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佳人民警察""十佳警嫂"候选人事迹(之五)

2018-12-18 07:48 半岛网-半岛都市报阅读 (230611)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记者 尹彦鑫 吕晓平

他们不惧危险勇斗歹徒,他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用行动诠释铮铮誓言,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人民警察”;她们自立自强勇挑重担,当好贤内助撑起家庭“半边天”,她们有个相同的称号叫“警嫂”。首届青岛市新时代“十佳人民警察”和“十佳警嫂”评选活动日前正式启动,候选人都有怎样的风采?请看我们为大家带来的系列报道。

民警张延军

空港卫士保平安 殚精竭虑不放松

100家物流公司,1000辆出租车,数万名乘客……市公安局机场分局场区派出所民警张延军每天的工作,就是保障他们的安全。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辖区内每一家单位、每一个人员甚至每一个古力盖,张延军都进行了走访摸排。常年的一线工作,张延军还练就了“火眼金睛”的功夫,辖区内的安全隐患他一眼就能看出,对黄牛黑车更是“精准”打击。“警察这份职业,代表了神圣和光荣。”张延军常常说,正是这份职业带给他的自豪感,支撑他一直走下去。

守护平安,他神经紧绷

“别看我们派出所不大,但责任可一点都不小!”张延军说道。12月14日,记者来到机场分局场区派出所时,张延军正和同事对辖区内的一家大型物流公司进行安全检查。张延军拿出手机,对着一个包裹上的追溯码扫了一下,手机上立刻显示了这个包裹的快递信息。张延军告诉记者,每天凌晨两点到四点是物流车集中装卸的高峰期,也是民警最为忙碌的时候,确保车辆有序,上万件包裹安全,是民警重要的职责。

“我们所辖区面积大,单位多、商铺杂,特别工业园内100家物流公司,人员流动非常频繁。”张延军告诉记者,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几乎走遍了辖区内的每一寸土地,排查了机场范围内所有的物流公司和店铺,最终对辖区状况了然于胸。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他还主动加班,每天夜间值班时,他神经紧绷,丝毫不敢放松。

记者了解到,今年执行任务期间,张延军的岳父脑梗住院,小儿子刚出生需要照顾,张延军没能陪床,他坚守岗位,临时请了保姆和护工照顾孩子和生病住院的岳父。“大儿子学校有家长开放日,每次我都没有时间参加,孩子看到同学都有爸爸妈妈陪伴,难免有些失落,对我也有点儿小意见。”张延军说道,“对孩子我肯定有一些愧疚,希望他长大后能理解爸爸。”  

扫黑除恶,他冲锋在前

2018年8月份,张延军接到举报,机场货运站鲜花物流业务存在欺行霸市垄断市场行为。“我们场区派出所成立专案组,我作为主办民警,对辖区近百家物流商家进行了走访排查。“张延军告诉记者,为了收集证据,他和同事先后去烟台,日照,胶州,黄岛以及青岛市区花卉市场走访人员,并对昆明,广州,天津等地的上线市场进行证据搜集。

经过3个月加班加点的摸排,张延军走访商家近百家,调查人员30余人。最终机场货运站市场秩序恢复正规,欺行霸市、垄断市场的行为得到遏制,受到了商家的一致好评。“机场附近人流量比较大,黄牛和黑车也是我们重点打击的对象。”张延军介绍,受到利益驱使,一些黄牛和黑车聚集在机场周边,企图宰客、甩客,张延军和同事严格执法,打击了黄牛和黑车的嚣张气焰。

今年我们还接到群众举报,一名男子开私家车宰客甩客,群众反映强烈。“张延军和同事立即展开行动,经过调查,男子居无定所,为了逃避打击,已经逃之夭夭,为了尽快将其绳之以法,张延军和同事走访城阳、黄岛等地,但男子反侦查意识较强,始终没有露出“尾巴”。后来,张延军和同事经过连日蹲守,终于在一旅馆内将其抓获。

保卫空港,他信心满满

“机场是青岛的门户,保卫空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张延军说,节假日期间,每当看到国内外的乘客纷至沓来,他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假期是群众休息的时候,也是我们最为忙碌的时候,这些年基本上没有时间陪在家人身边”,张延军告诉记者,”因为我们的坚守,正是为了人们的美好假期。”

“人要让自己过得更好,但也应该让更多人过得更好,我想警察正是这样一份职业。”张延军说道,每一名警察,都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穿上这身警服,进入这个角色,自然而然就会有这样的想法。”张延军介绍,2019年机场将转场至胶州,场区派出所将承担更大的责任,“我们有信心保护好、服务好空港,让国内外的乘客感受到青岛的魅力。”

民警王夕华

执勤日刷4万步 火眼金睛擒逃犯

在市公安局地铁分局工作三年来,王夕华一直坚守在五四广场地铁站这一人流量最为密集的大站,每天执勤行走4万步如家常便饭,长期霸占“微信运动”第一名。地铁站厅作为一个封闭的空间,最怕发生突发事件,将危险隔离在发生之前是王夕华对自己的要求。密集的人群中执勤,他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人潮拥挤的地铁客流中,揪出了地铁公安分局成立以来的第一名网上逃犯。因此,他也被称赞为“鹰眼神探”。

一个眼神“揪出”网上逃犯

五四广场地铁站地处青岛市政治、金融、旅游的核心位置,又是地铁2号线和3号线的换乘车站,客流量大、人员密集,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期,成千上万的上班族在一个小时的时段内完成进站、出站和站台换乘等,行色匆匆加上人员密集极易发生拥挤、磕碰,导致矛盾纠纷。针对这一特点,王夕华合理安排警力,带领两名辅警分别在上下行站台巡逻值守,其本人不停地往返巡逻于站厅、站台,做到遇有突发情况能够第一时间处置,确保地铁运行的安全稳定。每天在站厅上上下下巡逻10多个小时,王夕华至少要走4万多步,多的时候王夕华一天要走近7万步。

“2017年的一天,早高峰期间我在站厅里巡逻,不断地扫视着进出站的人群,有一个人当我看到他的时候,他非常不自然地躲开我的眼神不敢跟我对视,然后匆匆从楼梯往下走去站台。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有问题。”王夕华马上示意一起的两名辅警随自己快步跟上这名男子,在男子即将上车前将其拦下,进行身份核实。“后经核查这名男子是一个网上逃犯,涉嫌经济诈骗。据他自己交代当看到我在看他的时候,他非常惊惧,以为我们知道他的身份了,所以才做出反常举动。”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地铁公安分局成立以来,地铁公安抓获的首名网上逃犯。

“客串”导游热心引导游客

今年夏天,王夕华在站台巡站,看见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情绪有点低落,他主动靠上去搀扶老人。边走边聊中,得知老人已经90岁了,他诧异地随口问了声:“大爷,您这么大岁数了,自己出来家人能放心吗?”老人叹气道:“老伴去世的早,孩子们都忙,没时间,在家闷得慌,想出来走走”。王夕华关切地说:“大爷,您岁数大了,出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啊!”随后王夕华搀扶着老人继续交谈,老人倾诉了很多家庭问题,心情逐渐舒畅起来,王夕华一直把老人护送出站。临别时,老人握紧王夕华的手,含着眼泪说:“孩子,你真好,谢谢你的关心”。从这以后,这位老人时不时来到地铁站找王夕华聊聊家常,还对地铁运行服务等方面提出建议,逐渐与王夕华成为了“忘年交”。

五四广场作为岛城的一个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据王夕华介绍,曾有一对外地来青岛旅游的老年乘客询问自己如何乘坐地铁到栈桥。王夕华热心地领着两位老人来到乘车站台,并介绍了青岛的旅游景点,车来后老人不肯上车,说:“再等一班车吧,和小伙子再聊一聊,麻烦你再详细地给我们说说青岛的景点……”王夕华耐心地讲解,直到又一班车来到。老两口在众多乘客面前深深地给王夕华鞠了一躬说:“青岛的警察真好,谢谢你小伙子。”王夕华用平凡的举动,展现了青岛公安民警的良好形象。

民警李小龙

干一行就精一行 岗岗优秀多面手

他曾在汶川地震灾区“逆行”救援,他曾数次参加重大安保维稳任务,他转战多个岗位做到“岗岗优秀”,他就是市局指挥中心110指挥处民警李小龙。对李小龙来说,他所完成的每一项急、难、险、重任务,都体现了砥砺奋进、顽强拼搏、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品质。因工作占据太多精力,李小龙对家庭难免照顾不周,但是家人一直以来都默默支持理解,只为他更好地做一名人民警察。

“工作狂”获一等功,曾去汶川灾区救援

“我是一名警察,哪里需要我,我就要到哪里。”李小龙说。在一次安保任务中,李小龙连续工作了160多天,期间一天都没有休息,而且每天都要加班。因在这次任务中表现突出,李小龙荣立个人一等功。

作为一名特警,他用奔跑的身影和“逆行”的壮举,为灾区人民点亮“生命之灯”,送去希望。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李小龙当天就和同事赶到灾区,背负几天的供给品,步行60多公里赶到救援地点。“余震随时有可能发生,山上的石头不时地滚落下来,危险重重。但是想到灾区的群众,我们又忘记了疲惫,继续向目的地进发。”李小龙说,为了不让父母担心,他并未将去灾区救援的事告诉他们。他曾在重灾区水磨镇的帐篷里,给妻子和未满周岁女儿发去问候短信:“委屈你们娘俩了,此时此刻这里更需要我”。

在灾区救援半个月后,他因任务又返回青岛执行安保任务,李小龙认真值守,警服被汗水浇透,脚底被战靴磨破,皮肤被烈日灼伤,但他从来不叫一声苦。2009年,李小龙赴外地执行重要任务,在恶劣气候中奋战了100余个昼夜,为社会的稳定和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干一行精一行,他成指挥中心“多面手”

经过特警时期的打磨锤炼后,2010年,李小龙调入指挥中心工作,从事110接处警及指挥调度工作。心有温度、气有风骨、肩敢担当、行真性情,这是指挥中心同事对他的评价。从前台转战幕后,虽然岗位发生变化,但为民服务不遗余力、打击犯罪毫不手软、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警察情怀一直未变。李小龙利用休息时间,走遍青岛市区的大街小巷,主动跟随处警经验最丰富、业务最精湛、素质最过硬的一线优秀110警车民警学习接处警和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和方法;他坚持写110工作日记,记录处警过程,总结经验得失;他上下对接、左右联动,无数次抓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救助帮扶群众。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和综合素质,李小龙被选调到科室内勤岗位,同时承担市局总值班室指挥调度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李小龙从最初的统计数据、撰写简报、管理文档、服务保障等日常基本事务做起,历经数年的实战锻造,逐渐成长为110指挥中心熟悉勤务运行、懂指挥调度、善综合协调、能撰写材料的“多面手”。

感觉亏欠家庭,家人理解当后盾

“等忙完就回去看你们。”李小龙已记不清对家人说过多少次。记者采访得知,李小龙老家在甘肃农村,他是家里唯一的儿子,当年他到3000多公里外的青岛当警察时,家人是舍不得的。但是为了儿子能够实现他自己的理想,家人最终还是支持了他的决定。这些年来,他与妻子两地分居,妻子孕期从未给予足够的呵护和陪伴;女儿出生时,他正在外执行任务;父母生病住院时,他未曾回家探望一眼。“孩子小的时候,有时候我离家时间太久,回家再抱孩子时她都不认识我了。”李小龙说。

去年春节,岳父突发脑溢血半身不遂,李小龙因工作没能陪在岳父身边。自己的母亲视网膜脱落,需要住院治疗,李小龙也一直没空儿回老家探望。尽管如此,家人不但没有抱怨,反而体谅安慰他,鼓励他做好本职工作。据了解,入警13年来,李小龙经历多个岗位的实战磨砺,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先后获得省厅、市局嘉奖十余次,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警嫂王琇

为人师表好教师 相濡以沫同舟济

“教师这个职业是良心活儿,我的字典里没有糊弄这两个字。”青岛艺术学校高中老师王琇这样评价自己。从1997年开始参加工作,王琇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诠释了“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作为市公安局政治部组织教育处民警徐斌的妻子,王琇与丈夫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丈夫忙于工作,难以兼顾家庭,她永远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放心,家里有我。”

从“知心姐姐”到“琇妈妈”

“班里的30个学生,就像我的孩子一样。”王琇告诉记者,他们的年纪和自己的女儿一样,每当看到他们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双眸,她就意识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12月16日,记者来到青岛艺术学校,王琇正在批改学生的作业。记者注意到,王琇的办公桌上一尘不染,一盆绿植在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

“因为我从事的是学前教育方面的教学,所以班里基本上都是女生。”王琇介绍,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刚刚参加工作时,她成为了孩子们的“知心姐姐”,班里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有什么苦恼都愿意向她倾诉。针对女生的特点,王琇还常备了红糖和暖水袋,当学生需要时,她总及时出现在孩子面前。

王琇告诉记者,后来自己做了母亲,让她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当老师的理智教育女儿,用当妈妈的耐心教育学生。”王琇告诉记者,她常常在这两个角色之间来回切换。“我们班内的学生性格不一样,家庭环境更是千差万别,这就特别需要因材施教,孩子有什么困难,我就帮她们平稳渡过。”王琇说,自己像“妈妈”一样照顾班里的学生,如今,她们亲切地称她是“琇妈妈”。

记者了解到,从“知心姐姐”到“琇妈妈”,王琇在奉献中收获。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她多次带出“青岛市先进班集体”、“青岛市优秀团支部”,并培养出“省级优秀班干部”。王琇参与编写的精品课获青岛市一等奖,参加山东省学前专业课堂设计比赛荣获省一等奖,并荣获青岛市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称号。

强忍伤痛,她撑起这个家

“如果说让我还做一次选择,我还会选择做他的妻子,做一名幸福的警嫂!”王琇告诉记者,二十年心有灵犀的默契,让她对丈夫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丈夫工作中面对的单位多,任务重,牵涉面广,加班加点、值班出差是家常便饭。”王琇说,当丈夫拖着沉重的步伐加班归来,她会将热气腾腾的饭菜摆在桌上;当爱人疲惫地鼾声如雷,她悄悄给他盖上被关上门;当他在工作中没有思路,她会和丈夫切磋探讨,提供更多的视角看待问题。“平平淡淡的日子需要用心经营,我希望家成为丈夫最温暖的港湾。”王琇说道。

“2018年初春,我母亲突发脑溢血,赶到医院时却再也没见母亲醒来。”王琇说,那段时间是她最为消沉的时候,但班里的学生翘首以盼,每天都有学生发信息“老师你明天会回来吗?”“老师我今天犯错扣分了,请您原谅我”……处理完母亲后事,她藏起悲伤坚强地回到学校,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018年秋天,王琇的公公、婆婆相继因病入院手术。此时,丈夫又接到紧急任务,照顾老人的重担又压在了王琇身上。面对这段焦头烂额的时期,王琇反复告诫自己:“我不能垮掉,一定要挺住!”后来,老人在她的照顾下终于一天天好起来。令人欣慰的是,在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王琇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也丝毫没有懈怠,“学生们很争气!接下来的期中考试及学校活动中,她们都取得了优异成绩。”王琇说道。

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王琇感慨万千,她说生活就像海洋,既有风和日丽也会有惊涛骇浪,生活的困难就像突如其来的险滩。“我常常和女儿讲,我们有爱和责任,只有勇敢把住舵咬住牙,坚持过去就是海阔天空。”王琇介绍,在教育学生时,她也一直灌输着爱与责任的重要性。

“我的学生学习的是学前教育专业,以后她们走上社会,每天将会面对很多孩子,职业道德非常重要。”王琇告诉记者,21年的时间里,她带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其中有不少学生已经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希望家人和学生们全程都能平安健康。”王琇说,经历了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无论是工作还是家庭,她始终体会到一种被需要的情感,这种情感支撑着她一路走过来,并坚定地走下去。

警嫂冯伟

照料老人辞工作 不怕脏累渡难关

公公患重病,接连累跑两个护工,她辞去企业高管职位回家,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弱小的身躯,每天要帮近190斤重的公公翻身、大小便;每天照顾一家老小,经常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她说自己从小喜欢警察,喜欢他们的正直,丈夫是他的骄傲。她,就是青岛市公安局信息通信处民警杜宗航的妻子冯伟。如今,在夫妻两人的共同努力下,公公身体逐渐好转,丈夫也因为工作突出多次获得表彰,她也准备重新回归工作岗位,努力拼回曾经的事业和舞台。

从小喜欢警察,老公就是心目中的那个他

从小就喜欢警察,觉着他们为人正直,可靠。2005年,在青岛一家私营企业做高管的冯伟遇见了杜宗航。她被杜宗航身上特有的气质深深吸引,两人很快确立了关系。

冯伟说,经过三年的恋爱,两人准备在2008年4月份领证结婚,酒店、婚礼全部准备好了。但杜宗航却接到了奥帆赛安保的任务,婚礼没办法举行了。家人一开始不理解,难道一两天的假都请不下来吗?最终,他们终于跟家人解释清楚,并在奥帆赛圆满结束后,两人举行了婚礼。

在日常生活里,冯伟也渐渐发现,老公经常指望不上。第一次让她感触较深的是在2015年。原本准备次日搬家,她打算自己负责指挥,老公负责干活。但第二天老公却突然接到任务,只能她自己一个人干。除了大件,全是她自己一个人搬。“后来慢慢就习惯了,因为他很顾家,只要有时间就帮忙,”冯伟说,她体会到丈夫的不容易,为了不让丈夫忧心,她主动多承担家务活儿,照顾老人孩子,让他安心工作。

公公患重病,她陪伴病床寸步不离

不仅照顾好了家庭,冯伟在工作上也是努力拼搏,从一名普通员工升到了管理层。然而2016年,这个家庭遭遇了重大危机。公公因车祸入院,丈夫当时因公务无法抽身,她只好天天跑医院照料。

当时,他们本想请两个护工照顾老人。但公公身材高大,一米八五的身高,体重接近190斤,接连找了两个护工都被累跑了。而她的父母、婆婆以及丈夫的奶奶身体都不好,都需要照顾。无奈之下,她只能婉拒领导的挽留,辞去公司的职位,回家全职照顾老人。

而后,身体逐渐好转的公公又突发急病,身体无法动弹。老公当时正被抽调负责一项重要任务,实在脱不开身。冯伟丝毫不顾身为儿媳的尴尬,日日夜夜不眠不休地照顾在公公的病床边,喂饭擦身、翻身拍背、照顾大小便。半年多的时间里,她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丈夫下班就去医院,想帮她分担一点儿,她还推他回家,让他好好休息、安心工作。

“他在这儿很多事都不懂,还不如我照顾的方便,”冯伟说,虽然是自己的公公,但是经过那么长时间的接触,她早已把他当成了亲生父亲。看到他逐渐康复,自己心里满是骄傲。

苦尽甘来,夫妻携手渡过难关

“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自己当时多么坚强,”冯伟说,自己都不知道是怎么挺过来的。在这几年里,她几乎每天晚上都因劳累浑身疼得无法入睡。

一开始的时候,她心里也有一丝的委屈。从一名高高在上的企业管理人员,辞去光彩照人的工作,回到家庭里做一名护工、贴身保姆,心里也有一些落差。这些年都感觉老得好快,皮肤也越来越差。

“回到家里女儿说妈妈你累了,好好休息一下,我帮你捶捶背”,冯伟说,那一刻感觉这一切都好值。而且,老公很勤快,在家里只要是能帮忙的活,都主动去干。公公虽然还没办法起床,但身体也在逐渐好转。

她也曾经想过,如果老公不是警察,可能生活里能帮上更多。“但就不一定能遇到这样为人正直、能够依靠的老公了,”冯伟说,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最重要的是两个人能够携手共进。如今,随着老人身体逐渐康复,她也准备重新回到工作,努力拼回曾经的光芒。

警嫂李琰

大小事务一肩挑 姑娘炼成女汉子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这句歌词是对人民警察的歌颂。不过,要把保护社会稳定的盾牌铸得更加牢固,还有一个群体的作用不容忽视——警嫂。成为一名警察的妻子,意味着更多的付出,默默地坚守,成为丈夫身后的贤内助。多年来,警嫂李琰对丈夫工作的支持一直未变,早已从一个温柔的南方姑娘,变成一个“全能女汉子”。

结婚10年,丈夫陪她最长的一次竟是陪床

“早上出门看到别的父亲送孩子上学,周末看到别的家庭到海边、公园散步,我非常羡慕。他工作特殊,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花在家庭上的时间多。我俩结婚十年了,他陪我最长的时间只有几天,但我理解他。”说起自己的丈夫——市公安局民警陈兴隆,李琰没有丝毫抱怨,反而满是理解和支持。

李琰有两个儿子,在大儿子9个月的时候,父亲突发脑出血,连续动了两次手术,她还要照顾孩子。实在没有办法了,陈兴隆只得请假给岳父陪床。对李琰来说,那段时间劳力、操心,但也是幸福、珍贵的,因为那几天,丈夫一直陪在她的身边,和她分担生活的重担。

刚结婚时,丈夫十多天才回家一次。“当时我特别盼着他开会,因为开会时离家近,他方便回家。”李琰说,即便现在,丈夫每周都有两三天不回家,即使回家也非常晚,“晚上12点之前回家,当初我都觉着奇怪”。

默默坚守,一人照顾全家老小

两个年幼的儿子,刚刚病愈的老父亲,身体不好的婆婆,他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李琰的照顾。2016年9月,婆婆因腿动脉曲张住院,需要手术。当时陈兴隆正在侦办一起案件,李琰看出了丈夫着急为难的情绪,便对他说:“你先忙工作吧,你放心,家里有我。”听到这句话,陈兴隆含着眼泪,给病床上的母亲鞠了一躬,又给抱着刚满两岁小儿子的妻子鞠了一躬。

2017年9月,李琰的老父亲从南方来探亲,突发疾病住院37天,其中还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两周。陈兴隆工作太忙,李琰告诉他:“你放心,家里有我!”据了解,当时他们的大儿子上二年级,因照顾父亲,李琰无法接送,孩子每天都是自己穿过数个路口,步行近20分钟上下学。

里外一把手,炼成全能“女汉子”

“你放心,家里有我。”这些年来,这句话李琰不知对丈夫陈兴隆说了多少遍。因为这些年的警嫂经历,已使李琰明白:陈兴隆不仅仅是自己的丈夫,更是单位的骨干,“小家”需要他,“大家”更需要他。

陈兴隆工作忙,吃住在单位,夫妻经常见不着面,都快成了“牛郎织女”。孩子想爸爸了,李琰便抱着孩子,带上丈夫爱吃的饭菜、换洗的衣服到单位门口看望。每当看到因忙工作面容憔悴、胡子拉碴的丈夫,李琰都非常心疼,这让她更意识到丈夫需要理解和支持。为了不让丈夫操心,从购房安家到布置装修,从孩子入学到家长会议,李琰都“一手包办”。家中水管爆裂、下水道堵塞、天然气管道更换,李琰也都是独自联系解决。儿子生病发烧,李琰也是独自抱着孩子到医院,直到孩子痊愈,她才告诉丈夫。

李琰现在市局警官培训中心工作,尽管照顾家庭耗费了大量精力,她在工作上依然兢兢业业。李琰作风朴实,勤俭持家,热爱生活。她富有爱心,与邻里和睦,与小区物业、社区干部、楼上楼下相处融洽,每到秋冬季总会搜集家里和同事家中闲置的衣物和图书,邮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

微信扫描二维码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