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评丨收视造假人人喊打,为何还越来越“贵”?

2018-09-20 21:34 半岛网-半岛+阅读 (177553) 扫描到手机

半岛记者  王悦

崔永元晒了“阴阳合同”,后续发展迷雾重重,郭靖宇爆出“收视率造假”,捅破了最后的窗户纸。不禁让人联想影视市场繁华的背后,亦是暗潮汹涌。所谓行业潜规则的各种传说由来已久,“收视率造假”是被公认的毒瘤,却又难以切除。此前,郭靖宇实名举报被逼购买收视率,80集的戏要花7200万“保护费”,他拒绝后遭到利益集团报复。事实上,这并非郭靖宇和操纵收视率的黑势力第一次正面交锋,三年前他也遭遇过“敲诈”。

而这一次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引发了业内齐声讨伐。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导演陆川、陈思诚等先后“站出来”讲述了类似的个人经历。广电总局在第一时间发文表态称,已采取相关措施,将和有关方面抓紧开展调查,一经查实违法违规问题,必将严肃处理。不少卫视也官方发声表示支持。

关于收视率造假一事,多年来官方一直三令五申坚决抵制,也采取了相关措施,但屡禁不止还越来越“贵”的原因,还是背后畸形的利益关系。制作单位被逼迫买假收视率,而每部剧要增加几千万成本,一旦做成功了,收视率高了,又向电视台要高价。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使得大多数电视台不堪重负,更让许多制作公司血本无归。

说到底,收视率调查原本是为广告商向电视台投放广告服务的,并非评价电视节目优劣的标准。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评价方式也更为多元化,全网讨论指数、社交平台热搜次数、豆瓣猫眼评分等指标,都成为参考。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数据也在遭受“污染”,刷量、评分都能明码标价。

从当前的技术条件看,造假问题并非不可解决。优化电视剧评价体系,反对唯收视率论、唯流量论才是正道。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目击号系信息发布平台,半岛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