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建言献策 推进垃圾分类

2020-05-16 08:42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31066)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洪智 孙桂东

实行垃圾分类关乎到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形象。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垃圾分类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参与。《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20年1月6日起施行,青岛迎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但时至今日,垃圾分类的成效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此,青岛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有关专家纷纷建言献策,更好推进垃圾分类。

市人大代表王文华 分得好发礼品,大数据当监工

生活垃圾混投等问题并未完全消失。一是宣传发动不到位,二是组织管理力度不够,三是垃圾分类设备设施配备不到位,四是激励机制没有跟上。

如何推动垃圾分类深入开展?市人大代表、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王文华表示,从目前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推进情况看,生活垃圾混投、混装、混运等问题并未完全消失。王文华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有4个原因:一是宣传发动不到位,二是组织管理力度不够,三是垃圾分类设备设施配备不到位,四是激励机制没有跟上。

为此,王文华建议继续广泛深入地、持续不断地宣传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级责任。市区两级要成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指导小组,制定相关法规制度,进一步规范对垃圾分类管理的引导。要督促指导社区和物业公司担负起垃圾分类管理的指导责任,具体指导社区居民规范有序地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要积极组织社区志愿者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在垃圾投放的重点时段安排志愿者在垃圾投放点对居民投放垃圾进行规范指导,对做得比较好的居民发放小礼品,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积极性。

此外,在王文华看来,还应配齐配全设施设备,保障垃圾分类管理落到实处。创新模式,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水平。还要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加强对可回收物的收集运输和处置,如造纸业、金属制造行业、塑料以及其他化学材料工业企业,利用垃圾生产建筑材料、回收稀有重金属等;采用大数据管理,实现社区各类垃圾分类处理量的大数据实时分析,把垃圾分类这项动态、难监管的工作,转变为固定化、规范化管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激发百姓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市政协委员李秋航 垃圾不落地,推进智能分类回收

建议政府考虑引入垃圾回收市场化运营,将有能力、有技术的企业引进到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中,形成完整的资金流动链条,为青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

市政协委员、山东正航律师事务所主任李秋航建议,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垃圾智能化分类回收及智能化垃圾处理系统,并向市民普及智能化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系统的使用方法,让居民体会到垃圾分类回收带来的便利,提升居民垃圾分类意识。

其次,她建议在推广垃圾智能化分类回收同时,在青岛开展“垃圾不落地”试点,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青岛市市民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垃圾不落地”政策具备了群众基础。下一步,建议政府部门建立适应市情的垃圾定时定点回收模式并试点运行。借鉴其他地市经验并结合青岛实际,建议前期开展分类回收的新增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按照1:1的比例分担;垃圾分类回收长期监管费用,由市级财政承担,包括垃圾分类第三方考评服务、垃圾分类监管平台建设和运行、源头减量和分类先进的激励等费用;而垃圾分类回收长期运行费用,包括宣传发动、垃圾分类日常工作、分类处理设施运行等费用,由市区两级财政按职责分担。

建议政府考虑引入垃圾回收市场化运营,将有能力、有技术的企业引进到垃圾分类回收项目中,形成完整的资金流动链条,为青岛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在推广智能分类回收的同时,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在对智能分类回收项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同时,探索垃圾运输、垃圾末端处理方面的智能化处理手段,借助GPS、“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垃圾桶容量实时监控、实时清运,垃圾运输车路线智能规划、智能转运,垃圾末端处理作业智能分类、智能管理,构建青岛垃圾处理智能化管理、控制平台,让青岛真正成为“垃圾不落地”、垃圾可以实现全部智能化回收与处理的美丽城市。

市人大代表孙瑛 政府发垃圾桶,调动居民积极性

建议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进行奖励,如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就可领取垃圾分类袋、日用品等。

为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减少环境污染,市政府出台了《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并于1月6日起正式施行,全市上下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市人大代表、平度市星光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孙瑛介绍,在调研中发现,生活垃圾分类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例如市民生活习惯难改变,特别是农村地区,旧观念的转变困难较大,积极性不高;垃圾分类知识不够普及等。

孙瑛认为可以以点带面分段实施。针对一步到位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比较困难的现实,建议采取分类实施、逐步推广的办法,稳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例如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载体,开展有奖征文、知识竞赛、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中小学、幼儿园开设垃圾分类课,从娃娃抓起培养垃圾分类意识。合理配置收集设施。可采用政府补贴购置分类收集专用垃圾袋、垃圾桶等,适时向各家庭发放垃圾分类装置,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

孙瑛表示,还可推行专业化回收利用。建议政府以购买服务的形式,让生活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对接,打通生活垃圾分类产品的出路。鼓励运营主体根据资源和行业等实际,采用PPP方式,布局可回收垃圾的加工利用链条,保证前端分类出来的资源有去处,能利用。他还建议从市级层面统筹推动各区市抓紧建设湿垃圾末端处理设施,提高湿垃圾分类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率。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可对垃圾分类回收行为进行奖励,如将可回收垃圾送到垃圾分类站就可领取垃圾分类袋、日用品等,还可加强落实相应的警告和惩罚措施。

市政协委员原永兵 家门口处置,社区都配堆肥师

建议为每个社区培养一名专职或兼职社区堆肥师,指导厨余垃圾在社区的资源化利用,实行就近有效处置,即把能在小区处理的垃圾就地在小区处理,堆肥设施成本低廉,操作容易。

“农村生活垃圾是影响青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的主要障碍。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方式和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和现代技术综合运用的重要体现。尽管各级政府已下了大气力来处理城乡垃圾,但现状并不令人十分满意。”市政协委员、青岛农业大学副校长原永兵说。目前,我国的城乡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和培肥土壤循环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原永兵认为,为体现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公益性、公共性,建议市政府建立综合激励补偿机制,探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和培肥土壤循环利用规范机制。扶持发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处置利用龙头企业,建立城市厨余垃圾源头分散处理机制,从出口上有效解决城乡有机废弃物垃圾污染问题。

原永兵建议,重点养殖、种植地区以乡镇为单位统一规划,全覆盖、整体推进不留死角。形成合作社、村集体、种植大户和第三方专业处置的多模式齐头并进,第三方科技公司提供市场化的检测、堆肥技术指导和主设备共享服务。进一步探索政府最低政策支持与监管,第三方科技公司技术服务与技术指导,环卫站具体实施的三方合作模式。政府整合以往各部门碎片化、零散的扶持政策,将秸秆、尾菜、旱改厕粪污、畜禽粪便、农村垃圾收储运补贴、填埋场垃圾减量政策统一整合到一个综合政策,补贴农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企业,促进市场化运作,从出口上拉动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置。

为每个社区培养一名专职或兼职社区堆肥师,指导厨余垃圾在社区的资源化利用,实行就近有效处置。将现行侧重于垃圾运输与垃圾集中处理的经费结构,调整为与《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描述一致的保障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经费结构,增加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就地资源化利用工作经费比例。

宋霁

■专家 规范垃圾桶点建设 助市民更好投放

青岛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副处长、青岛市市政公用科研院院长宋霁认为,垃圾分类是涉及到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情,因为它跟每个人的生活有关。要做好这个工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制度要求,结合青岛的特点,开展一系列工作。在这方面,青岛市已经制订出台了《青岛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也在今年的1月6日实施,同时出台配套的标准和行动方案。

“上层设计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软硬结合。硬件方面是不断完善设施短板,提升设施水平。去年市区的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基本实现了覆盖,但是覆盖的标准不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规范垃圾桶点的建设和管理水平,相应的公示、指引措施也要跟上,让市民知道到哪里去投垃圾、具体分几类。”

宋霁表示,在规范的基础上,今年提出要打造三千个四分类标准化投放桶点,这是投放环节。在收集和运输环节,需要各区市加快补齐车辆缺口,把输运线路打造出来,现在已经是727条,到年底计划要达到785条。如果将来市民的参与程度较高,厨余垃圾处理厂的厨余垃圾处理能力可能会出现不足,所以正在推进厨余垃圾的处理设施。

宋霁表示,软件方面简单来讲,一是宣传发动,一是规范管理。在宣传发动这方面,建设党建引领,部门分工协作,针对全民参与,加强宣传、普及知识。在规范管理方面,是有两条路。一条是依据现在的法规标准,开展输运作业的培训,规范分类输运作业,垃圾分开运;第二条是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在普遍告知权利和责任的基础上,行政执法工作就要跟上,对普遍告知和多次劝告仍然不遵守办法的单位或个人,可能就要进行强制的行政处罚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