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聚焦丨这个热传视频又是编造的,网友气炸!擦亮眼睛,防止谣言传播

2023-08-14 13:31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76365) 扫描到手机

8月13日,

一则警情通报,

让很多网友气愤不已,

“什么?这个视频也是编造的!”

据新华社报道,近日,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一则内容为“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对其爸爸动手”的视频引起网友热议。该视频称:“一小伙子在火车上问女孩要微信,当时女孩的父亲坐在旁边,女孩没有给,小伙子不知道坐在女孩旁边的是她爸爸,还把女孩爸爸拉起来,让他去别处坐,因此发生争执,双方大打出手,幸亏乘务员与列车长及时赶到现场处理状况!”

随后,

这段视频被转发到微博上,

话题#男子要女孩微信被拒后对其爸爸动手#

登上微博热搜,

在榜时长5小时,阅读量达1.6亿,

30.5万人次参与互动。

8月13日,

沈阳铁路公安局长春公安处发布警情通报,

该视频系抖音用户编造杜撰,

已对其处以行政拘留5日

并处500元罚款的处罚。

网友热评:

       @木嘛宝贝在干嘛:为了流量,真是啥都编。

@冒号_冒号:可以适当罚重一点,要不然屡教不改这些人。

@KK13689:编造是为了流量,流量是钱。以后类似事情还应当罚没不当得利。

@单干户-蓝脸:能不能限制流量变现。为了钱,这种无底线视频还会层出不穷。

@五石山居:造谣,摆拍,造成那么大的影响就不能处罚重些吗?

>>回顾<<

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随着短视频的火热,

近段时间来,

已发生多起故意摆拍骗流量的事。

近日,一则关于外卖骑手深夜送餐期间车辆被盗的视频在网络传播引发公众关注。视频显示,一名身穿外卖服、戴着头盔的女子,在街边倚靠在电线杆上大哭,随后坐在地上捶胸顿足地哭喊起来。

据“昆明警方发布”8月12日消息,经警方调查,该条视频系蓄意编造摆拍,目前当事人正在接受属地公安机关进一步调查。

今年7月,一女网红在某短视频平台发布“和闺蜜吃饭遭陌生男子要求陪酒”视频引发网民关注、讨论。

视频中,一年轻女子在某餐馆用餐遭陌生男子搭讪要求陪酒,被部分媒体账号和网友转发,并标注事发地为“湖南长沙”。

经民警调查,发现系网络女主播沈某(女,24岁)与成某康(男,24岁)、龚某(女,28岁)、文某(女,32岁)在该餐馆内按照既定剧本摆拍“遭陌生人要求陪酒”视频,意图博取流量,吸取粉丝关注。

7月31日,长沙市公安局开福分局依法对沈某等4人处以行政拘留,并责令平台注销发布不实视频账号。

今年5月2日,杭州一位游客发布视频称,手机掉到西湖里,被一位衣服上写着“应急救援”的男子要价1500元捞起,若未捞起半价。相关话题引起全网关注,还一度冲上热搜。

5月4日晚,杭州市西湖水域管理处通报《关于游客手机掉落西湖支付高额打捞费的再次回应》,经查,网传视频 “手机掉落西湖,打捞人员要求支付高昂打捞费”为一起自编自导自演的商业推广。

今年,

为有效净化网络环境,

依法打击网络谣言,

公安部网安局部署开展

为期100天的网络谣言打击整治专项行动。

7月21日,据公安部通报,

侦办案件2300余起,

整治互联网平台企业近8000家,

关停违法违规账号2.1万余个,

清理网络谣言信息70.5万余条。

>>释法<<

传谣情节严重或涉罪

在网络上散布传播谣言信息,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相关违法行为扰乱网络空间秩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不仅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构成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等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视觉中国供图

>>探究<<

短视频的兴盛、治理与寻真

当互联网滑入春寒料峭的夜晚,短视频如极光劈开夜色,绚丽如常。

2023年3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行业增长总体见顶的背景下,短视频依然是显著亮点。翻越第一个10年后,短视频的用户规模首次突破10亿大关,用户使用率高达94.8%。这意味着在全民短视频时代,谁在上网和谁在看短视频这两个问题,将会有同一个答案。那么,以秒计的短视频为何能吸引亿万流量涌入,又如何在移动应用中实现极致扩张,这条增长之路还将通向何处?以“流量密码”变迁为焦点,我们串起短视频的崛起记忆。

它起飞时万物生长

没有人会低估短视频的潜力,各方早已安暗中布局。自2011年快手上线开始,腾讯、新浪微博等一批重磅玩家纷纷进场试水。彼时,以视频剪辑为核心的工具性是短视频应用的核心属性,算法和社交等产品基因仍在酝酿之中。在这段短视频发展的“史前史”中,有些平台以明星日常牵引粉丝入驻,有些平台着力实现私人生活的公共化展示,也有些平台连携社交应用,试图将自己插入网民的关系链中。这些探索有些中途折戟,也有一些挺过了大浪淘沙,为日后人们津津乐道的“流量密码”准备着孵化环境。

短视频得以攻城略地,看似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伴生产物,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在回应着越来越饱满、却也越来越割裂的日常生活,是从现实踱向想象的短暂休憩。对于视频行业,2016年有两起事件值得书写:抖音上线及papi酱的成名。前者以沉浸式界面设计和分发算法为用户卷起世界的色彩,后者则成为视频网红出圈井喷的前奏。而2017年头部平台日活用户数破亿,更成为下一个互联网奇迹的宣言:王者将至,位不虚悬。

如同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短视频行业进入起飞期后,掘金热情与不羁创意并排驰骋。业界层面,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上百家短视频平台捉对拼杀,作品层面也充斥着翻唱增粉百万、热舞播放过亿的神话。部分短视频创作者发现,才艺展示不是蹿红的唯一、甚至最好途径,暴饮暴食、恶搞炫富、擦边“开车”等“顽瘴痼疾”催生了陡然上升的监管压力。网红榜成了“病危通知书”,不乏有红人因戏唱国歌、丑闻曝光被迅速封禁。

视觉中国供图

真实之镜

“你这背景太假了!你再说!假么?”当抖音网红“背景太假哥”转身向背景中跑去,围绕视频背景到底是真实场景还是技术合成的问题,捧红了一位主播,逗乐了一批网民。诚然,“在虚构的故事当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但被短视频层层包裹的生活,有时让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

在被策划的“真实”之外,短视频用户早已见识过更多光怪陆离。有的主播向衣着褴褛的老人送上善款,却在拍摄完成后转身收回;“司机性侵女乘客”视频疯传,背后却是一对夫妻自导自演;子虚乌有的“婚姻法新规”轮番上台,在不断垒高点赞量的同时煽动着情感焦虑。当一些用户对离谱的内容嗤之以鼻时,总有观众对它们深信不疑。在用户日均使用时长超2小时的今天,短视频的意义在被“拉长”:它不只是“拟态环境”,不只参与现实建构,短视频已是现实本身。人们总在寻求新鲜感,但与在激情中来反转相比,谁都会希望身边的环境更清澈、更稳定。

当前,以娱乐产品身份“出道”的短视频早已成为资讯与知识的载体,应当重新审视其价值序列。为确保内容真实性,短视频平台可从内容审查、主体资格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平台可定期抓取社交媒体、搜索引擎高热话题,经由人工审查筛选后将风险性话题的关键要素纳入对象识别范围,并在算法处理视频内容时进行标记,对于命中内容直接拦截,无法自动判定的再交人工审核。在审核标准上,对涉及热点事件且具有煽动言辞、内部爆料的短视频内容应当从严把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长足发展,算法可望具有更加全面的自然语言分析能力,通过提炼短视频要点、与主流、权威消息进行自动比对,实现谣言风险的源头预防。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类、尤其是法律知识类短视频,可在现有职业资格认证的基础上,对易引发误解争议的话题实行强制认证,以最大消除“博出位”压倒“拼专业”的逆淘汰现象。此举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短视频产出的用户原创内容氛围,但这却是获得健康流量的必要牺牲。毕竟,短视频的二进制世界,映出的不该是真伪颠倒的倒影。

>>评论<<

人民日报: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要“打七寸”

网络谣言危害严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毫无来由的一段话、一张截图、一个视频,配之以夸张的描述、耸动的标题,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流量,引发大量关注。一段时间后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但要想消除不实信息已经造成的危害和恶劣影响,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和精力成本。

图源网络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谣言为何在互联网上屡屡出现?公安部公布的一批打击整治网络谣言案例能为我们认识网络谣言的产生提供镜鉴:

——江西曹某某为吸粉引流,在网络平台频繁发布“胡鑫宇尸体是假的”“胡鑫宇家属被公安机关抓获”等谣言信息。江西联合工作专班通报调查情况后,曹某某仍然罔顾事实,持续编造传播相关谣言,并为博取关注携粉丝前往铅山县致远中学旁开启直播,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2023年5月,上海孟某、张某某等人为博取关注,在网络平台编造发布“上海某幼儿园有3名女教师卖淫被抓”谣言信息。相关谣言信息被大量转发扩散,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这些案例都具有典型意义。前者围绕社会高度关注的胡鑫宇失踪案编造不实信息,甚至通过直播等手段扩大影响力,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后者有自媒体为吸粉引流,通过AI软件加工生成不实文章,产生严重不良社会影响。

信任是一个社会宝贵的公共资产,而信任的建立和维护都要付出长期的努力,绝不容许网络谣言动摇诚信社会的基石。一些谣言伪装成生活资讯,打着“温馨提示”的幌子通过网络传播;有的谣言穿着所谓“冷知识”“小技巧”的“马甲”,以科普的名义传播伪科学。尤其是在社会热点事件中,造谣者严重混淆视听,污染网络空间生态,必须依法严厉打击。

无利不起早。造谣者之所以处心积虑、颠倒是非,无非是为了非法牟利。为了显示自己知道得多,有些人不惜捕风捉影、添油加醋,故意混淆时间地点、故事主体人物,只为让谣言有更大的传播力。更有甚者,凭借“脑补”杜撰,凭空捏造“小作文”,肆意编造影响社会治理和谐稳定的不良信息,目的是“博取关注”“博取流量”,赚取平台补贴、增加广告收入和带货牟利。

打击整治网络谣言要“打七寸”,切实斩断其源头。对于恶意编造、传播网络谣言的组织者、策划者和主要实施者,对于借热点事件造谣引流、非法牟利的“网络水军”团伙,对于网络谣言问题突出的互联网企业和违法违规网络账号,要发现一个依法严厉打击一个,让网络谣言无处遁形,让造谣传谣者付出应有代价。

网络时代,每个普通网民都是信息传播的节点。很多时候造谣者正是抓住网友的猎奇心理和焦虑心态,使之转化为谣言传播的助推力。权威部门及时发声,广大网民进一步提升信息甄别能力,不随意转发、扩散来源不明、未经证实的信息,才能进一步压缩网络谣言滋生的空间,共同维护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和良好社会秩序。

北京日报:警惕“有视频无真相”

所谓“有图有真相”,照理说,元素更丰富的视频真实性应该更强。但现实是,短视频流行大潮中,眼见为假的案例触目皆是,大量热搜内容实为闹剧。调查显示,短视频已成为谣言传播的新渠道,近90%的受访者都表示遇到过此类“陷阱”。有的借题发挥,捏造情节,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有的移花接木,毫不相干的图片视频强行拼接、重新配音,刻意营造某种假象……信口雌黄,捕风捉影,不仅消费大家的爱心与信任,还经常搅得舆论场乌烟瘴气,甚至激起社会矛盾。

“造谣张张嘴,辟谣跑断腿”,视频谣言视觉冲击力强,往往更有蛊惑性,治理难度也更大。许多短视频都是“三无产品”,时间、地点、人物皆不详,在复制转发的过程中,一个个传播节点又脑洞大开接力续写,任性创作出了N多版本,传播源头早已渺然无踪,查证真伪根本无从下手。此外,无头信息也使得事件相关方难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给谣言进一步传播留下了空间。“没头没尾”叠加“虚构旁白”,这样的视频谣言已经成为网络空间诸多乱象的肇始点。

造假成本极低,传播效果极佳,造假“买卖”背后,操弄的“黑手”也若隐若现。不少外部势力早已将中国的网络平台视为施加影响、引导诱导、制造舆情、操纵舆情的前沿地带,他们或亲自下场,极尽搬弄是非、抹黑造谣之能事,或掏钱资助一些所谓“公知”“大V”,让他们充当对华舆论战急先锋。从屡屡炒作“中国人少吃肉”等伪环保课题,到俄乌冲突伊始捏造“乌克兰掀起反华浪潮”,处处都有外部“黑手”的影子。种种强行加戏、信口雌黄、横跳生事的小丑行径,厚颜无耻、祸心昭彰,煽动性破坏力极大,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止谣关键看“治”与“智”。相关部门要与时俱进,加大打击和治理力度,不能传播技术越先进,反而让人离真相越远。当然,监管者也要向算法要价值观,督促短视频平台负起主体责任,当好把关人。与此同时,公众提升媒介素养与信息警觉,保持客观理性自主判断也是当务之急。要意识到,舆论战信息战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不能轻易被毒流量收割,更不能稀里糊涂被隐秘的“黑手”利用。

湖南日报:铲除网络谣言生存的土壤

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一些自媒体人员为引流吸粉,触碰法律红线、道德底线,二次加工、歪曲事实甚至直接造谣。如有网民造谣车祸身亡小学生母亲收210万、天价寻狗系自媒体杜撰……此类谣言煽动网民情绪、污染网络生态。更可怕的是,这些网络谣言在“网络水军”推波助澜下,就像病毒肆意传播,甚至出现谣言的传播热度甚至比辟谣更高的现象,“谣言天花乱坠,辟谣无人问津”的现象令人唏嘘。

法治是互联网治理的基本方式。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法律底线不可逾越。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是营造风清气朗网络生态、保证互联网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法律法规日趋完善,对维护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网民权益有了根本性的保障。

网络谣言累禁不绝。但通过相关部门、网络平台、自媒体人、网民的层层设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拦住网络谣言之风。平台作为自媒体内容的发布端,负有内容审查、监管之职责。若平台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有效管理,纵容其大肆传播,平台便沦为了网络谣言滋生的“温床”。相关部门和平台要实行公开化、常态化打击,落实网络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健全相关的规则制度,有效利用法律手段精准打击违法违规人员。同时也可以参考“酒驾醉驾”的处罚标准,根据谣言的危害程度,禁言一段时间或终生禁言,让造谣者深刻意识到散播谣言的严重性。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应切实规范自身言论和行为。文明上网,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积极举报造谣行为。凝各方之力,共同营造一个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网络谣言就会没有生存的土壤。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拒绝网络谣言,

清朗网络环境。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综合整理,素材来源:新华社、橙柿互动·都市快报、云南法制报、北京日报、海淀法院、湖南日报、人民日报、央视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