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专家就后疫情时代医疗热点献言献策

2020-05-15 07:42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08124) 扫描到手机

文/半岛记者 李红梅

图/受访者提供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医护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救治患者,医患之间互相理解、彼此信任的良性互动,赢得了舆论的广泛赞扬。抗疫建立的和谐医患关系,在后疫情时代如何才能持续向好?历经此次疫情,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听听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医疗专家怎么说。

谈医患关系

市人大代表卢云—— 长久的医患和谐需加大财政投入

“疫情期间,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和尊重空前提高,医患关系是我从医21年以来最好的。”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大附院普通外科医疗中心主任卢云说,在这个特殊时期,患者及家属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对就医秩序的遵守,都达到了近些年的最高点。

“希望疫情是短暂的,医患关系改善是长久的,医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曾获“全国医德标兵”称号的卢云说,让疫情期间和谐的医患关系持续下去,首先要加大对医疗领域的财政投入。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地方的应对能力捉襟见肘,发热门诊、ICU、感染科病房等应急救治设施缺乏。在此次疫情中,青大附院作为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收治了多位新冠肺炎患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目前,西海岸院区的发热门诊仍在使用临时的抗震帐篷,感染性疾病科仅有21张床位,配置也不完全符合国家规范。

新冠肺炎疫情呈现全球化、常态化的特点,容不得我们有半点闪失。卢云建议,依托大型三甲公立医院青大附院,在青大附院西海岸院区感染性疾病科单独楼的基础上,改扩建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市(区)公共卫生应急救治中心,扩建至249张床位,其中普通病房150间(呼吸、消化系统)、ICU99间(含负压房间40个)。另外,建设负压手术间6间(含负压产房2间)。配备建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留观区域、功能完善的检验科(带PCR实验室)、影像检查科(B超、DR、CT、MRI)以及药房。

市人大代表杨冰—— 让患者有尊严地享受优质医疗资源

和谐的医患关系,在后疫情时代能否延续下去?青岛市人大代表、上海锦天城(青岛)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冰持谨慎态度。

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础是互相理解与尊重。“我同学的父亲患癌症,临终前去医院住院,医生言谈之间很冷漠,说‘你父亲就那样了’。结果,老人住院不到两个月就离世了。”杨冰说,即便医生很忙,没有时间与精力跟患者及家属进行很好的沟通,但应该有最起码的恻隐之心和临终关怀。

“我的父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有点健忘、失忆。为了防止走丢,办住院手续都需要两个人陪着,在各个楼层之间穿梭,一个人领着他做核酸检测等检查,另一个人去交费、化验。”杨冰说,有些医院的一些环节的衔接不够人性化、很不方便。

与百姓的医疗需求相比,青岛的优质医疗资源还是比较短缺。“一些三甲医院急诊科的走廊里经常躺满患者,有的要躺一个星期才能等到床位。他们都是从青岛周边赶来的病人,可以想象躺在走廊里有多痛苦!”杨冰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都很难过,她建议加大财政投入,让更多患者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疫情期间医患纠纷减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去医院就诊的患者减少了。这仅仅是一个片段,是偶发性的,不是必然的,医患矛盾还是客观存在的。”杨冰感慨,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市政协委员王万春—— 凸显公立医院公益性 减轻患者负担

今年2月,青岛一老人牙疼得厉害,全市口腔医疗机构全面停诊的情况下,老人在青岛市口腔医院得到了多科会诊、精心治疗,目睹医护人员冒着感染风险为他诊治,心中非常感激,于是诊疗前后四次鞠躬致谢,临走时还扔下1500元钱。“这样一个案例,传递出医患休戚与共的战友关系:当医患互相尊重、信任和认同,便能更好地联手对抗共同的敌人——疾病。”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口腔医院院长王万春说。

王万春认为,目前敬业、奉献是医疗行业的主流,要想抗疫建立的和谐医患关系得以持续,全社会还应从以下方面不断努力:

医疗机构要努力提升服务质量,确保诊断准确、技术硬核,这是医患关系和谐的基石。换句话说,患者每次就诊都能够得到很好的救治,自然会相信医生。

医护人员要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对患者全心全意、关怀备至,这是维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环节。“当我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时,必定会温暖患者的心,赢得患者及家属的尊敬,获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从而建立起一份浓浓的医患共情——我感知你的痛苦,你体会我的辛苦。”王万春说。

此外,还要强化医患共同体意识,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这是构建良好医患关系的长效保障机制。从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保障制度到舆论氛围、法制环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要进一步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增加投入,减轻患者负担,减少医患嫌隙的经济诱因。要强化法治,进一步明确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医务工作者合法权利;医疗机构要主动积极宣传公益性,让患者和社会真实、客观地了解医学、了解医院、了解医生。

谈医疗提升

市人大代表刘文俭—— 提升岛城医疗竞争力

“新冠肺炎疫情把医疗竞争力提升到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位置。”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刘文俭说,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城市竞争力的理解,一直停留于GDP、人口和产业上,而忽视了教育、医疗等硬件的重要性。

“总体上看,青岛医疗竞争力低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综合竞争力排名。”刘文俭说,一个城市医疗能力有多强,不仅要看医疗资源的丰富程度,还要看医疗资源的发达程度。按照各大城市医院数、床位数及执业医师数排行,青岛市位居第16位;按照各大城市每千人医疗资源分布排名,青岛市位居第20位;按照所拥有的百强医院排名,青岛市只有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家进入百强、排名第21位,而济南有3家医院进入百强、排名第10位。

“青岛市要按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和要求,衡量公共卫生发展水平是否匹配、对市民的健康服务能力是否达标。”刘文俭建议,青岛在“十四五”期间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堵塞疾病防控漏洞,更加注重医疗设施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让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有更多安全感、舒适感。

市政协委员李杨—— 化危为机发展康复产业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医疗资源和医疗器械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青岛市政协委员、青记智库创始人李杨说。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苏州等6个城市提出了医院建设规划。青岛则在去年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青岛大型医院在建项目达到12家,全部建成后,青岛三级医院将达到35家。青岛市2020年重点任务公开承诺事项中提出,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疫情对于青岛来说,是一次化危为机发展康复产业的绝佳机会。”李杨说,这次疫情暴露出的国产医疗器械短板,对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产业来说,是一个机会。

去年6月,经过青岛和山东多方争取,历经5年筹备的康复大学正式落户青岛。省部共建的康复大学,以研究为基础、以康复应用为主导,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多功能创新集成康复医疗高端人才平台,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全新大学。“青岛应该借省部共建康复大学这一国家战略项目,一方面补足医疗资源方面的短板,在三甲医院引进和建设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开放康复产业的应用场景,引进高端医疗器械企业,带动青岛高端制造更上一个台阶。”李杨建议。

专家

若疫情秋冬出现变化 青岛能更好应对

青岛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青岛大学医疗集团副院长孙运波认为,在后疫情时期,维持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找准医患矛盾的症结逐一破解、对症下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互联网+医疗健康”、双向转诊、急慢病分治的推进,以及全社会健康意识的增强,医患信息不对称、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大医院医生疲于奔命等问题将得到缓解。

抗击疫情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方面协调联动。青岛市在新冠肺炎医疗救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在山东省内也起到了表率作用。不过,“个别单位对疫情危害性和防控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孙运波说。

“经过此次疫情,青岛市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得到加强,假如疫情在今年秋冬季出现变化,能够比现在应对得更好。”孙运波认为,青岛市医疗水平近几年有很大进步,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和技术,并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尤其是重症医学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