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汇万隆-带领双汇成功跻身国际市场,成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2021-03-31 13:24 企业资讯报道阅读 (140702) 扫描到手机

从资不抵债的内陆小城肉联厂,到收购全球规模最大的猪肉生产商,短短30余年,双汇,变身为肉类工业帝国。

人们熟悉双汇的味道,对万隆却知之甚少。

万隆其人,在漯河素有“头发很少,头皮很硬”之称。出身在相对封闭、市场经济不甚发达的中原地区,他把一个亏损的小肉联厂,做成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靠的就是一股“硬”气。三十多年来,他和体制博弈,与资本过招,甚至与自己的年龄抗衡,如今他迈入80岁,80岁的他仍奋战在一线,至今日程中还没出现“退休”两字,连他自己都说,“换了别人,可能早出局了。”

 01 半年赚了30亿,少屠宰六成生猪,营收却涨四成

你知道今年双汇有多给力吗?

近日,双汇及其母公司万洲国际纷纷发布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双汇营收363.48亿,净利润30.41亿;万洲国际营收124.81亿美元(约合867.06亿人民币),净利润9.25亿美元(约合64.26亿人民币)。双汇及万洲国际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坐稳全球肉食霸主的宝座!

上半年,双汇净利润约为833万/天,去年同期为652万/天;万洲国际净利润为1760万/天,去年同期为1093万/天。尽管受到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非洲猪瘟疫情、肉类价格通胀等多重压力与挑战,但其业绩情况依然领跑肉类加工行业。

 02 临 危 受 命

漯河地处河南省中南部,沙、澧两河横贯全境,在市区交汇,据说“双汇”的名字就由来于此。

自清代开始,围绕漯河码头就形成了牲畜交易市场,四面八方的牲畜都靠水运贩卖到这里,至今漯河还有一条路叫牛行街。客商南来北往,小饭馆就地取材,把牛、羊、猪肉做成美味佳肴,漯河由此留下肉食加工的传统产业,也是全国六大牲畜市场之一。

万隆是土生土长的漯河人,出生于1940年,乱世之中,战火纷飞,家境贫寒。“我是个命很苦的人。”万隆感叹,少年时吃了上顿没下顿,经常去地里挖野菜。

高中还没毕业,万隆就入伍成了一名铁道兵,复员后进了漯河肉联厂,从办事员开始,后来做办公室主任、副厂长。

直到与“改革”第一次亲密接触。

1984年,漯河肉联厂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厂长,万隆迎来人生的重大转机。今天再谈起当年胜选的秘诀,万隆轻描淡写:“我这个人喜欢干活,当办公室主任时也抓生产,啥事弄不动就找我。”

当时的漯河肉联厂全部家当只有一座3000吨的冷库、一座日加工500头生猪的车间和一座炼油坊,固定资产468万元,亏损却有580万元。就在这一年,国家取消生猪统购统销的政策,肉联厂只能自找活路。老厂长准备调走,临行前推荐当时的副厂长万隆做代理厂长。

万隆起初拒绝了。据一位双汇退休职工透露,“厂里还有几个副厂长,年龄都比他大,也在争这个位子,如果他是任命的代理厂长,上来之后也摆弄不动他们。”老厂长急了,非让他接任不可,万隆索性请假一个月,恰好借这段时间他要翻新房子。

这一年7月,在他修房子时,800多名职工几乎将全票投给了他。

03 手段强硬,有勇有谋

上台之后,万隆做了一件谁都想不到的事,重新“组阁”,把所有副厂长都换掉了。市长拍着他的肩膀说:老万啊,这些厂长你不能都换完了。

直到如今,在双汇老家属区,一些年龄大的工人谈起万隆,对他的一个评价就是“手硬”,想到做到,绝不容情,后来和他一起创业的副总都让他亲手拿掉过几个。

肉联厂虽然不盈利,可在计划经济年代,也是肥差,偷肉的人特别多,一头猪能偷出去三分之一。上文中的老职工回忆,万隆曾在大会拍桌子:过去偷也好,拿也好,咱不说了,从现在开始可要管管了,第一次发现留厂察看,第二次一定要开除。

回忆往事,已经波澜不惊,可当时万隆行走在剃刀边缘。“说实话,我是把这个企业搞上去了,如果我没有把它搞好,我的下场比谁都惨,你想想我得罪了多少人。每天早晨起床,就得考虑烟筒冒不冒烟。”万隆说,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怎样把企业搞活,让四五百名职工有活干、有工资发。

那一年年底,年年赔钱的漯河肉联厂扭亏正盈。他的心得是:“不进行体制改造就没有竞争力。”

再度尝到“改革”的甜头,是万隆第一次认识到资本的力量。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双汇开始引进外资,目前参与双汇投资的已有6个国家和地区的16家外商。

时间倒回1985年,一个下雪天,为了30万元贷款,万隆带着一箱肉在银行行长家门口等到夜里11点半。行长问:“老万你干啥?”“快过年了,没钱杀不成猪。”当时双汇正进行技术改造,流动资金困难,财务总监多次找银行融资未果。这个插曲直接影响了万隆此后对资本的态度。

“收购史密斯菲尔德,400多亿元境外资金直接到位,我根本没出面。”万隆语气颇为自得,“1998年上市双汇市值20亿元,现在在1000亿元左右波动,这就是资本的力量。”

2013年,万隆并豪掷430亿收购美国首屈一指的猪肉企业——史密斯菲尔德,整合中、美、欧200余家附属公司,帮对方还债150亿,打破中国企业在美并购案的纪录,成功跻身国际市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

2019年,万洲国际生猪出栏量2180万头,生猪屠宰量5380万头。可见自己养的2000多万头猪也未满足不了万洲国际的胃口,其年屠宰生猪量能绕地球两圈。从数据来看,万洲国际仍是全球生猪养殖和屠宰的双料霸主,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

04 砸锅卖铁,“双汇”火腿肠诞生

国内卖猪难时,他又壮着胆子投资分割肉车间,获得出口资格,接下了出口苏联的分割肉订单。苏联解体后,企业失去出口市场,万隆焦虑不已。有一次他在火车上,看见对面旅客吃火腿肠,那时这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回到工厂后他就要上马这个项目。

该项目投资高达1600万,等于押上几年来的身家,而且国内已有春都、双鸽等品牌,万隆从日本、德国、瑞士、丹麦、奥地利买来世界一流的自动化设备,并把质检员的权力提高到了厂长之上,“我从不小打小闹。”万隆说。

1992年“双汇”火腿肠订货现场,当场签了8000吨订货合同,万隆居然落了几滴泪,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双汇”和“春都”,同处中原腹地、同是肉联厂出身,曾经在中国火腿肠市场上双雄鼎立,然而今天却有着截然相反的结局。

生产出中国第一根火腿肠、一度成为火腿肠代名词的“春都”,早已淡出市场。而曾以“学春都、赶春都”为口号的“双汇”,成为了中国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

1999年末,他又把国外“冷鲜肉”的概念引入中国。开始在国内销售冷鲜肉,改变中国生鲜肉类没有品牌的历史。

05 “我”就是一个杀猪的

年屠宰量5000万头猪,是全美的一半,美国人叫他“超级杀手”;从双汇开始,中国人吃肉有了品牌,业内称他“中国肉类品牌创始人”;由于对资本力量的娴熟运用,有人赐号“资本玩家”;双汇内部员工敬酒时口称“尊敬的崇拜的万总”。

而万隆自己说:“我就是个杀猪的。”没什么爱好,不抽烟不喝酒,推不掉的场合一杯酒陪到底。他办公室里最醒目的装饰,是窗台上一溜排开各种材质的猪造型工艺品。

上世纪80年代,双汇年销售值不足1000万元,90年代初跃升至1亿元,90年代末达到60亿元,现在这个数字半年近400亿元,双汇食品源源不断流向千家万户的餐桌。80岁的万隆,日程中还没出现“退休”两字。

起初,他的梦想是让员工有饭吃,肉联厂很快扭亏正盈;后来,他的梦想是把肉类工业做大,双汇如愿成为国内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再后来,实现跨国经营是他的新目标,而成绩世人有目共睹。

万隆说:“我经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改革给企业带来的好处都体会到了。”

如今,他要继续利用改革带来的机遇,把国际化的产业做好,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品牌,为社会提供更多放心安全的食品。

万隆一生充满着永不满足,媒体称万隆不是在工作,而是在拼。企业销售几千万元时,有人问他什么时间可休息一下,他回答:什么时候到了一亿产销,什么时间休息,可到了一个亿,他又说十亿,到了500多亿,他的目标却成为千亿。

万隆一生没有什么多余的爱好,吸烟、喝酒、打牌、跳舞等统统不沾,一日三餐均在公司。偶尔陪客人时也喝一点红酒、黄酒之类。当记者问他,您最喜欢做什么事,他说:杀猪,把猪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