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青岛正式进入两会时间!青岛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年5月16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青岛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于2020年5月15日至17日召开。两会时间开启,攻坚...
青岛今年12件市办实事要怎么办、有啥进展 记者帮您一探究竟
5月17日,市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发布了2020年市办实事情况。共12件36项,涉及“ 就业、教育、居住、交通、医疗、环境、养老、救困扶弱、乡村振兴、文体休闲、公共安全、政务服务”等基本方面,那么现在这12件实事进展如何,半岛记者为您一探究竟。
>>>教育保障<<<
实事内容:
增强教育保障能力,开工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80所,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配备工程
■按照省定办园、办学条件标准,开工新建、改扩建幼儿园50所、中小学30所,扩大优质公办教育资源覆盖面。
■完善3434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门口视频监控设备,配备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视频联动紧急报警系统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防范水平。
记者探访:
一键紧急报警,警校联动保安全
半岛记者 刘恺琦
校园安全与每个师生、家长和社会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2020年市办实事中明确提出,完善3434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门口视频监控设备,配备校园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视频联动紧急报警系统全覆盖,进一步提升校园安全防范水平。5月17日上午,记者实地探访了“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配备工程”的试点学校青岛二中,进行实地探访,率先感受校园安全的警校联动。
在青岛二中学校门口,记者看到在传达室外设有三个摄像头,其中两个是高清全景摄像头,“它们能把学校校门口15米左右的范围都覆盖到,有专线与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联网,一旦校门口发生突发事件需要警方处置,110指挥中心可以立即调出学校门口的视频监控画面进行研判,确定出警力量配置。”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宋兆海介绍。
传达室外设有音视频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按下报警按钮发出求救信号
据了解,这个全景视频监控设备安装在校园门口,它是公安机关与校园连接的一路专用视频监控,可以远程操控360度旋转,还能发出刺耳的声光报警震慑不法分子。在校园门口安装此安防系统,一方面可以帮助公安机关远程对校园门口进行日常安全巡检,另一方面在按下报警按钮时可以同步联动,110指挥中心、教育部门监控平台能够实时弹出校园门口现场视频画面,便于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掌握真实情况,视情调配警员、保安、护校队、119、120等各方力量增援,做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为师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除了多方位的摄像头布控,学校传达室门口还设有音视频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该装置和全景视频监控设备组成了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这个报警装置可以远程与公安110指挥中心进行视频对讲,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可以按下报警按钮发出求救信号,描述警情并自动进行录音录像。”宋兆海介绍,如今校园安全的管理智慧化越加凸显,人防物防技防结合,共同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据了解,青岛二中是“实施中小学幼儿园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配备工程”试点学校之一,在2020年市办实事中,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将会覆盖岛城中小学幼儿园。据介绍,该项目正式启动后,市教育局将与市公安局联合下发项目组织实施文件,开展市校园及周边安全防控预警平台与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处警平台、市教育局青岛教育e平台的联网对接工作,实现报警信息的同步传输。另外,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启动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及校园门口视频监控设备的升级安装,还要组织专线布设、联网调试等工作。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9月底前,基本完成有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工作;10月份,开展设施设备的联网调试;11月份,市教育局会同市公安局组成联合督导组,对各区市所属学校设备安装及联网情况进行专项检查验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学校抓紧整改,确保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实现全市中小学幼儿园视频联动紧急报警系统全覆盖。
据悉,项目建成后,任何一所中小学幼儿园门口发生突发事件需要警方到场处置时,可以触发一键报警装置,校园安保人员与警方实时视频通话,报告突发事件的详细情况;同时,公安机关110指挥中心可以同步调出校园门口视频监控画面,便于警方远程查看现场,科学研判调配警力到现场处置,全面提升校园应急事件处置能力和处置效率,为师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文体休闲<<<
实事内容:
拓展文体休闲空间,建设全民阅读设施150处,开展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建设运动场地和健身设施200处,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3条
■市区新增“悦读”社区书屋20处,增设共享智慧书亭100处,设置全民阅读朗读亭30处,更好满足市民文化阅读需求。
■以文化消费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整合影院、书店、剧院、旅游景区、文化培训机构等资源,通过政府补贴、专属折扣、积分奖励、项目孵化、专家指导、投融资、多维合作等形式,开展文化旅游消费促进活动,更好满足城乡居民文化旅游消费需求。
■建设笼式足球场、篮球场、多功能场地和儿童乐园等运动场地100处;为森林公园、口袋公园等配装健身设施100处,更好满足群众运动健身需求。
■通过优化街区环境、提升商品档次、完善服务功能,改造提升现有商业步行街3条,示范引领步行街发展,更好满足市民购物、休闲、娱乐需求。
记者探访:
智慧书亭2.0城市书坊,10分钟阅读圈,一码扫“进”
半岛记者 黄靖斐
“出门10分钟,散个步就能顺便来看看书,扫码进来就可以借书、读书,即便是晚上也没关系,可以拿本书,坐下来享受美好安静的阅读时光。”5月17日,记者探访徐州路青岛新媒体基地旁边的“城市书坊”时,工作人员向记者骄傲地介绍。
记者扫码进入”城市书坊“徐州路店,一间近60平方米的小型“图书馆”展现在面前,展示区、书架、操作区、文创购买区,还有休息区和阅读区,功能十分齐全。负责城市书坊管理、维护和接待“客户回馈“的工作人员朱澎介绍,“城市书坊”是在“智慧书亭”运营一年后,根据市场需求、行业发展、用户反馈等情况搭建的“二代产品”,在以图书借阅为主的基础上,嫁接党建电子平台、文创售卖机、共享咖啡机,搭建24小时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城市书坊”采用RFID识别技术,通过感应门与读者信息的绑定,以及图书与RFID标签的绑定,读者可以通过微信扫码,自主进出书坊,享受休闲阅读。书坊内还有一排阅读区,并配备舒适的阅读灯,朱澎说,“城市书坊24小时无人值守,读者可以在任意时间扫码进来读书,即便是深夜也可以。”
这家城市书坊上架的图书有近千册,有纯外文版的展示,因为距离居民区很近,所以更多的图书是生活类的,比如中西餐菜谱、甜点烘焙、咖啡和茶等。读者们家就在附近,带孩子来看书的也很多,儿童绘本也是这家书坊的一大亮点,还有大众读者喜欢的畅销文学书,中外小说等。“记者在现场看到《白夜行》等图书的外封有一定磨损,看得出周围有不少东野圭吾的粉丝。值得一提的是,智慧书亭及城市书坊都采用定制化服务,运维团队根据摆放的环境,分析受众阅读偏好,定向投放图书,“我们西海岸有一家城市书坊,有一次就接到了周围读者的反馈,说儿童图书有点少,我们就赶快调入大量的儿童绘本、儿童文学类图书,及时满足读者需要。”
记者为孩子选了一本《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的图书,在朱澎的引导下,把图书放近操作平台,图书的书码就会直接被扫描,手机扫码选择“借书”即可。朱澎介绍,目前全市已建立130台智慧书亭和10处城市书坊,在许多交通枢纽、企事业单位、商业MALL等公共场所投入使用,为市民提供近万册优质图书和长达15天的图书免费借阅、通借通还服务。“很多市民在下班时借了书,在单位附近或者地铁站的智慧书亭归还。”
据悉,今年将增设共享智慧书亭100处,城市书坊20家,未来将搭建成覆盖全域的免费读书体系,融合线上发布和线下活动,真正实现“十分钟阅读圈”构想,打造“书香青岛 全民阅读”的城市名片。
>>>安居建设<<<
实事内容:
推进住房安居建设,推动安居提升工程,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0个,实施节能保暖工程500万平方米,加强供热燃气设施配套建设
■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20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补贴5000户;调整市南、市北、李沧、崂山、黄岛、城阳区住房保障准入和保障标准,适度扩大保障范围;规范新建商品住宅交付流程,开展交房即办证试点,更好满足群众住房需求。
■启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10个,涉及居民楼600座、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生活品质。
■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改造500万平方米,改善居民居住条件,促进节能减排。
■新增城市供热配套面积400万平方米,新建天然气管网200公里,保障居民新增用热、用气需求。
记者探访:
加装保温层、加装电梯,小区居民直说好
半岛记者 于红靓
“这个冬天暖和多了,在家再不用穿好几层衣服了。”家住盐城路29号的王继英很开心,所在楼座加装了保温层,冬天家里温度提升了三四摄氏度,不用开空调了,感觉舒服多了。同样开心的还有盐城路4号的居民邢汝喜,去年10月份楼上安上电梯,60岁的他再也不用一遍遍爬上爬下了,现在只要刷卡启动电梯、不用1分钟就能从楼底快速到达自家6楼,非常方便。
盐城路29号楼是上世纪80年代的房子,楼体加装保温层后焕然一新,整个楼的颜值提升不少。居民王继英告诉记者,去年11月份开始动工,到了12月份就完成了,前后用了一个月,加装保温层之后去年冬天家里明显暖和多了。
加装保温层
“过去冬天家里温度一般就在15℃,在家也要穿好几件衣服,装上保温层后,冬天温度能达到19℃了。”王继英说,以前冬天家里太冷还要开空调,浪费电,装上保温层后,家里温度提高也不用开空调了,节约资源还少花钱,大家都很开心。
记者了解到,加装外墙保温层后,现在不但小区的外观焕然一新,而且楼房保值率都有所提升,居民都很满意。此举除了家里温度普遍提高2℃~5℃,还有助于解决墙体结露、霉变及破损等问题。
老楼加装电梯
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盐城路4号,居民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上下楼非常不便。在经过前期调研后,由居民主导,在社区和街道的大力配合推动下,成功加装电梯,如今运行几个月之后,居民深感便利。
家住6楼的邢汝喜告诉记者,以前上下楼都要累得气喘吁吁,“楼下邻居都能听到我拖着箱子咕噜咕噜的声音。”现在好了,加装电梯之后,邢汝喜只要刷卡进入电梯间、摁楼层就能直接到达所在楼层,再也不用头疼爬楼梯了。据悉,这座楼上大多数居民年龄都在60岁以上,装上电梯之后,居民上下楼买菜、健身方便多了。
楼长徐会堂参与了加装电梯的多个环节,他表示,楼上楼下意见一致是本楼座成功加装电梯的关键。“说实话我们楼的人都很友好,也都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所以最终促成了加装电梯这项工作。”徐会堂告诉记者,从电梯运行这一段时间来看,大家的反馈都很好。“大家都很注意电梯的保护,有居民主动承担起电梯的管理,负责打扫卫生、联系电梯检修等。”
盐城路社区工作站站长雷建平告诉记者,去年社区20个楼座加装了保温层,1个老楼加装了电梯,今年社区还将有十几个楼座要加装保温层。
>>>交通出行<<<
实事内容:
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改造交通安全设施300处,提升公交服务能力
■改造市区交通信号、联网控制、标准化取电及中小学周边视频监控等交通安全设施300处,保障交通安全畅通。
■更新市区新能源公交车616辆;根据轨道交通开通运行和市民出行需求,调整优化公交线路75条,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记者探访:
“绿色”公交日益增多,既安全又舒适
半岛记者 马正拓
随着新能源公交车在岛城的推广和应用,乘公交出行的舒适度和安全性越来越高。2020年市办实事中提出,要更新市区新能源公交车616辆;根据轨道交通开通运行和市民出行需求,调整优化公交线路75条,改善居民出行条件。17日上午,半岛记者探访市区部分公交场站发现,目前岛城市区新能源公交车的占比已经逐年提高,不仅更加节能环保,也让市民的出行更加舒适。
位于深圳路162路的公交停车场,自2011年投入使用以来,目前依然是市区最大的公交场站。青岛公交崂山巴士第三分公司党支部书记夏海泉介绍,目前该场站共计停放公交车182部,新能源公交车为164部,包括152部纯电动公交车和12部天然气公交车,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了90%以上。“近年来,随着青岛市公交车型的更新换代,新能源公交车的占比逐年提高。”夏海泉说,从汽油车、柴油车、天然气,再到如今的纯电动公交车,车型越来越环保,岛城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我最开始开的是柴油车,挂挡、踩离合,操控起来比较费力不说,车辆的舒适性也不好,遇到颠簸路面,如果车速较快,能把乘客给颠起来。”312路公交驾驶员段孝建说,跑一圈下来,驾驶员很疲惫,乘客也不舒服,还会造成污染。随着新能源公交车的推广应用,不仅更加节能环保,而且如今最新的纯电动公交车还采用了各种“黑科技”和人性化设计。比如,纯电动车采用无极变速,起步快、没有颠簸感。在保护乘客安全和方便出行方面,车内外共设8个监控探头,还有针对司机的防疲劳驾驶报警装置、易燃物品探测仪、电池仓灭火弹等装置,能更加有效地保护乘客的安全出行。
随着新能源公交车日益增多,岛城专门给公交车充电和加气的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在市区的公交场站内,凡是有条件建设充电桩的,目前都已经建有充电桩,公交车可以利用夜间的低谷就近充电。以深圳路公交场站为例,目前配套建设有26个充电桩,满足150部以上电动公交车的充电能力。并且,该场站的配电房容量位居全国前列,预留了三个快速充电桩接口,为今后充电桩“扩军”留下了大量空间。
据悉,截至2019年底,青岛市公交车总数10877辆,其中新能源5093辆、清洁能源4298辆、柴油车1486辆,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占86%。
另外,根据地铁线路开通运行情况、市区新建居民小区布局和乘客出行需求,按照“东城提速、西城优化、北城加密”的发展策略,青岛市不断优化市区公交线网布局,扩大公交覆盖面,逐步消除服务盲区,改善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换乘衔接效率。自2015年底地铁开通以来,为做好与地铁接驳换乘,已调整走向线路86条,新开线路24条(含微循环线路4条),累计消除公交服务盲区126千米。2019年累计开通和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2条,常态性调整41条线路运营时间,旅游旺季季节性调整25条线路末班车时间。目前,与4条地铁线衔接的公交线路达到295条。
2020年,拟根据地铁线路开通和新机场转场时间,结合新建小区市民出行需求,新开、优化、调整公交线路75条,适时迁改公交站点,提高常规公交与地铁线路换乘衔接效率,满足市民更加便利、经济、高效的出行需求。
>>>医疗保障<<<
实事内容:
提升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医疗保险提标降费,扩建医保工作站至200家,建设智慧化接种门诊,增设和更新献血屋9座
■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每人每年提高30元;门诊大病费用超限额部分再补助30%;高血压、糖尿病门诊报销比例达到50%以上;推进生育保险与职工医保合并实施,降低用人单位医保缴费费率0.8个百分点,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减轻参保居民和用人单位负担。
■扩大医保工作站布设范围,实现每个镇(街道)至少有1-2家,总数达到200家,为群众提供方便、周到、快捷的医保服务。
■通过配备智慧冷链系统、智慧接种系统、其他疫苗储存和冷链设备等,对全市11处疾控中心、217处预防接种门诊和6处接种站进行智慧化升级,提升疫苗全过程电子追溯和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水平。
■按照标准化献血屋设置要求,增设献血屋5座、更新4座,改善无偿献血条件,保障临床用血需求和群众生命健康。
记者探访:
申请门诊大病,不必再跑窗口
半岛记者 肖玲玲
在位于市南区的青岛凯祥中医针灸医院,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办理门诊大病申请或有异地报备的人来办理业务。医保业务不用去办事大厅也能办?原来,市医保局在这里设了一个医保工作站,很多医保业务在这就能办。在医保工作站替老伴办理过大病申请的张女士告诉记者,医保工作站的设立确实给他们带去了很多便利,“以前办理医保手续的时候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得跑很多的地方还得准备很多材料才能办下来,现在只要拿着就诊卡和病历在我们家门口就能报,报销的钱就直接给我们打到卡上了!特别方便!”
参保人在医保工作站办理门诊大病业务
“医保工作站设到‘家门口’,老百姓就更方便了,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外地医保手续,不需要到经办机构的窗口办理。”市医保局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和居民距离比较近,还可以实现近距离的政策解释和政策宣传。另一方面,选择社区医疗机构而没有选择大医院设立医保工作站,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像一些小病,就可以选择在社区医疗机构解决。”
而针对青岛市医保经办服务主要集中在区、市两级,街道、社区等基层服务能力薄弱、老年群体就近服务需求大的现状,今年,市医保局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稳步推进医保工作站扩容工作,实现平均每个街道(乡镇)至少有1-2家,总数达到200家。门诊大病申请、意外伤害申报、异地报备后医疗费手工报销等原窗口服务事项在家门口就能办。
另外,记者从医保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提高广大参保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2020年度青岛进一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其中,一档居民和二档居民财政补助标准统一增加每人每年30元,分别达到760元和680元,预计全年两级财政增加补助额1.46亿元,全市筹资总量预计达到54.5亿元,比2019年度增加约3.24亿元。而青岛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居全省第1位,这对保证青岛市居民医保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居民待遇水平奠定了良好的资金基础。从2020年1月1日起,参保居民在社区医疗机构(含一级医院)的门诊大病超限额部分,再给予报销30%;对二档成年居民在社区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医疗费报销比例由40%调整为50%;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这两个发病率较高的病种,青岛门诊报销比例提高到50%,其中使用基本药物的再提高10个百分点,一档缴费居民报销额度提高到800元,二档缴费居民及少年儿童报销额度提高到600元。此项政策调整,预计每年可减轻全市参保居民门诊负担2000余万元。今年,岛城还降低了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费率。缴费费率下调后,按现行平均缴费基数测算,全市用人单位每年总体减轻缴费负担约12.8亿元,其中在职职工年人均减少缴费460元左右,灵活就业人员年人均减少缴费320元左右。
>>>养老救困<<<
实事内容:
做好养老救困扶弱,建设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0个,建设养老床位12000张,增加老年护理康复床位2000张,提高城乡低保标准
■建设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90个,实现全市城市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全覆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建设机构、社区和家庭养老床位12000张,增强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增加老年护理康复床位2000张,增强老年康复护理能力。
■提高低保标准,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自2020年4月1日起,七区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60元提高到700元;三市城市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00元提高到63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490元提高到520元;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生活补贴标准同比例提高。
记者探访:
就医就餐休闲娱乐,老人们在这里都能享受
半岛记者 刘笑笑
干净整洁的环境、周到贴心的服务,一走进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滨海新村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温馨感扑面而来。这家去年8月份正式启用的隐珠街道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已深深扎根社区,深受周边老年人的欢迎。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滨海一居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引导老年人分时段就餐,堂食单人单桌、隔桌就餐。谭宁 摄
助老大食堂、助老公益超市、家庭医生工作站、助浴室、棋牌室、图书阅览室、书画室、公益组织办公室……在位于双珠路卓越西海岸金融广场内的滨海新村第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有多个功能室,每个功能室都布置得温馨舒适。周边的老年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到“助餐、助医、助洁、助浴、助乐、助急”于一体的“六助”服务。
滨海一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余冲告诉记者,该中心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以医养结合为重点,面向辖区3个管区16个村居的5000余名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通过辅助老年人自我管理和医生定期坐诊指导防控两种方式,借助智能一体机等智能检测设备为老年人建立动态的健康档案,并结合慢病管理、中医调理、康复理疗等方式为社区老人提供健康咨询、健康指导及干预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服务。
不过,由于疫情防控需要,目前该服务中心只开放了助老大食堂。每个周一到周六,周边30多名老人都会到这里来就餐或者打餐回家吃。
“开业前,中心所有从业人员进行了全面的健康调查,凭有效‘健康证明’上岗。”余冲告诉记者,来中心享受服务的老人原则上必须有绿色“健康码”,无手机的老人均做好登记、测温工作。
平时,助老大食堂一天会准备20个各种菜式的菜品,为每位老人按照“一荤两素、一汤一主食”配备,在本地居住的60岁及以上老人可按照每人每餐8元钱标准助老价就餐,也可按照自身养老需求购买其他上门服务。“目前这个阶段,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我们都是引导老年人分时段就餐,堂食单人单桌、隔桌就餐。”余冲说。
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滨海一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开展消毒工作。谭宁 摄
由于中心环境好,服务周到,这里深受周边老年人的喜爱。就在5月14日上午,周边社区一名80多岁的居民仲伟华专程来给工作人员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态度和蔼,服务周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原来,因为仲伟华年事已高,听力下降,每天中午他前来打餐时,工作人员都会格外照顾他。了解到他回家路上经过一个路口,工作人员还会将其送出五六百米,帮助他通过路口。
“政府为老百姓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这里的工作人员非常亲切有耐心,让我们这些老人得到了真正的温暖,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仲伟华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疫情防控期间,该中心除了开展助老大食堂服务外,余冲他们也一刻没有闲下来。由于该中心还设有家庭医生工作站,家庭医生会定期上门为80岁以上老年人巡护查体。“我们中心的医生会为老人们测血压血糖,进行慢性病管理以及用药指导等。”余冲说,此外,他们还正在开展回访,了解每一位老人在疫情期间有哪些需求,为后期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做准备。
>>>生态环境<<<
实事内容:
打造良好生态环境,推进“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园林绿化品质提升工程,推动城乡生活垃圾分类规范提质
■完成新造林6万亩;全面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建设义务植树基地5处,开展线上、线下义务植树活动10次以上,提升森林覆盖率,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统筹编制全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规划,启动午山、岘山、老虎山一期等8个郊野(山头)公园绿化提升,建设口袋公园28个、绿道不少于50公里、立体绿化不少于50处,营造良好生态宜居环境。
■制定发布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目录、分类收集设施设置规范等标准,升级改造标准化四分类投放桶点2000处,基本建成市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成农村生活垃圾镇级终端处置站10处,打造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村100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促进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记者探访:
绿地身边有,赏美景不需远游
半岛记者 韩小伟
在一片高楼大厦之间“隐藏”着一片美景,典雅亭台连着林间小道,游人信步而行……这一幕就是5月17日以及每个周末时,昌邑路沾化路口袋公园里的场景。
“吃了饭就想到这里溜达!”正在游玩的附近居民王老先生说起这处公园,称得上是“赞不绝口”。他说,住在城市,高楼大厦给人繁华感,但也禁锢人的活动,所以人们才会抓住机会就出去旅游。而这处公园,则让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轻松找到了旅游的感觉。
“风景真是好,到这里走上一圈,什么烦心事都能忘了!”王老先生说,青岛市城市建设越来越精致,带给市民越来越多的舒适体验。
昌邑路沾化路口袋公园
站在这处公园里可以看到,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樱花路、竹林路、紫荆路、栾树路、紫藤廊、丁香园、月季园、棣棠园、绣线菊园等令人目不暇接,行走在园区耳盈鸟语,目满青枝。
半岛记者了解到,昌邑路沾化路小公园面积约2340平方米,公园建设风格为中式古典园林,是一座集休闲、健身功能于一体的街头公园。同时,在园区的健身场地设置有中心广场、廊架及健身器材,广场活动人性化设置衣帽架,方便了居民的健身活动。考虑到夜间居民的出行安全,园区设置路灯10盏,使游园服务功能的细节得到不断完善,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今年,为给市民提供更广阔的户外游览空间,避免疫情防控期间市民在几个大型公园扎堆聚集,4月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开始推出“精品绿地每周一赏”活动,每周向市民推荐几个景色优美、适合休闲、娱乐的精品绿地,“美景不需远游”,昌邑路沾化路口袋公园就是其中精品绿地之一。
半岛记者获悉,今年青岛市将紧紧围绕市民良好生态环境需求,学习借鉴上海、深圳等先进城市园林绿化经验做法,着力解决城区公园绿地偏少,绿地分布不均衡,城市绿化生态功能不足等问题。2020年,青岛市将统筹编制全市园林绿化品质提升规划,启动午山、岘山、老虎山一期等8个郊野(山头)公园绿化提升,建设口袋公园28个、绿道不少于50公里、立体绿化不少于50处。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提升园林绿化品质,为市民营造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
半岛记者从青岛市园林和林业局获悉,通过实施郊野(山头)公园整治、绿道、口袋公园和立体绿化建设,可为市民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功能,具有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此外,青岛市今年推进“绿满青岛”国土绿化行动。为发动全社会造林,2019年市园林和林业局对标北京、上海、武汉等先进城市,启动“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开通青岛义务植树网站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组织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取得了初步成效,2020年,计划在全市全面推开“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搭建更开放的平台,实现绿化共建共享。完成新造林6万亩,提升全市森林覆盖率,建设“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5处,开展家庭园艺秀、全民义务植树空地网络征集、市民绿化节等线上线下活动10次以上,活动网络点击数千万人次以上,将有效增强市民植绿爱绿意识,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乡村振兴<<<
实事内容:
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推动农村改厕规范升级
■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提升、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等工程,兼顾村庄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带动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安全、质量兴农、绿色发展、精准脱贫等方面,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提供人力保障和智力支持。
■巩固农村厕所革命成果,推动农村改厕后续管护规范升级,建设管护服务站100个、粪污处理设施40处,覆盖村庄2400个;新建农村示范公厕100座,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记者探访:
民宿太火,预约排期已到7月份
半岛记者 韩小伟
正处樱桃成熟季,大批市民前来尝鲜;风和日丽,很多公司搞起了户外团建;忙碌了一周的上班族们,带着老人、孩子前来观赏美景……5月16日、17日两天里,凉泉理想村的这种火爆场景一直持续着。
“有吃的,有喝的,有玩的,我们全家都觉得真是不错。”市民孙先生带着全家17日来到了凉泉理想村,他们吃了樱桃,观看了村子里独具特色的建筑,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得到了精神的享受。
在凉泉理想村,孙先生一家欣赏了乡土氛围浓郁的精致民宿、酒吧;他8岁的儿子则在青石板路兴奋地玩起了“滑梯”;远处则是青翠的山峦、盛开的鲜花……最让孙先生感慨的一点是,他认为,乡村建设越来越“高级”,正吸引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回到乡村。
随着乡村振兴,位于崂山区北宅街道凉泉老村已实现原地“涅槃重生”。1958年因修建“崂山水库”,凉泉社区整村搬迁至现老村位置,因移民房屋建设简陋,2000-2006年政府投资建设了凉泉新苑,并对大部分居民进行了搬迁。去年6月,崂山区“乡伴凉泉理想村乡创园”正式开园,12个乡村产业振兴项目集中签约。凉泉理想村占地约595亩,目前试运营的启动区包含青年国际乡村双创中心、乡村振兴学堂、儿童绘本馆、多肉生活美学馆、啤酒花园、精品民宿等;后续还将设计有垃圾分类展示馆、乡土物种园、乡土文创街区、原乡村史文化馆等。
凉泉理想村的樱桃吸引大量游客
“因为游客和活动太多,最近太忙了,整个团队一直都在为最近的高峰期忙活。”17日,凉泉理想村运营助理李航告诉半岛记者,最近一段时间里,大量游客前来游玩,其中一部分冲着樱桃而来,一部分是企业搞团建,令人惊喜的是,其中还有一部分人是对乡村改造有浓厚兴趣的群体;要说村里最受欢迎的那当属松庭民宿,“平时还好一些,周末民宿预约已经排期到7月份!”
凉泉理想村是青岛市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凉泉理想村本周末迎来大量游客
半岛记者从青岛市农业农村局获悉,2020年青岛市将推进美丽乡村提档升级,按照片区化规划、标准化建设理念,实施1+N工程,建设一个示范村带动N个清洁村庄,年内重点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提升、乡村文化传承保护等工程,兼顾村庄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建设,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个,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提升,年底美丽乡村覆盖率达30%。
自2016年作出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决策部署以来,青岛市已累计创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00个,形成西海岸新区杨家山里、胶州沽河金岸等10个胶东风韵美丽乡村示范片,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
下一步将从规划、建设、验收三方面推进,力争3月底前指导各地完成创建村庄规划及创建实施方案编制和工程建设前期手续,11月基本完成创建项目工程建设,12月全面完成竣工验收。示范村项目实施后,有助于带动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整体水平,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食安管理<<<
实事内容:
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
26.推动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创建星级农贸市场不少于40处,鼓励新建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参与星级评定,提升农贸市场管理服务水平,保障市民“菜篮子”安全。
27.扩大检测范围、品种和频次,加大隐患排查力度,开展食品安全定性定量检测65000批次,保障食品安全稳定可控。
记者探访:
“菜市场”就像大商超,垃圾分类明明白白
半岛记者 王媛
整个市场没有一个烟头,顾客休息区还配备饮水机,货物码放成一条直线,食品检测室公开透明,没有蚊蝇腥臭、垃圾分类被安排的明明白白——在“青岛市2019年度星级农贸市场”公示名单中,青岛交运集团旗下的兴山路农贸市场连续三年摘得“五星”,而青岛合众民生农贸市场也因“码货方式引起极度舒适”而成为“网红市场”,记者17日实地探访发现,无论从卫生环境,还是市场管理,到这些市场买菜的体验一点不输大商超。
走进兴山路农贸市场,第一视觉感受就是整齐、干净。脚下,白色的地砖被拖得干干净净,一个烟头、一片菜叶都很难找见,即使在海鲜区域也没有横流的脏水,每个摊位前都有一个小小的垃圾桶,顾客品尝的果核、果皮随手就扔进桶里,摊主们也很有责任意识,有偶然掉落的菜叶便及时打理。眼前,水果、蔬菜、肉食、禽带、干果、米面等各种商品分类有序,整齐摆放。上方,市场的分区指示牌高高悬挂,路线指示清晰。
通过指示牌,记者还发现了市场内的几个特殊区域,一个是响应“限塑令”的购物袋有偿提供区域,一个是避免“缺斤短两”的公平秤免费使用区域,还有向大超市一样的购物车取用点,以及垃圾回收点。在垃圾回收点,其他垃圾、有害垃圾、可回收垃圾等颜色各异的垃圾桶整齐排列,桶身及周围也被擦拭的一尘不染。
“以前一说菜市场给人印象就是‘脏乱差’,味道闻着也不好,现在整治得环境多好啊。”市民张女士告诉记者,她并不住在市场周边,但仍常开车来买菜,“跟超市没什么区别,来买东西心情舒适”,张女士特别提到了市场的快检室,“小外孙爱吃的肉和菜都能检测,食品安全上放心。”
而在因码货走红的青岛合众民生农贸市场里记者看到,袋装的米面整齐划一,罐装的调味品错落有致,就连货品的名牌从侧面看都是一条直线。“通过创评,市场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商户们的素质随之提高,经营环境更加优美,商品来源交易可追溯,市场物价可监控,消费投诉处置便捷高效,欺客宰客、缺斤短两等顽疾得到根本性治理,文明诚信经营成为常态。”城阳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还将指导市场向更高星级冲击。
据市市场监管局统计,青岛城区共有农贸市场122处,承担着全市70%以上蔬菜、水果、水产品等生鲜农产品和50%以上生猪肉、牛羊肉保障供应,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调控居民消费价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7年开展星级农贸市场创建以来,岛城的“挂星”农贸市场逐年增加,2017年全市评定出40处,2018年共44处,2019年增至47处,惠及周边市民达到180万。
>>>公共安全<<<
实事内容:
加强公共安全保障,完成应急救护培训2万人,全面推进犬只狂犬病免疫
32、以社区、学校、养老院、商场、机场、地铁、公交、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楼宇物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为重点,完成“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2万人,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33、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进犬只狂犬病免疫,免疫犬只建档率达到100%、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降低动物狂犬病发生风险。
记者探访:
青岛已有8万人参加“第一响应人”培训
半岛记者 王丽平
记者从市应急局获悉,今年该局计划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根据大型灾难救助情况的统计,95%的人是靠自救互救生存下来的,只有3%-5%是靠专业救援队的救援获救的,因此,提高老百姓的自救互救能力,第一时间处置,减少生命损失,显得尤为重要。
青岛是国内较早面向市民开展应急救护知识培训的城市,2016年以前,市红十字会就已经培训市民20余万人。2016年以来,青岛市连续4年将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持证培训列为市办实事,以乡村、社区、学校、养老院、商场、重点企业等人员为重点,每年开展“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证书培训2万人。
据悉,“第一响应人”培训在红十字会培训的心肺复苏、止血、骨折固定应急救护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初期处置、组织人员疏散、信息报告和配合政府救援四个能力等培训内容。到2019年底,青岛已累计8万人参加“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29万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在青岛,“第一响应人”已经成为全市应急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全市95%上的山地、岸际和城市应急救援任务,成为国际帆船赛、马拉松等大型活动赛事安全保障的配套项目,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王延祥鲁迅公园勇救4名落水人员,钢琴老师杨海燕海水浴场救活70岁老人,陈雪梅阿姨动车里上演生死一幕,航顺救援中心成功救生海上12名游客。目前,“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市办实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城市安全应急体系建设的一个品牌。
《青岛市“十三五”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青政办字〔2017〕19号)和《关于印发青岛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工作方案的通知》(青政办字〔2016〕74号)要求,要积极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不断提高应急救护知识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率,力争到“十三五”末,全市“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持证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
2020年,岛城继续将“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作为市办实事,深入重点行业和人员密集场所开展培训,以社区、学校、养老院、商场、机场、地铁、公交、企业等人员密集场所和楼宇物业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为重点,完成“第一响应人”应急救护培训2万人,不断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城市公共安全水平,为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化大都市贡献力量。
>>>就业创业<<<
实事内容:
促进城乡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技能提升5万人,引才聚才25万人,实施服务职工系列工程
1、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通过政策引导、机构扶持、培训奖补等方式,培训提升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和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职业技能5万人,促进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增收。
2、全市引才聚才25万人,促进各类人才在青创新创业。
3、建成涵盖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健康指导、文体活动等功能的职工赋能中心,建立职工心理健康服务中心12处、服务站点100个,新建职工子女寒暑假爱心托管驿站100个、户外劳动者驿站300个,组织400名劳模和5000名一线职工疗休养、2.5万名职工健康体检,向全市职工、农民工、重点工程和项目一线施工人员送文艺演出100场,推广新型职工医疗互助保障计划,满足职工群众创新创业、劳动保障、身心健康等多样化、差异化需求。
记者探访:
招聘会上“云”,求职不犯愁
半岛记者 肖玲玲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六稳”之首,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支撑。今年疫情防控特殊时期,现场招聘会的取消让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陷入困境,为破解这一难题,青岛人社部门搭建多层次线上平台,云端发布政策、云端直播岗位、云端进行面试,今年以来已陆续启动2020年青岛市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季、2020青岛市春风行动网络招聘季、2020年农民工网络招聘大集活动等专项活动,搭建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平台、青岛“招聘e站”等平台有效连接各类企业和求职者。
通过网上招聘平台进行视频面试
“按往年经验,三四月份是招人的高峰期,这段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招不到人,损失还是挺大的。”现场招聘会取消,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的人事主管王素华心里很着急,但很快她的忧虑就被打消了,因为她看到了市人社局发布的通知,“说有个高校毕业生网络招聘平台,我们就赶紧跟上节奏去试试。”就这样,每当看到人社部门的报名通知,他们就根据自己的需求报上一个,“总共报名了50多所高校的线上招聘会,包括青岛的、山东的以及全国的一些重点院校,我们都报了名。”说到这,王素华松了一口气,因为这已经超出了预期,“往年我们两拨人满全国跑,两个月也就跑20多所高校,这次没出公司门,就参加了这么多院校的招聘会。”
线上招聘的模式,也非常受求职者们的好评,“找工作是件大事,大家都非常谨慎,简历往往不会只投一家。”求职者刘婷表示,按照她最初的预想,选取几家满意的企业投简历,等收到面试回复,再选取一两家面试,而“转战”线上后,她调整了策略,基本上接到面试通知的她都试了一遍,“主要是为了锻炼一下,再就是也许在面试过程中也能发现惊喜呢。”刘婷笑着说道。当然,能够这样做主要是得益于线上面试的推行,“视频面试能够大大节约面试准备时间和沟通成本,打破了空间限制。”
据了解,市人社局今年将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全年举办1000场次以上招聘活动,提供不少于40万个就业岗位。同时,实施新业态就业扩面行动,拓宽平台经济、分享经济等新业态就业渠道等。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目标的完成,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保持全市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
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形式,今年岛城将政策性扶持创业1.5万人,整合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创业资源和创业服务。还将通过政策引导、机构扶持、培训奖补等方式,培训提升企业职工、就业困难人员和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职业技能5万人。引才聚才25万人,2020年青岛将坚持树立“大人才观”,坚持专业化引才、平台化聚才、市场化用才和生态化留才,构建人才“全链条”发展模式,实现人才结构和发展环境的双优化。
>>>政务服务<<<
实事内容:
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建设掌上办事服务平台,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建成市民中心
34.建设掌上办事服务平台,整合市、区(市)移动端办理的政务服务和便民事项不少于2000项,提升移动端政务服务工作规范化、便利化水平。
35.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扩大信息覆盖范围,汇集政策信息不少于1万条,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权威精准、便捷高效、通俗易懂的政策服务。
36.建成青岛市市民中心并投入使用,深化“一次办好”,为企业和市民办事提供便利。
记者探访:
泛海国际中心场地建成市民中心
半岛记者 李晓哲 王丽平
建成青岛市市民中心在市民中的关注度非常高,这将成为市民办事的“总集成”。青岛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使用面积约8700平方米,于2009年投入使用。全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5个部门和12家从事公共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入驻,工作人员380余人,1373项市级行政许可事项及相关服务事项在大厅集中办理,年均办理业务57.9万件,业务承载量已经超过饱和状态。青岛市公共资源交易大厅使用面积约5800平方米,开标室9间,评标室8间,每年进场交易项目达2000多个。由于招投标房间有限,已进场交易的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项目需要排队等候,隔夜评标、大型评标、样品展示区等情况基本无法满足现在评标的基础要求,下一步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集体)产权、大型医疗设备集中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事项都将纳入大厅交易,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将无法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
本市参照国内先进城市建立的集行政审批服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要素交易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政务服务场所,按照集约、高效、开放、便民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实际需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会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财政局、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等单位对青岛国际会展中心、泛海国际中心、阳光百货场地、百丽广场、中诚嘉汇和山东路创业就业实训基地等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最终选址泛海国际中心场地作为市民中心项目。
据了解,泛海国际中心位于福州路17-27号,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周边交通便利,整体租赁面积4.4万平方米,地下停车面积5000平方米,停车位充足,可同时停靠600余辆汽车;二是周边交通便利,位于连通南北交通要道的福州路上,西近五四广场,东临书城,南临奥帆基地,步行10分钟到达市政府。下楼即达公交站点,多条公交线路经过,东临2号线地铁出口。三是产权明晰。泛海国际中心是泛海建设集团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公司在全国的大城市遍布多种生态综合运用服务。改造为市级大厅具有明显优势。
初步计划市民中心将于2020年5月底前实现行政审批服务局办公楼、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整体主楼裙楼智能化安装完工。市民中心投入使用后,将成为集行政审批服务、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要素交易等为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政务服务场所,运行后按照集约、高效、开放、便民的基本要求,新市民中心设置400个办事窗口,入驻工作人员1200余人。完成后将进一步优化本市对外营商环境,并将市级相关服务事项全部整合,真正形成只进一扇门办完所有事,为广大市民和企业等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建设掌上办事服务平台将是提高政务服务水平的有效抓手。2019年,市大数据局组织建设全市统一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基本服务功能已初步健全完善,已整合了公安、社保、民政、公积金等50余个部门、单位的各类服务事项1032项。依托统一的政务服务APP,本市还大胆创新,建成市民手机上的“电子卡包”,初步实现把证照装进手机,“一网打尽”。2020年将全面完善全市统一的“掌上办事服务平台”功能,创新打造特色突出、便捷智能的为民服务客户端。组织各级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入驻统一政务服务APP办理。组织开通区(市)移动办事分大厅。依托统一平台,推进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功能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应用。完成2000项政务服务整合接入任务目标。
建设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方面,经过积极筹建,青岛政策通平台一期功能于2019年7月31日正式上线启用,汇集政策信息7000余条,可实现政策数据库、政策超市、政策解读、政策发布等功能,企业和市民可以通过PC端和“青岛政策通”APP,实时在线搜索、浏览和了解相关政策信息。根据平台的试运行情况,结合用户体验,2020年计划启动青岛政策通平台二期功能建设,提升平台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和个性化,不断扩大政策信息的覆盖范围,提升政策信息的有效度。“青岛政策通”平台建成后将是全市最全的政策信息库,涵盖国家、省级、市级、区(市)级出台的政策信息,成为全市政策统一发布的新渠道。同时,将形成重点政策实施落地跟踪和评价新体系,建立政策申请办理流程新向导,完成政策大数据监控大屏分析和展示。预计建成后年浏览量超过100万次,汇集政策信息不少于1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