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青岛发布2035年规划,历史文化“宝藏”全在图里了

2023-10-09 20:05 大众报业·半岛新闻阅读 (122225) 扫描到手机

半岛全媒体记者 郭振亮

山海相拥、城景共融、通山达海、灵活多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0月9日,青岛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正式公布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从山水环境、整体格局、城市风貌、建筑艺术、多元文化五大方面规划总结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该项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规划范围涉及七区三市,其中陆域面积1129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713平方公里,目的在于保护传承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城市特色风貌,统筹管理城市建设活动,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

青岛市域“一核五线五片多点”历史文化格局

在市域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规划保护青岛市域“一核五线五片多点”的历史文化格局和“山-水-湾”一体的自然格局,具体内容包括:1.保护以青岛历史城区为主体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2.保护大沽河、胶莱运河、齐长城、胶济铁路和东南沿海等五条历史文化线路及其串联的沿线相关遗存;3.保护崂山、即墨金口港、琅琊台-大珠山、胶州三里河、大泽山等五片历史文化富集片区;4.保护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及非物质文化遗产;5.保护崂山、大泽山、珠山-铁撅山等山脉,大沽河、北胶莱河、沿海诸条河流等水系,胶州湾、鳌山湾、灵山湾等湾群构成的自然基底环境;6.保护风景名胜、古树名木、海岸带及海岛等自然景观要素;7.保护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渡槽、梯田、农林景观等等农业文化遗产。

在历史村镇保护上,保护2处名镇名村,包括: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金口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雄崖所村。保护14处各级传统村落,包括:凤凰村、雄崖所村和青山村等5处中国传统村落;南里村、西寺村等9处省级传统村落。保护本次规划确定的雕龙嘴村、所里头村、沟南崖村等46个特色村落。

老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将执行改造“新模式”

在历史城区保护上,规划延续了历版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历史城区保护范围,即东沿延安三路至长春路、威海路,北至海泊河,西、南至海岸线,总面积28.0平方公里。

一边要实施城市更新,一边要实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如何统筹考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保护老城,开发新区?规划里有了“新答案”,新规要求改变“就地平衡”的旧改模式,从城市总体层面进行统筹,在产业功能、项目开发、土地出让等各个方面,制定相应的转移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老城和新区的联动发展。有序调整不利于历史城区保护的职能,建立历史城区项目正负面清单。历史城区内限制大型商业、教育和医疗等设施用地的增加。鼓励各类腾退和待更新地块调整为公园绿地、开敞空间。

保护青岛“天际线”,不协调的高层将拆除或降层

新规对青岛南部滨海区域的天际轮廓线、南部的自然岸线及人工景观界面提出了保护要求,其中,南部滨海区域的天际轮廓线,保持“起伏有致、平缓舒展”的特征。山前建筑不得突破山体轮廓线,不协调的高层建筑应拆除或降层。展现自呷角和海上航线眺望历史城区时和谐优美的景观。西部临胶州湾的现代天际线应保持“疏密有致、富有韵律”的特征。宜在台西北侧、小港北侧、大港形成三个高度适度发展区,在台西的北半岛到小港之间、大港和小港之间形成高度严格控制区,保证起伏有致的天际线形态及海上观城通廊。

南部的自然岸线及人工景观界面,保护青岛湾、汇泉湾等海湾,太平角、汇泉角等呷角及海岸线的礁石、沙滩、海堤、护栏等自然与人工要素,禁止过度改变岸线形态,禁止破坏水体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建筑界面、标志性建筑、公园广场、海水浴场等的景观特色,优化滨海休闲活动空间,营造丰富的沿海游览路径。在近岸海域开展水上游乐、观光等活动项目,不得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不得建设永久性设施。

中山路未来要变“新面孔”,八大关以“抽户”方式疏解人口

针对征收程度不同的历史街区,新规也进行了分类利用与实施引导。其中,对于中山路、四方路、馆陶路、上海路-武定路、无棣路街区北部、长山路等已征收的历史文化街区,应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实施规划,明确刚性及弹性管控要素和功能、产业引导方向。布局特色商业、文化和居住服务设施,活化利用现状建筑,改造为人才公寓等功能住房,在租房、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创造宜居条件,吸引一定规模的工作和居住人口回流,恢复街区人气。以重点更新项目为试点,发挥政府的主导和协调作用,搭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街区保护与更新平台。落实责任规划师及责任建筑师制度,对街区内各类建设及建筑更新立项、规划、设计、实施等进行方案审查、长期跟踪和精细化指导,实现对街区风貌的整体把控和建筑的精准修复。

对于观海山、观象山、信号山、鱼山、八关山、八大关-汇泉角-太平角等尚未启动征收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再继续采用大规模迁出居民的模式,以“抽户”方式适当疏解人口,在保留一定数量原住民的同时增加户均居住面积和院落公共空间,提高生活品质。严重分户的保护建筑,疏解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住户,保证户均增加8-10㎡的空间用于住宅成套化改善,满足每户拥有独用厨卫、加宽楼梯走道等基本需求。重点解决设施完善和品质提升的问题,拆除违章建筑,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更新老旧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积极鼓励居民参与街区更新,探索自主更新机制。

547处文物单位纳入规划,设立非遗传承人专项资金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方面,保护市域范围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4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4处。保护一般不可移动文物934处。

其中,在里岔-铺集、琅琊、板桥等地下文物分布密集的区域划定地下文物埋藏区。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范围由文物主管部门划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范围内应遵循“先考古、后建设”的原则,土地出让前,必须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重要遗址遗存的,应当由文物部门制定保护发掘方案。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还要求保护整治文物周边环境。严格控制周边建筑高度和体量,现状超过高度要求的建(构)筑物,应逐步降层或拆除。拆除宋春舫故居等文保单位周边违规和风格不协调建筑物。未来结合城市更新逐步整治青岛国际俱乐部等文保单位临近的高层建筑。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规划保护青岛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7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设立支持非遗传承人的专项资金,建立保护传承奖励机制。同时还加强对老字号起源店的原址保护,保持老字号建筑的原有位置和原有的建筑风格。

推动历史建筑产权确权流转,青岛里院将这样改造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点、线、面”全方位保护规划中的一个个“小点”,青岛独立庭院建筑、里院建筑、近现代公共建筑、集合住宅、传统民居等不同类型的历史建筑,不仅承载着老一辈青岛人的历史记忆,更是这座青岛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

新规要求对这些历史建筑结合功能分别加以活化利用,鼓励多元化利用,植入文创、工业设计、小型餐饮、青年旅社、办公、特色商业等功能。鼓励改造为社区养老院、街道办事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或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推动建筑活化利用的全流程政策支持,包括简化建筑功能转化、经营许可等办理流程,制定解决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消防问题的政策措施等。

同时,推动历史建筑产权确权流转,促进产权多样化运作,研究产权私有化模式、产权平移模式、产权代管模式、使用权出租模式等多种产权运作模式。

按照新规,青岛市将名城保护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机制,施行“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名城管理制度,并构建符合青岛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体系。

【青岛名城六大重大历史文化价值】

1.青岛是影响近代国际国内政治格局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

2.青岛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在中国早期全面实践的城市

3.青岛是中国东部沿海军事防御要地和重要海军基地

4.青岛是中国北方海陆交通枢纽和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5.青岛是近代中国海洋科学的摇篮和新式教育发展的先锋城市

6.青岛是海洋文化起源与传承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五大特色】

1.山海相拥、城景共融的山水环境特色

2.通山达海、灵活多样的整体格局特色

3.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特色

4.多样风格、精致考究的建筑艺术特色

5.锐意进取、开放包容的多元文化特色