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164天,“深海一号”船圆满完成中国大洋83航次科考任务返航青岛

2024-05-28 20:50 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阅读 (432231)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丽平  图/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圆满完成我国首个大西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任务。中国大洋83航次自2023年12月17日由青岛起航,先后在印度洋、南大西洋和北大西洋开展调查作业,共历时164天,总航程约5.7万公里,成功开展蛟龙号载人深潜作业46次,蛟龙号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3次“九天九潜”的新纪录。

我国载人深潜首探大西洋

5月28日,晴空万里,鳌山湾畔,碧波荡漾。上午8时许,中国大洋83航次“深海一号”船缓缓驶入母港,圆满完成了为期164天的科考任务。

中国大洋83航次首席科学家、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研究员孙永福介绍,大西洋科考任务是利用蛟龙号到大西洋中脊开展资源环境的调查,重点对海底生境、地形地貌、海底生物的空间分布及生物的连通性进行了系列研究。

5月28日,“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

据了解,洋中脊是地质构造过程、生命过程、水动力过程剧烈作用的区域,是地球多圈层物质能量交换的热点,孕育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需的丰富资源,深刻塑造了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是当前深海生物多样性与联通性调查的重点研究区域。

孙永福介绍,中国大洋83航次获得了大量的大量海底生物和地质样品,认识了大西洋中脊热液生物多样性特征及连通性规律,丰富了大西洋中脊深海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对我们深入认识大西洋中脊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具有重要意义。

“北大西洋以前一直被认为是欧美国家的‘后花园’,我们以前很少有机会去到那里。中国大洋83航次将我国载人深潜调查由两洋一海(太平洋、印度洋、南海)拓展到大西洋,实现了中国大洋工作布局的新拓展。”孙永福说。

青岛母港工作人员准备“深海一号”靠岸。

蛟龙号创造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新纪录

中国大洋83航次通过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成功搜索、定位和证实多处活动热液区,圆满完成了南、北大西洋15个热液区下潜,获取了热液喷口区域温度、甲烷和氢气等第一手环境数据,采集到盲虾、贻贝和蠕虫等宝贵的深海热液生物样品以及硫化物、玄武岩和沉积物等深海地质样品,获取的数据资料和样品有助于深入认识大西洋中脊这一深海生境的特殊性。

“这是蛟龙号首探大西洋,也是我国的载人潜器首次到大西洋开展作业。”中国大洋83航次深潜作业负责人、潜航员唐嘉陵介绍,从南大西洋到北大西洋,我们蛟龙号在60天时间窗口内共下潜了46次,在这46次下潜作业中,蛟龙号共承载20多名科学家进入到深海中。

“深海一号”船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抵达青岛母港。

这种高密度的下潜对唐嘉陵来说还是首次。唐嘉陵回忆,第一航段中,他们的作业窗口只有32天,蛟龙号下潜了26次;下一航段中,面对南大西洋复杂海况,科研人员毫不松懈,依然紧锣密鼓安排下潜作业,实现了30天时间内,成功下潜21次,其中包括一次航渡。

在这样高频次的作业中,我们的科学家感到的不是压力,更多的是兴奋。“有的科学家前一天刚完成下潜,第二天又有机会下潜,他们都非常兴奋。”唐嘉陵说,这也体现了蛟龙号和保障团队业务化水平越来越高,验证了我们的装备非常稳定。

中国大洋83航次最终创造了单航次下潜次数最多和3次“九天九潜”的新纪录。

而让唐嘉陵印象最深的,要数今年的除夕夜了,当天蛟龙号正常执行下潜任务,唐嘉陵就在执行深海下潜任务。“感觉这个除夕节过得非常有意义。”唐嘉陵说。

科考成员远远地对着岸上的亲友挥手。

唐嘉陵介绍,此次返航后,蛟龙号将进行为期2个月的休整,为下半年的作业任务做好准备。

新奇生物增添旅程乐趣

历时164天的科考任务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也是一种挑战,但航行中也有很多乐趣。

母港的工作人员母港的工作人员为“深海一号”搭建步行通道。

中国大洋83航次临时党支部书记、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学伟介绍,整个调查过程,科考船24小时作业,科研人员天还没亮就开始准备装备,天亮后下放蛟龙号,傍晚再回收。回收后再开展常规调查研究,如获取沉积物样品、多波束测线等。

船上工作人员走下舷梯。

虽然作业任务非常饱和,但下潜中发现的新奇生物也给旅程增添了许多乐趣,“比如长着两个小耳朵的小飞象、长得像蝙蝠一样的海底生物等。此外,在深海喷口中还有一些特种生物密集分布,如盲虾,他们在非常小的空间中分布着成千上万只,密密麻麻铺着好几层,很震撼。”

顺利抵达的科研人员受到了热烈欢迎。

许学伟介绍,此次航次期间还开展了对外合作交流活动。2024年4月14日-17日,“深海一号”船停靠佛得角圣维森特岛明德卢市码头期间,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和中国驻佛得角大使馆共同举办了以“促进中-佛海洋交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中国-佛得角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开放日暨海洋合作交流活动。中佛参会代表一致认为,双方应在“海洋十年”框架下同打造海洋科技、气候变化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平台,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

据悉,中国大洋83航次由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总体组织与指导,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实施,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三海洋研究所、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9家科研高校和技术保障单位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