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丨一支画笔一张桌,我在淄博“扇风点火”

2023-07-30 21:0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17110) 扫描到手机

文/图 半岛全媒体记者 谷朝明 实习生 郑智佳

八大局已经不是三个月前的八大局了,借烧烤“火出天际”后,淄博又打出一张文化牌:几百个书画摊位,大师题字作画;数万游客摩肩接踵,排队求“扇”。如此规模的书画现场笔会,在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奇观。

本期《听·见》的采访就在八大局书画摊位现场展开,对话人物赵宝增是第一个在八大局摆摊作画走红的人,甚至可以说,被网友暴赞的“八大局文化是中国版文艺复兴”,最初是由他开始。

      “扇风点火”不算一个褒义词,但是拆开来看,放到赵宝增身上再合适不过,扇子为载体,让书画行业红火起来。排队求画的人太多,赵宝增只能一边折扇上作画,一边讲述揭秘。但“一心两用”的讲述,丝毫不耽误故事的精彩——

八大局上路边摊

不卖烧烤卖扇面

我叫赵宝增,1958年出生于淄博市淄川区,如今是淄博市书画家协会会员,也是一名农民出身的职业画家。

先说“书画摆摊”这个事吧,实际上起因和发展都挺偶然的。八大局原本是一个便民市场,淄博烧烤全国出名以后,八大局成了重要的流量中心。关于书画,淄博有着很深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坊间多年来一直流传“中国书画看山东,山东书画看青州、淄博”的说法。在我们这里,一些规模较大的农村大集上,都会有和书画相关的摊位,我就经常赶大集摆摊现场作画。

之前我寻思着,八大局流量这么好,我也去摆个摊吧。等5月份的时候,我就在八大局南门附近出摊了。

一张小桌子,摆上扇面、颜料、画笔……一出摊就有游客围过来,我就和他们边交流边画扇面。严格来说,当时的摆摊是“游击战”,就这样一直坚持了近一个月。

6月初,八大局市场管理部门在市场里开辟出书画摊位,进行规范管理。当时参与的人并不是太多,但是为了公平起见,还是抽签决定摊位的位置。很不巧,我抽在了市场的最西边,是当时所有摊位中人流量最少的地方。

有人说,“站在风口上的猪也能起飞”。但真实情况是,书画摆摊“开了个冷门”,好几名摆摊的书法家发现不是想象中的那般模样,有的人走了。一个是我家离得这里比较近,再一个和有天南海北游客聊聊天,讨论一下艺术,也是人生一大快事,我就坚持每天出摊。

一个星期!差不多是6月3号到6月10号这神奇的一周,通过抖音等网络媒体的力量,我的书画摊位瞬间爆红。

火到什么程度?只能效仿网红烧烤店,开始发号——外地游客只允许一人领一个号;本地人不给号。即便这样,排队的人还是很多,有人甚至要排一天队。于是,就有人搭着帐篷,提前一天晚上来,自发排队,只为第二天能领个号。

如今经过规范管理,街头书画摊位大都搬迁到了室内,有了大功率空调加持,凉风吹拂出更多艺术气息。

“顶流”回归常态

新流量密码竟是它

我是地地道道农民出身,从小喜欢画画,但家里穷买不起笔墨,就拿着树枝在地上画。成年后,我开始以画画为生,开始做的是木器绘画,在家具上画花鸟鱼虫一类的装饰画。

草根出身的我,一直有个梦想,希望能到专业学校,参加正规绘画培训。上世纪80年代,尤其是在小县城的农村,甚至连吃饱都困难,何谈拿出闲钱来交学费?还好,我爱人挺支持我,把结婚前的私房钱拿出来给我缴了学费,1985年开始我参加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的培训,算是踏入了书画界的门槛。

淄博,风景秀丽,山川峻美,给我写生提供了天然场所。这里,人杰地灵,让我有机会寻访名家,拜师学艺。“磨秃千枝笔,用墨几大缸”,注重师法自然,慢慢地学会把自己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融入到微妙流转之中,写意花鸟画也便有了自己的风格。

每一个热点、每一波流量都有周期性,淄博烧烤从“顶流”回归到常态,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书画为啥能成为“新的流量密码”?这也可能和我们淄博“更接地气的网红体质”有关。

“书画家”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高大上的光芒,但是在八大局,再大的腕儿也没有架子,一个摊位就几平米,简单一张桌子、一柄折扇,题字作画,合影留念……这些都没有距离感,阳春白雪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以前去外地的景点,也有摆摊写字画画的,但大多水准不敢恭维,只是当作一个生意罢了。而淄博这条书画街“艺术精湛,价格亲民”,是接地气的一条街。于是,网上也有了这样的报道:淄博刷出新副本、书画集市不断“圈粉”。八大局,由最初的便民街变成“网红街”,如今又有了另一个标签——“书画局”。淄博继烧烤之后,又被深深刻上了文化的印记。

炒锅饼少了文创热了

“书画局”正在升级

淄博书画火了,但现在画画也和之前没什么不一样,咱没有理由不好好画。

我举一个例子:前几天,有人从乌鲁木齐飞了8个小时,专程来我这里求一个扇面。画完后我问他:你觉得值得吗?他说:太喜欢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出乎了我的意料。

还有位来自北京的女士,应该是位企业高管,在我画完扇面和她合影时,她现场说了这样一句话:“烟火里谋生,生活里谋爱,爱上淄博这座城市,爱上她的烟火气,爱上诗和远方。”其实,应该感谢这些有眼光、有艺术素养的游客,是他们的热情,把艺术家从工作室“请”到了街头路边,晚上挑灯夜战都要画到10点才收摊,这才是有温度、有文化的人间烟火。

都说文旅文旅,先有文化再有旅游。淄博书画热,确切地应该称为“扇面书画热”。有人分析说这是“旅游商品热”,但我更觉得,这是传统国画和年青人的“双向奔赴”。年轻人愿意去感受中国画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他们走入八大局,愿意等待,愿意付出时间成本,而中国画也愿意接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不断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再来说说八大局,相比三个月前,如今八大局最明显的变化是炒锅饼、紫米饼少了一半,琉璃、文创增加不少。淄博一直是中国北方的书画重镇,扇子又是极具文化底蕴的符号产品,“双向奔赴”让文化自信聚焦在扇子这个载体上,走进人间烟火,为淄博烧烤助力。

毕竟扇面是有季节性的,9月份之后扇子没人买了,不知会再出现什么形式进行替代。对书画市场的未来,有人表达出这种担忧。其实,我觉得从“进淄赶烤”到“扇风点火”,淄博的“书画局”已经在升级。能走多远?咱们共同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