幕,其中对龙山文化的发现及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否定了当时喧嚣一时的“中国文化西来说”,对于增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吴金鼎一生的主要贡献在于中国新石器文化研究方面,主要有三大范畴:1、对龙山遗址的发现及城子崖的发掘;2、对中国史前陶器的认识和评价;3、对中国西南地区的考古开拓。其中,对龙山文化的发现及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吴金鼎的贡献最大,影响也最大。

笔者曾到访城子崖博物馆,了解到有关情况,吴金鼎是发现城子崖遗址的第一人。1928年,当时还在清华学校上学的吴金鼎到东平陵城考察,途经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这是一处河旁台地,远远望去,宛如城垣。1930年和1931年,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分别带队,对济南城子崖遗址进行发掘,巧的是,从发现到发掘的过程中,第一个发现兽类卜骨和薄胎黑陶的人,都是吴金鼎。

吴金鼎在城子崖遗址发现的第一块卜骨是牛胛骨,随后,考古队又接连发现几块卜骨。这是在河南安阳殷墟之外,第一次发现卜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表示,殷墟的标志性文物就是刻有文字、用于占卜的甲骨,城子崖发现的卜骨年代更早,虽然没有文字,但二者之间就有了联系。

更重要的是薄胎黑陶的发现。此前,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对河南渑池仰韶文化的发掘后,认为仰韶彩陶与土库曼斯坦的安诺彩陶和乌克兰特里波列彩陶有许多相似之处,进而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给中国知识界很大震动。城子崖黑陶的发现,则证明了“中国文化东来”。这个“东”,即城子崖所在的海岱东夷人生活区,因为河南安阳殷墟里也发现了和城子崖相似的黑陶,而年代晚于城子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城子崖黑陶,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这就说明殷墟的黑陶来源是城子崖,从而证明商朝殷墟文化是本土起源。

1934年,梁思永与吴金鼎、董作宾、郭宝钧等人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出版。根据城子崖遗址发现的以黑陶为特征的古文化,考古学家将之称为龙山文化,因为城子崖所在的地方便是龙山镇,其年代大致为距今4300年至3800年,正好处于历史上尧舜禹到夏代早期的年代,这个时代之后便是月明星稀的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时期。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认为,龙山文化的发现,证明以山东为中心的东部沿海一带,存在一支与彩陶文化完全不同的黑陶文化系统,为中华文明本土起源说提供了考古学上的确凿证据,从根本上推翻“中国文化西来说”。

《城子崖》一书虽是众人合力之作,但吴金鼎在其中有极大的贡献,此书共有七章,吴金鼎就独自撰写了第二章《城子崖地层之构成》及第四章《陶片》,与别人合写的有四章。该书中的大部分初稿是由他预备的,由于他是发现者,所以他的田野工作十分卖力,他对考古工作的专注、热诚和贡献是不能忽略的。正是他发现城子崖,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才得以正式出现在中国考古学的领域内。虽然不能说没有吴金鼎就一定没有龙山文化的发现,但吴金鼎却是凭其丰富的考古知识及田野经验,成为发现龙山文化的第一人。

吴金鼎学术贡献颇多。1937年,他的博士论文《中国史前陶器》在伦敦出版成书,该书长期被外国人视为研究中国史前陶器的必备参考书。1937年,吴金鼎获英国博士学位后回国。1938年11月至1940年6月,与他人在云南大理地区进行考古活动,发现遗址32处,写成《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该书被誉为奠定了“西南方面史前考古学的基础”。抗战胜利后,应母校齐鲁大学的邀请,赴济南主持该校的复原工作。1946年后,任齐鲁大学教授,先后兼任文学院院长等各种职务,后因积劳成疾,怀着对家国的无限热爱和未能继续从事考古事业的无限怅惘,于1948年9月在齐鲁大学辞世,终年48岁。

吴金鼎一生痴情于考古,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出卓越的考古贡献,背后是对祖国深沉的爱恋,抗战时,他一度投笔从戎,“爱国+爱考古”是他身上两个鲜明的标签。山东大学在国内考古界长期位居前列,但新时期也面临新的考古任务,成立“吴金鼎班”,可以更好传承考古前辈精神,开创“海岱考古”新辉煌,为中华文明探源和文化自强自信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